盗版岩与酒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252|回复: 34

歪瓜裂枣free速攀记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7 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hink Simulation
周六下午,和小拓一起速攀了歪瓜裂枣,从地面起步攀爬开始,到2人同时到达山顶,用时1小时40分。
采用simu-climing方式,中间交换1次。
带了单锁和快挂总共约50个,1个快挂2个单锁番着使用!爬得出汗,可以适当少穿一点衣服!
用短绳子爬须预备意外情况下下撤或被救援的方案。
因为没有事先准备,临时决定去爬,在时间、装备、状态等调整后还有可提高的余地,尤其是路线熟悉后。
非常欢迎讨论和记录刷新!
发表于 2011-11-7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开始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7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甘薯压力很大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7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查了一下才知道SIMUL-CLIMING就是RUNNING BELAY啊。确实快,前年跟甘叔爬的好象是2小时52分吧,60米的绳子两段连爬交替上,甘叔跟攀采用双上升器。那次下来后我就琢磨过这个东西要快肯定得改短绳。不过当时甘叔好象不同意RUNNING BELAY来着。

另外,个人认为如果想要创造好成绩(甭管是速攀还是红线)10月底11月初是北京最好的时间。最近一直风比较小,10度左右的天气非常适合搞线。大家搞的抓紧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7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有想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这个周末经过准备再战斗,和小拓用时1小时6分钟完成,从地面起步算到2人登顶。
看起来还有点潜力。争取再挖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4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NB!看来很快就能突破一个小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5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带我去月球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本帖最后由 小毛驴0024 于 2011-11-15 11:28 编辑

这几天李兰在昆明,昨天和她一起去富民的长线结组“带我去月球”,140米高的四段线路,最高5.9,其他是5.8/5.7。第一次尝试running belay。时间1小时7分钟,感觉更像walking belay,带了30个快挂,中间第3个保护站会合,快挂交换了下并停留了几分钟,有松石所以两人爬得小心而未追求速度,到顶时基本没出汗。
应能控制在1小时内,估计极限时间在45-50分钟或还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5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simu-climing方式适合水平接近,配合默契,知根知底的搭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6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好像这种方式跟攀的坠落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http://www.summitpost.org/phpBB3/serious-simul-climbing-accident-t53956.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6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本帖最后由 小毛驴0024 于 2011-11-16 14:21 编辑

回复 10# 手套

因明天李兰离开昆明,今天我们俩又去爬了昆明富民的这个长线结组,今天是40分36秒。刚也看了手套推荐的这个BBS讨论......
j结合今天和李兰的讨论,总结几点:
1、运动攀这种running belay结组,两人的速度、体力、能力要相当。
2、控制力和能力强的人,其实应跟攀,这样和第一个人能够保持匀速、一直可保持适当的绳距(把绳子相对一直保持个最合理距离,不拽领攀的,但也不留多的绳子),这样相对冲坠所造成伤害风险就低一点。
3、要爬的running belay线以前应爬过,其难点最大系数应比两人个人能力小两个数字最保守(或比其中能力弱的人也要低2个系数)。 如512的人可爬510B以内running belay,线路以前也应该也爬过,熟悉线路状况,最好不要第一次对新线就直接running belay。
4、两人之间绳距最好是一直匀速保持4-5个挂片,后面人节奏尽量跟前面人统一:后面人不要拖累拽绳、后面人也不能速度太快(这样留下太多冲坠空间)。
5、如果节奏不好,那两人极限挂片间距为3个,最长不要超过6、7个。结组长线一般挂片距离均匀在3-3.5米之间,因此绳距也就是12米左右为宜。
6、即使线路爬熟,两人遇到可能冲坠的难点,不能为追求时间而继续running belay,此时宁可使用标准方式进行保护。
7、心态平和,最保守和安全可能下,再追求速度。最好是一个冲坠到要不得(这两次都是我领攀,大家都没有冲坠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6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上simul-climb大问题不是在运动攀上,而是在传统或登山路线上,不但不一定什么时候能放保护,而且前后的速度不太一样,有时后面的人看见前面的人在风险大时就在到下一个保护点等一下,放绳让领攀的过了难点再走。不太在乎重量时后面的人可以让绳子过个挂在保护环上的grigri,后面需要走得快的地段就收些绳子,前面需要快后面快不起来或后面不能走的地段就给些绳。类似办法在登山中早就使用,但是通过收放绕在身上的绳圈和打结控制绳长的。这种做法在爬技术性高的山脊也特别有用,因为经常需要间断性地保护几米到十来米,有时还要往下降,每次都用全绳长就太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6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现在开始把登山和简单传统的技术用到运动的速度攀了嘛,遇到的问题当然和登山以及简单传统里不一样了。  

登山和简单传统里不会有很陡峭的地形,反应时间也足够。  运动攀和很难的传统冲坠时是来不及反应的,绳子绷紧了以后就是fall factor 2.   貌似中间的保护点加上升器也不靠谱,上升器和tibloc是不能扛得住运动攀里的大冲坠的?我没见过相关报道,想想这样的结果是绳皮被完全撕破。   


Simul-Climb暂时看来不能解决运动攀快速结组的问题。 看了手套的分享,觉得和当初在冰洞绳上下降死里逃生是一样的侥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7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回复

因明天李兰离开昆明,今天我们俩又去爬了昆明富民的这个长线结组,今天是40分36秒。刚也看了 ...
小毛驴0024 发表于 2011-11-16 21:11



    我觉得这些都不能解决“万一跟攀者冲坠(落石,失误,手点碎掉,眼睛进灰等)而带来重大伤亡”的危险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7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貌似中间的保护点加上升器也不靠谱,上升器和tibloc是不能扛得住运动攀里的大冲坠的?
...
zenith 发表于 2011-11-16 15:59


tibloc或ropeman或上升不是用来接领攀人的冲坠的,是反着放用来阻止跟攀的人滑坠时把领攀的拽下去(除非你是说大坠落系数接近一的跟攀坠落)。不明确的的是tibloc在领攀人严重冲坠时边缘是不是会切断绳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7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本帖最后由 小毛驴0024 于 2011-11-16 16:45 编辑
我觉得这些都不能解决“万一跟攀者冲坠(落石,失误,手点碎掉,眼睛进灰等)而带来重大伤亡”的危 ...
zenith 发表于 2011-11-16 16:02

昆明线路清一色是喀斯特石灰岩运动攀。该结组以前我爬过2回,对线路情况了解,哪有浮石等较清楚,该线路也相对干净。
因有前天第一次walking belay(当时比较慢、比较谨慎)尝试,所以今天就再尝试了一下。中间相对还是比较谨慎,我在前面时常注意李兰到了哪个略有难度的点,我速度相对快、此时就宁可将自己暂时A一下。事先预想过领攀者冲坠、跟攀者冲坠的情况,但也只是预想,最终被攀爬的实际过程给带进去了,所幸的确是没有冲坠。
于这2次尝试,我觉得,至少在我们俩目前考虑自己能力前提下,事先考虑、事后总结前天今天的尝试,还是有意义的,觉得相对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当然,这也只是相对。当时往下看李兰要到某个小难点,本能的就把自己拿菊绳A一下停留个数秒,看她过了那个点,再自己继续领攀,这样的事后有4-5次。

至于传统攀,我经验很少、自己没能力做传统攀登的simul-clim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7 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tibloc或ropeman或上升不是用来接领攀人的冲坠的,是反着放用来阻止跟攀的人滑坠时把领攀的拽下去(除非 ...
mh 发表于 2011-11-17 00:21



    等我有机会找个tibloc,一根废绳子,做个系数0.2左右的测试看看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7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本帖最后由 小毛驴0024 于 2011-11-17 04:07 编辑
tibloc或ropeman或上升不是用来接领攀人的冲坠的,是反着放用来阻止跟攀的人滑坠时把领攀的拽下去(除非 ...
mh 发表于 2011-11-16 16:21

我反应愚钝,现在明白了,上升器(ropeman,tibloc这两个没有用过)是跟攀者卡着来防止领攀者冲坠过长距离。等于我们俩还是未闹明白操作细节,就做了这个running belay,吸取教训。
不知道小河他们是用什么器械?HUBER兄弟当年速攀NOSE是怎么操作的?标准的这种方式,该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理或是标准?什么样的搭档相对适合什么样的器械、攀爬模式?
不管如何,我觉得跟攀人比领攀者更重要,后者相对更要掌控节奏和安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7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你好像没明白。上升器是领攀者倒放在保护点上是绳子只能向上走,当跟攀人坠落时不把领攀人拽下去。
google 一下 “tibloc simul-cimb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7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你好像没明白。上升器是领攀者倒放在保护点上是绳子只能向上走,当跟攀人坠落时不把领攀人拽下去。google  ...
mh 发表于 2011-11-17 04:11

我这样理解:上升器这边连在领攀者安全带上,那头倒着在绳上?那每次领攀者多一个动作:在每个挂片之间装卸上升器?如跟攀人冲坠,那也还有一个下拽的力量吧,——除非连接上升器的扁带或辅绳足够长、即大于两个挂片之间的距离,当领攀者到高位挂片点挂好快挂,然后再把上升器抽上来,取下来再换挂到新挂片的上方.......
(我们用的不是单绳,是半绳对折起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7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我这样理解:上升器这边连在领攀者安全带上,那头倒着在绳上?那每次领攀者多一个动作:在每个挂片之间装 ...
小毛驴0024 发表于 2011-11-17 13:42



起因是:
跟攀者先掉,绳子就绷紧了,然后不会有弹性。  领攀者接着被拉下来,领攀者掉的时候绳子不会延长了,就是fall factor 2,一摔非死即伤。


放上升器:
在整条线路当中(领攀者和跟攀者中间) 某个挂片上固定住上升器(攀登方向指着跟攀者),这样的好处是:
1/领攀者向上,上升器不阻止走绳
2/跟攀者坠落时,“绳子被绷紧”的情况到上升器处就停住了。  上升器上方的绳子依旧是松的,领攀者不受影响;上升器下方的跟攀者被上升器挂住了。

所以不能带太多上升器,中间放少量就够了。



前面关注的话题是,跟攀者坠落的fall factor达到多少上升器的静态制动会失效。 上升器设计时候是考虑静力的,应该不能抗任何冲坠,倒齿对绳皮的损害也会很严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7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fall factor 2 不会出现. 两个同时自由下落的人体, 即使考虑下落速度的差别, 相对运动非常小, 不会导致绳子失去延展性, 因为质量相对于绳子的拉力来说太小. 跟攀一掉, 绳子刚一绷紧, 领攀者安全带一受力, 立刻就掉了, 所谓绳子的延展都没开始.

上升器:
如果线路不是垂直, 我怀疑领攀者是否能抽动绳子. 当然这只是我的想像, 期待你们的实际操作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7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这才意识到跟攀坠落Fall factor能到这么高。如果领攀被直接拉到保护点,其等效冲坠系数大于2是很有可能的,想起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就不寒而栗。
在没有可行的方案之前不再进行这种危险的攀爬!
现在可能用到的解决方案有:
1,absorber——Via Ferrata用的吸能器,缓冲扁带;安全带连absorber,absorber连绳子。
2,绳结,绳结卡快挂锁,可以制动跟攀者,领攀和这个绳结距离3米(超过最长快挂间距),这个绳结粘在领攀身上。
方案2的缺点,绳结卡快挂锁有不确定的安全问题,领攀冲坠时距离长,3米余绳影响攀爬;优点,跟攀冲坠可能不会拉倒领攀。
请各位帮忙审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7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fall factor 2 不会出现. 两个同时自由下落的人体, 即使考虑下落速度的差别, 相对运动非常小, 不会导致绳子 ...
裂缝 发表于 2011-11-17 16:20



   
        fall factor达不到2那么极端,但是也会很高的,因为有惯性力存在, 体重决定了一切.     改变运动状态的过程里,至少有一个人的体重会施加在绳子上,因为相对运动也比较大,这时跟攀的人下坠速度已经起来了,领攀的速度除了dyno,可以约等于静止.    I=m(v-v0)=Fx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7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回头一想, 这里用冲坠系数解释不恰当, fall factor=冲坠距离/有效绳长, 有效绳长是两者之间的绳长, 不会缩短.
直接撞向快挂, 那是扁带冲坠, 绳子根本没起作用, 这是完全可能的.
即使如楼上所说, 绳子被拉直, 失去延展性, 那也是等同静力绳冲坠, 用fall factor=2说不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7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to zenith, 你只考虑了领攀者脱离那一时刻的状态, 这时的冲坠系数最大是1. 随后一起下落, 被快挂制动. 这瞬间的状态等效为一般运动攀中冲坠者的动量增大. 但只要绳子还起作用, 冲坠系数都不大. 危险来自静力冲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7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小毛驴20楼的说法是理解错了。
zenith 21楼 “放上升器:”之后是对的,之前不太对。

最大坠落系数就是2,因为最坏情况是跟攀人到达唯一的保护点,领攀人坠落,一直落到绳子收紧,坠落系数是2。要是领攀人坠落时,唯一承重的保护点是在跟攀人上面一段距离,那1)跟攀人到承重保护点之间没保护点的话,跟攀人会被拉上去直到承重保护点,在这个过程会吸收与上升距离成比例的能量,到大保护点后虽然领攀人坠落了2倍绳长,但这时的坠落系数不是2,因为有些能量已经被用来提升跟攀人了。2)跟攀人到承重保护点之间还有保护点的话,领攀人不会坠落2倍绳长,加上一部分提升跟攀人的能量吸收,所以坠落系数小于2

要是跟攀人人把领攀人拽下来,两人同时坠落,最坏情况是跟攀人到达唯一的保护点时发生,那么两个人以同样的速度坠落(记得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的实验),领攀人在到达保护点时绳子开始收紧,坠落距离都是1个绳长,但能量加倍(或少于一倍,如果一个人更轻的话)这时坠落系数最大是2。

所以只要保护点不都失效,那最大坠落系数就是2。这和via ferrata不太一样。不过普通保护点(和很多石头)能不能承受FF=2的坠落很是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8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23楼对最坏情况的分析很正确:
如果线路直,follower坠落后,leader也是以自由落体地速度下坠,然后猛地一下卡在最高的保护点上,不巧的话,正好是安全带的belay loop卡在保护点上,动力绳一点都没有用到,这就和via ferrata的冲坠一样,甚至还要糟,是完全的静态冲坠。所谓系数2之类的讨论,是针对动力绳被真正用到的情况下而言。如果腰里拴了动力绳,但是没有起到作用,那关于系数大小的讨论就不适用 (前提不符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8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23楼对最坏情况的分析很正确:
如果线路直,follower坠落后,leader也是以自由落体地速度下坠,然后猛地一 ...
jane 发表于 2011-11-18 03:46


belay loop猛得卡挂到保护点上的锁里、并完全停下来的几率应该比较小,要是冲力大的话应该是安全带上的绳结从保护点的锁上脱出来(因为人的中心是在锁外面),接着往下掉。另外很少有人在垂直而且没有各种凸起的线路上用这种办法攀登,所以领攀人很可能是直接飞过会最后承重的保护点。就碰到石头来说,这个造成的伤害实际上更直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抛开冲坠冲击大小的分析,看一看领攀被拉倒后的过程,那也是相当的恐怖。
跟攀坠落后把领攀拉倒,因为有余绳,此时跟攀的下落速度比领攀快,通过绳子和最高快挂的转向对领攀施加斜向下的拉力,领攀的加速度比自由落体加速度大,同时因为指向快挂的拉力分量会把领攀拉向岩壁,领攀脱落后会面朝岩壁一直搓下去(仰角线路除外),跟通常冲坠时的自由落体很不一样;领攀落到快挂处,绳结卡在快挂上还会有一次冲击(腹部阴部被硌一下);再下落,绳子的缓冲起作用,这时的绳子因为受力已经延展过,缓冲能力用掉了一部分,一开始所有的绳子都在锁的另一侧,绳子的缓冲作用不是直接传递给领攀,打了折扣(6折?),这时的冲击力比通常所说的fall factor对应的冲击力要大(会被镫一下),需要采用等效Fall factor,但不容易算。
跟攀脱落后领攀的下场就是:搓到快挂处硌一下再镫一下。一个字: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8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zenith在17楼说的测试还是很有意义的,比如用了tibloc,跟攀人由于有松绳掉了1米,从tibloc到自己间有3米绳子,那坠落系数是0.33,是很强烈的,和在普通18米路线上掉6米对保护人的保护器造成冲击力一样(不同的是后者冲力曲线持续时间更长)。

领攀者在保护点反放上升器能防止自己被跟攀人拽下去,但除了重量和复杂性增加外,同时增加了跟攀人坠落系数。 这要求跟攀人要尽量没有松绳,避免大系数坠落。

所以simul-climbing原则应该包括1)跟攀人是最需要避免坠落的人。2)跟攀人要是发现距离下个保护点远得话要尽量快速通过,收进余绳(这就是我在12楼说的grigri的用途) 3)领攀人要勤放保护。领攀人不勤放保护的地方一般是容易的地方,但领攀人要想到,跟攀人到此时自己坠落,那2个人都将飞行(一个向下一个向上)这么一长段距离。4)领攀人还要保证每个保护点都能接受向上的冲力,否则跟攀人被拉起后从底下撞到保护点,保护点失效后,大家又要开始飞行。

看来要安全地同时攀登,领攀人比普通攀登还要慢(因为对保护点要求高了),跟攀人比普通攀登的领攀人还要忙(因为不但要顾自己,还要顾领攀人)。

记得一次我们爬一个容易技术登山线路,为了快速我们精简了器材,但到了路线上发现,一旦器材放得少了大家都更小心,以至于速度反而慢了下来,精简器材完全起到了反作用(或是说精简过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8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本帖最后由 mh 于 2011-11-18 10:03 编辑
跟攀脱落后领攀的下场就是:搓到快挂处硌一下再镫一下。一个字:惨!
小河 发表于 2011-11-18 05:18


这还不是最惨的,还要想到领攀人被拽着往下落后,应该是脚先碰石头,那必定在绳子的拉力下会开始旋转,很可能下一次碰撞就是朝下姿势头碰到石头,然后又是脚,然后又是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8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跟攀脱落后领攀的下场就是:搓到快挂处硌一下再镫一下。一个字:惨!
小河 发表于 2011-11-18 05:18


使用双绳似乎可以部分避免"硌一下"和"镫一下"。前提是俩人之间必须至少有两个保护点并分别挂入不同的绳子,且线路不能太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19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这还不是最惨的,还要想到领攀人被拽着往下落后,应该是脚先碰石头,那必定在绳子的拉力下会开始旋转,很 ...
mh 发表于 2011-11-18 10:02

这么下去成恐怖电影了。
有幸做了2次安全小白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0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大家的高中物理都学的真不错嘛...黄教授的两段飞行理论让俺想起了电影垂直极限开始噱头的片段.

这么下去成恐怖电影了。
有幸做了2次安全小白鼠。
小毛驴0024 发表于 2011-11-19 04: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盗版岩与酒 ( 京ICP备05053585号 )

GMT+8, 2024-5-3 10:59 , Processed in 0.10297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