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岩与酒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137|回复: 41

今天差点死掉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6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表于 2010-10-7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回复 1# 冬冬

Well, it happens.  That's the class for any vetera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7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万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7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人品好.
好好恢复, 身体和心理.

雨天nuts优于机械塞.
保护站至少放3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7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幸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7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万幸万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7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恭喜安全回来。虽然运气是攀登的一部分,还是多供养着,少用。

不知道你们爬的具体是什么位置,我记得入字壁右侧又高又陡,还有落石。即使上到顶部继续攀登的路线也很曲折。所以为了避免在低海拔处过多消耗体力,还是建议走相比之下高差,坡度都更可人的左侧岩沟,虽偶有小仰角,但亦有现成anchor可用。这篇文章有描述:

从大本营向入字壁左侧的冰川流槽走至尽头,是入字壁坡度最小、落差最小的地方。从这里向上有一条150米高,难度在5.5—5.8的岩壁路线必须通过。途中有几个由金飞彪和2001年王二和小虫设置的岩锥和挂片,可以很方便安全的设置路绳。图为干河床山谷尽头“入”字形岩壁,大本营就在入字壁下的一片小松林里。入字壁左侧的岩沟是一条150米高,难度在5.5—5.8的岩壁路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7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我们上攀的位置大概在图中右边的白色再右边一点点

我们上攀的位置大概在图中右边的白色再右边一点点
回复 7# bince


    这次准备的确实很草率,在出发前两个小时才确定从哪条沟进、爬那个山头,之前的攀登报告也没细看。。。
   我们上攀的位置大概在图中岩壁上右边的白色再右边一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8 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我们上攀的位置大概在图中岩壁上右边的白色再右边一点点

天!那里落石及其严重!我记得几乎随时都能听见石头呼啸而下的声音从那里传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8 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看那照片就一头汗,不是一般的人品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8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本帖最后由 w2 于 2010-10-8 03:24 编辑

这不叫人品好,云南话叫“天养着”,普通话叫“命不该绝”。
不过这种俄罗斯轮盘赌似的拿运气买命的游戏最终的赢家永远不会是人类。
不是老高频率的攀登才会对攀登有帮助,暂停一段时间,沉淀一段时间,反而会有更好的效果。
学会攀登很容易,学会爱攀登会是一生的过程。
另外,聊聊我看出的浅层次的原因,别嫌话难听 ,至少有二点:
一、没有对所攀登山峰下心思调研,或者说不重视。想onsight,但没有onsight的能力。
二、保护站失效是不可原谅的错误,是不是该多抽点时间恶补一下传统攀登和器材的使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你们之前的路线是最左边那条深沟还是紧挨“入”字左边、上部有仰角的斜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8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回复 12# 冬冬
是紧靠入字上部有仰角,但具体位置很难描述,因为其中还有一段横移,但最终还需要翻个小屋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本帖最后由 冬冬 于 2010-10-8 11:37 编辑

从远处看到那条缝长得全是草就觉得会很滑。现在想来真是愚蠢,因为长草本来应该意味着坡度没那么陡,有很多足够积住土的平台;当时下意识里完全错误估计了岩壁的scale,把“平台上的草”当成“岩点上的青苔”来想象了。
这次确实严重低估了这一段,以为既然是approach过程的一部分就应该没有什么,并且之前也太仓促没有仔细看地形,尽管有挺详细的攻略也没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8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本帖最后由 w2 于 2010-10-8 06:50 编辑

,看来是该多攀攀岩子了。玉龙属于那种地形复杂的的mix类山峰,多种地形犬牙交错。翻上入字壁就是令人恼火的杜鹃从。而且岩石段落海拔越高越风化的严重。由此造成攀登路线长而崎岖。最后还被地震搞了一下, 现在到底啥情况不得而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8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另外,聊聊我看出的浅层次的原因,别嫌话难听 ,至少有二点:
一、没有对所攀登山峰下心思调研,或者说不重视。想onsight,但没有onsight的能力。
二、保护站失效是不可原谅的错误,是不是该多抽点时间恶补一下传统攀登和器材的使用?”

完全同意。
1。确实不是一次很重视的攀登,出发的早上才发现原来可以爬这条路线,不过也确实没有必得的心,只是想试试。看来不能用这样的态度对待任何一次攀登。
2。确实不可原谅,差点搭上别人的性命。在良好条件下的trad都不是很熟练的情况下,更是无法对付恶劣的环境和陌生类型的地形。有几条不利因素都凑一起了:斜面,下雨,石灰质岩面非常滑,缝的条件不好,站立的斜面也很差,站不稳,保护站空间又小,最后,经验不足。
恶补没用,用时间慢慢积累起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现在再看照片上“入”字左边那条缝,很容易就可以通过理性判断出绿色的地方是长草的平台/斜台,坡度更缓,总体更容易上。但是当时为什么就那么相信第一眼的感觉,觉得那里不可攀,甚至走近去看一眼都不看呢!绝对不是第二天能见度的问题,而是没有想到在这里要动脑子而不是用心,要用理性而不是感性。
真可惜!下次再搞吧。暂定明年4月,阳朔下雨下到不怎么能爬了就直接回来丽江。4月份天气应该还好吧?
心和脑子、感觉和分析,良好的平衡真是太难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8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能把自己的失误抖落到大家面前,东东强大,也比很多攀龄长得多的人成熟得多。

我猜这次事故真正的震动还没到你们心里。要几个月到一两年吧。别急于下太多结论。

登山时只去爬自己真正能爬的线路。我相信你要想成为真正的5.x攀登者 --- a solid 5.x climber -- 你要能红点5.x+2的岩场线路,能随时下攀5.x-1线路。我认为你们应该在白河红点些5.11,能下攀5.8,再考虑山里的5.9或以上难度的攀登。

锚点失效是大事情。虽然读到了一些分析,但我的感觉是深不见底。不是说没有底。是说我不太相信底是那么快能看到的。除了多练习,多积累trad里程外,我建议当事者找到底的有效办法:去爬A1以上难度的器械攀登。因为爬传统时人们很少真的掉在自设的保护点上,所以很多人并不真正知道自己放的保护的有效程度。而爬器械攀登,你放的每一个保护点都至少要经受一次1倍多体重的考验。当嘭的一声你的保护点被拔了出来,你就开始看到底了。

先说到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9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本帖最后由 w2 于 2010-10-9 00:49 编辑

云南的山,最好的攀登季节在冬季。春天风大,夏秋落雨。
找到平衡感是需要时间的,妥协(或者可以说尿sui)也是一门学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9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器械攀确实是检验保护的最佳方法,新手学传统,线路简单了无法知道保护放置是否有效,线路难了会有危险,有些筒子爬了有些时间还没有在自己放的保护上冲坠过,这样只能练心里素质,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当Solo练。
如果不靠攀爬能力AID一条线,最起码检验了保护点静态受力,经验多了自然会有好的判断力,知道哪里该拼,哪里该Su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9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看看学习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9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aid大屁股和大光腿 可以提上日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9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我的方式是用aid的方式开线,练设置保护点的最好方式,锻炼的同时线路也开出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9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今年在奥地利爬aid,看着很靠谱的机械塞,踩上去就往外滑,爬一条aid路线积累的感受恐怕比爬N条trad还多。5.3 A2 toprope 看着无耻,但挺有效的,也很安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0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敢问⒌3 A2是个什么角度吗?想了一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1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可能与事故本身关系不大。我自己不是很信任link cam。我以前的rack上面有好些link cam,但我发现link cam特别容易walk,比BD C4要容易很多,如果裂缝不是完全平行的话,即使用sling延长,还是轻轻一碰就移动位置。而且脱落的时候,容易断。已经出过这样的事情了。

我现在唯一还用的link cam是紫色的,最小的一个。小cam不容易放,而且稍微一动就over cam/under cam,紫色link cam在这一点上还是利大于弊的。而且紫色link cam的重量也与BD C4 0.5差别不大,不像另外几个link cam比BD重很多。绿色黄色和红色的link cam我已经不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1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本帖最后由 mh 于 2010-10-11 03:21 编辑

25# w2

到处是手脚点,但没有好用的缝或者没结实的石头。片麻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1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祝贺!用不大的代价,获得巨大的经验!赚了!
在每个保护站,我都会考虑它会不会失效,想想失效后会怎么样?失效后还有没有机会!下降时也是,反复的检查!
如果把保护站位置可靠性分3个层级,可靠、一般、不可靠。可靠的通常检查2遍;一般的通常会寻找其他备份;不可靠的绝对不用。
判断的准确性,和经验有关。通常用的一个方法是用手加力冲击保护点,同时观注保护点的状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1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我觉得冬冬今年是不是有点频繁了?好像已经6座以上强度不低的大山了——我的个人观点。或许多花点时间,在白河等多AID加强一下,体力和身体休息节奏上也能缓和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1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是否合适将此次事故加入裂总的“攀登事故” http://bbs.rockbeer.org/viewthre ... &extra=page%3D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1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回复 28# 小河
不同意。
保护站只有一种标准﹣﹣bombproof。
还有,用差点挂了换来对自身(或者他人)能力的清醒认识,亏是没亏,可也不是利益最大化的体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2 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敢问⒌3 A2是个什么角度吗?想了一天了~~~
w2 发表于 2010-10-10 23:07


酱紫的


实在找不到放塞子的地方了,就蹭蹭往上爬两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2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回复 31# w2
标准只有一个,但实际应用并不能都达标!那怎么办?还得爬呀!
赚了是指已发生过的事情,对将要做的事显然不能这样去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2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回复 33# 小河
呵呵,在不同环境中怎样bombproof化是经验与实践的问题,但叙述的时候坚持一个标准不会引起歧义!河博士以为如何?
对于亏了挣了的表达,只是觉得这种挣了本可以用最少的付出去获得,毕竟攀登不是轮盘赌,象风叔那样岩、冰、山三栖都赢的,至今也是13亿分之一。 在我看来如果这次结果相反,屁股后面追着一票盲青们感慨“去得其所”的时候,没挂就是挣的表达是不是值得商榷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2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小河说的时候我觉得正是我想说的,但只是为了事后安慰。w2这么一说我又觉得也有道理。记得好像第一次看到王大的女儿后我们感叹自己能活到现在挺不容易,有多少次本是该死---不管当时是出事了或没出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2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本帖最后由 小河 于 2010-10-12 03:40 编辑

关于保护站:
2总说的更像是教科书,是理论指导;
我说的是实际应用;2者互补,应结合着看!
亏了赚了:我说的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已无概率一说,但对当事人来说,会产生深远重大而且有用的影响,并积累在“潜在风险库”里。
说我自己:就像当年西山“友谊”的大冲坠,对我的影响至今仍强烈;还有白河Thad冲坠制动失败。想到任何一次未成实的潜在危险,我既后怕又感幸运!当然这方面的感受风比我更强烈!现在每次出远门时都立志以安全为第一,在能全身而退的前提下,再争取爬的更快更高!能做到顶住:登顶、成就、成绩、梦想、数字等等的诱惑!不行下次再来,享受整个过程而不只是攀登。
To:2总。
很想约你下次一起搞个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2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本帖最后由 w2 于 2010-10-12 04:26 编辑

回复 36# 小河
好好好,早有意向,不知河博士有目标没?没有的话我这倒有一个~~~~,电联。
另外关于bombproof,我是这么理解也是这么实践的:有条件要bombproof,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bombproof。
以至于到哪我都随身携带手钻一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2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近几年的目标有很多,参见双桥沟石头山峰。
方便的交通,补给容易,恰当的尺度:岩壁高度500,线路长度800,不太高的海拔--5000左右,熟络的本地人,热情淳朴,并能提供足够及时的运力--包括抬人下山。不太好的就是夏天的气候不稳定,好天气周期短!所以爬得要够快!这就看自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2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四姑娘之外:贡嘎那里——我手里,华仔手里等,也有折多、贡嘎的一些石头山峰资料。这次国庆也考察了一点。
还有一些那里漂流资料,口水我都流干了。1-3级的高原河,宛如El captain。
还有很美的骑行线路。
最好的方式是,亲友团,一拨人去爬,一拨人下水,一拨人骑行,然后有供给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2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所以我说:作为climber,我们生活在了黄金时代。
太多的可能性,太多的资源,不去搞或者搞不掂那纯粹就是自己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2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回复  小河
好好好,早有意向,不知河博士有目标没?没有的话我这倒有一个~~~~,电联。
另外关于bombproof ...
w2 发表于 2010-10-12 04:23

显然嘛:河博士的近期目标就是这次没完成的Shark's Fi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2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谢小河。这次确实赚了。
今年我自己的focus一直都在提高投入度这一方面,目标是改掉自己以前最大的弱点:在客观条件还允许继续向上攀登、继续死磕下去的时候就选择退缩。
结果是几次攀登下来一直有进步,但也逐渐有了盲目性,把“跟环境与心理上的不舒适度、路线的漫长和不确定性带来的怀疑死磕”和“跟客观存在的危险性死磕”混为一谈了。
在玉龙那么大的雾、石灰岩壁下雨还上(并且还是错误路线)就是执迷于后者的体现。但是居然活下来了,现在我想我能够更分清两者了。
周鹏从日月宝镜回来后的评语是“那座山不适合去爬”,因为一方面难度和美学价值不大,另一方面又布满松碎的板岩,落石和意外坠落的危险极大,几乎无法放置有效的保护。我想,我也正在学会看到这样“不适合去爬”的山、的路线、的情况时选择退回来。如果用Mick Fowler测试去衡量的话,那么这已经构成“必须要下撤的理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盗版岩与酒 ( 京ICP备05053585号 )

GMT+8, 2024-5-3 08:47 , Processed in 0.09085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