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岩与酒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921|回复: 15

七一冰川登山滑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8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hink Simulation
5.1去了嘉峪关附近的七一冰川登山滑雪。一起的有爵士冰、小熊、江鱼儿。

5月3号攀登到一个向东的雪坡时脚下雪面发生的大面积板状断裂,声音犹如清脆的炸雷,裂缝就在我面前2米打开旋即又合上了。断裂的区域覆盖方圆上百米范围,但雪崩没有发生。

我的血液瞬间凝固,之后和爵士冰逃之夭夭。江鱼儿登顶。

活着真好!

下图是营地(4300米左右)
ICF1210177405.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5月4日我和爵士冰清晨出发,赶在阳光弱化雪面前通过那个雪坡底下,并且尽量绕开。

这是我们从(图中)右面上来后到了朝北的主雪坡,走之字形上升。七一冰川大部展开在脚下,海拔大概是4800-4900米.
GIP121017762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中午到了顶,大概5100米。实际的顶是几百米外的一堆石头,还要高几米。我们既然是来滑雪,就懒得过去了。
ZKJ121017776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下午一点多滑在4900-5000米处的主坡上。这张照片拍完不久就“轰”的一声雪面断裂声!但雪坡又没有坍塌,巨大的恐怖中我们马上逃到坡另一头太阳晒得时间短些的东侧。
XBR121017810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没过几分钟我的右腿就掉进了这个黑洞洞的裂缝里!我原地打了个滚逃了出来。这也有些太刺激了  :-(  幸好有雪板。

后来得知,同是在那几天,几百公里外攀登透明孟轲冰川的一位领队完全掉进冰川上的裂缝,下去十多米!所幸得救。

冰川上行进一定要结组,并且有相应训练,由其是没雪板的情况下。但我的例子是,有了雪板也不完全安全。
SGF121017852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不管怎么说,滑下来还是很爽的。和传统登山走下比下山很快。只是结束得有点太快了。

这种山只作为攀登的话有些太简单,作为登山滑雪地方很好。只是要雪崩、冰裂缝防护要千万认真对待。活着真好。在阳光下攀登优质岩石的山脊路线很好---没有雪崩、落石和冰裂缝。。。
GNB121017942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9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大面积板状断裂,声音犹如清脆的炸雷,..."
那里的坡度有多少?照片上看不是很陡,小于28度雪崩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9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没有地平线参考就不能从照片看啦。。。
坡总是从下面看不陡,从上面看过陡。裂开的那片我测量的结果是35-40,是最恐怖的坡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9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如果正好是雪崩的角度,没有做slab test或者其它评估, 一点多还在向阳坡上玩,胆子的确很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9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看来mh是被吓得不轻,说了好多遍,活着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9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呵呵,mh是被吓得不轻,回到营地一直说:有这一次就够了。当时怎么也想不到他晚上又决定第二天尝试登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9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slab test 并不是总在这些角度的阳坡上都作吧。那个地区已经有一星期没下雪了,觉得应该比较稳定。不知加拿大那边的登山和滑雪人多经常进行测试?每次吗?

“活着真好”是Jane在“solo Dreamweaver”中的语录。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含义。

第二天早上再去是因为意识到很早出发的话,雪崩坡应该更稳定,,加上改变了路线,绕开裂开的坡,又想到那些坡下没有任何雪崩痕迹,所以胆子又大了起来。我本来想这次进山遇上这一次擦边球就够了,但后来又想到雪崩不因我们意识到它更加可能或更加不可能,所以如果雪崩发生可能性小的话就应该照此行事。这就是为什么第二天又爬上去了。
不管怎么说,后来下山后几天每听到低沉的震响就想起雪面断裂的声音。想必那是Antoine, Michael, Paul, 和王茁他们生前听到的最后声音。希望你我别加入他们的行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9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简单的slab test用手杖和冰镐(有滑雪板也好用)就可以做,根据雪层的厚度挖半米深左右(或者挖到新老雪的交接层即可)。下坡端先挖掉一块,上端,左右端各切开,然后用冰镐(有滑雪板也好用)往下推。

两年前我们爬 Trap Dike (Adirondacks), 一边爬雪一边下,我一边往上,一边戳戳切切,上到半路雪层变得不稳定,我们就回撤了。这个方法是三年前从我哥们Richard那里学的,我们那次在Rainier上到半路就下撤了。

这里经验丰富的师傅济济,学好容易。绝大多数高人都是胆大心细 (所以爬了30年还健在,搭档也都是活着回来的)。但是这样的人不会吸引大众媒体,大多数译成中文的登山故事,是那些特别能炒作的极少数。所以向谁学很重要,否则学坏了就没了。Steve House 第一次挑战Rupal face 是在2004年和  Bruce Miller, 上到2/3时,Miller 觉得House的高山病很严重,两个人就下撤了。他俩是自己下的,没有惊动媒体,也没有动用巴军的直升机。结果当然是只有登山小圈子里的人才知道。之后House很后悔,对Miller 提出的中途下撤耿耿于怀。别人问Miller, 他说我宁可我哥们下了山,在吧里喝醉了骂我,至少他是个活人。第二年Steve House/Vince Anderson成功地完成了线路,是在 胡麻秀之后的数周内,结果当然也是只有登山小圈子里的人才知道。这好比是火炬接力,最多报道的是巴黎的乱子,而不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不要搞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0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挖半米够吗?由于雪质不均,在半米深度的情况在走十多米就会有很大差异,到底按哪里的地方算呢?我真害怕的是断裂深达1-2米的情况,幸存和被救的可能性都小得多。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次应该挖个坑看看。我在路上通过杖和雪板都能揭示浅表面附近的情况,深度大的地方没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12 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挖半米够吗?由于雪质不均,在半米深度的情况在走十多米就会有很大差异,..."
可能50%的情况下是不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更多照片和说明见 这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盗版岩与酒 ( 京ICP备05053585号 )

GMT+8, 2024-11-24 14:19 , Processed in 0.05086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