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岩与酒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022|回复: 6

山难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1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骆驼峰登山事故报告
        作者        jjyfoot         时间        2005-03-28 14:51:31
                 

骆驼峰登山事故报告
晨峰,JJYFOOT

一、事故类型+关键词
不适当的路线选择,能力不足,雪崩,致命的坠落

二、事故地点
四川省,小金县,日隆镇四姑娘山地区,骆驼峰

三、时间、人物、事故发生及处理过程描述和结果

2004年12月23日,两名来自北京的一对夫妻攀登者,王茁(Kristian)和鲜文敏(不必),到达日隆镇住当地向导卢忠荣(人称卢三哥)家,准备沿传统路线攀登长坪沟内的骆驼峰。

骆驼峰基本为东西走向,有东西两个峰尖,其间的鞍部较为平缓。西峰为主峰,海拔标高5484米,路线相对平缓;东峰稍稍低于西峰,但颇为陡峻。该峰传统 BC位置接近长坪沟尾部,海拔约3790米,位于卡子沟和羊满台沟汇合处的草甸上;C1位于BC东北方向直线距离约1.4公里,海拔约4770米,设于接近羊满台沟末端西北山坡上冰川漂砾区相对平缓的部位; C2海拔5200米,设于东西峰之间的鞍部,约在C1的北北东方向,直线距离1.5公里。该峰是国外人士在四姑娘山地区高山滑雪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早年即有登顶记录。国内首登为2004年7月23日成都足迹登山队罗剑、陈照宇、邓涛等从南坡登顶,其后不长时间又有多支队伍登顶。(骆驼峰、羊满台的全景见照片1)
王茁31岁,1999年开始活跃于户外运动,擅长攀岩,曾登顶雪保顶、攀登过启孜峰,多次在四姑娘山地区登山,登过四姑娘大峰二峰等,当年10月初还曾试攀该地区婆缪峰,2003年以技术协作身份登顶新疆颇有难度的博格达峰(5445米),攀登风格一贯严谨。鲜文敏在此之前登过四姑娘二峰,但尚未正式尝试过冰川型山峰。

卢忠荣39岁,当地著名登山向导,为人豪爽善良,口碑极佳。近年来无数次带队登顶四姑娘大峰、二峰、三峰,2004年11月3日同四川胡国辉(驴走四方)等共四人登顶骆驼西峰,之后于11月9日同天天想你、泽云、刘文泉共四人登顶东峰。

12月24日5:00,卢忠荣、王茁、鲜文敏三人进入长坪沟,当日进驻BC,25日抵达C1,抵达C1当晚鲜文敏出现高山反应,有呕吐等症状,于是26日三人下撤至BC,遇到准备登羊满台峰的一支小队伍上山。在BC鲜文敏状态好转,遂决定继续登山行动。卢忠荣感到时间延长后食品稍有不足,正巧羊满台队伍一个外籍人士身体不适回到BC,于是卢带该人下山并顺便补充食品。卢27日下山,于28日上午赶回BC,当日三人上升至C1宿营。当地27日有降雪。

29日小雪,三人出发往C2行进,具体出发时间不明,当时计划下午4点到达C2,路线选取基本与11月初卢忠荣等登西峰时相似。三人沿东侧接近岩石坡一侧的冰川路线行进,未结绳队。雪比预期的厚并经常没膝,雪质为干性粉雪(SUGER SNOW)。4点钟已过未能到达C2,此路线快要抵达C2时有一段向左上方(西北方向)的雪面斜上切,这段雪面接近顶端时坡度大约40-45度,然后趋缓。当卢忠荣和王茁接近最大坡度点时(约4点半),雪面在最大坡度一线(约5150米处)断裂,断裂线呈向下的月牙状。当时具体位置是卢忠荣在前,王茁紧跟在后,鲜文敏速度较慢拉开了一段距离,尚未抵达斜切开始点。雪崩发生时,鲜文敏听到王茁大声发出警告,她随即用冰镐做出制动动作,但雪崩并未波及到她。雪崩面大约百多米宽,断裂线和堆碛物在一个多月后仍可见到痕迹,雪崩区的下方为一个很小的鞍部,然后是接近垂直的冰川翼部冰断崖和近100米落差的风化岩石断崖。王茁和卢忠荣被雪崩向南方冲过鞍部,从断崖豁口处沿岩石槽坠落至约4800米处,正好处于羊满台峰攀登路线旁。坠落的后果是致命的。

在三人当中,鲜文敏是最无经验者。雪崩结束后,从她的位置无法看到(也不可能看到)王、卢二人最终的坠落地点,呼喊多次亦无回应,于是决定尽可能下撤求救。上行的脚印已经被雪崩堆碛物掩埋,她找不到下撤的路线,于是朝低处(西南方向)能看见的一处岩石区移动,穿过一个小粒雪盆抵达该处后发现实际是一个断崖的顶部,无奈中用辅绳连接岩石和安全带做简单保护,并戴上头盔停留在那里露营。当天清点物资,御寒物品有防潮垫、棉衣、抓绒衣裤、冲锋衣、睡袋等,食物有9粒水果糖和一块牛肉干,当下决定了每天吃三颗糖最多在山上坚持三天之分配计划。

12月30日,鲜文敏试图寻路下山未果,回到原地露营。

12月31日、2005年1月1日,仍旧原地露营。

1月2日,气候仍然恶劣,能见度较差。在无法辨识路线的条件下冒险向东南方向寻路下山,下午1点左右,从山上看见C1营地附近的营救人员,挥舞衣物求救;下午4点许,当地警官李德生在C1附近接到鲜文敏,当天夜间经日隆急诊后送至小金县医院,幸无大碍。

12月30日,羊满台队伍登顶未遂,在下撤路线海拔4800米附近发现一只露出雪面的手,判断遇难者为女性(实际是王茁的手),当时未做其他行动,下山到卢忠荣家后通报了情况,当晚同卢忠贵等家人上山搜寻,第二天又组织力量继续上山,于当天确认遇难人身份并开始寻找幸存者。

在坠落最终点现场,王茁背负仍在遗体上,说明事出突然,甚至未及将背包主扣打开丢包。包上有一对小冰镐、一个高山帐和部分食品、相机,估计负重在20公斤左右。小冰镐镐尖曾挂到岩石上,造成凯夫拉面料撕裂;2厘米宽的7075铝背包支架扭成8字型,背包右侧背带在扣件上被拉断(见照片2),说明瞬间冲力极大。尸检结果证实两人均遭受重创,即便不是当即死亡也是昏迷后彻底丧失了自救能力,王茁头盔左后脑处内衬破裂,扣带上有大量血迹,身体多处外伤;卢三哥颅骨破裂,同样多处外伤。


四、点评
攀登路线、雪崩区及鲜文敏下撤路线见照片3。

1、路线和雪崩危险的估计

本次事故的发生,在最初从C1出发选择路线时就已经决定了。贴近东侧岩石区的路线,最后上鞍部时必然需要向西北方向斜上切,否则就要沿岩石侧上至东峰下鞍部的高点再走下去,在现场选择的情况下显得很不现实,而且同样有东侧雪面垮塌的危险。时间的延迟也是导致判断失误的原因。

实际上可以选择的路线还有从冰川中部直上,向导卢忠荣和“天天想你”等攀登东峰时就是直上路线,之前和驴走四方攀登西峰是本次事故的路线——相隔不到两个月,当时并没有感觉到雪况有危险。路线起始阶段王茁对于末段路线应该是不甚明了的,但到达斜切转折点时,以王茁的谨慎和经验,应该估计到有雪崩危险存在,当时只有硬着头皮上和下撤放弃两种选择。如下考虑是很自然就能够发生的:走了很久再有几十米就到C2了,来一次不容易,卢忠荣不久前还走过这条路线也说没问题,看起来不是那么危险,快速通过……最终还是上了。他们运气不好,雪崩了。

四川登山者在当年夏季攀登时,曾对该峰的雪面不稳定、流雪等状况做过描述(见附件2《骆驼峰首登概述》,平原反应发表于刃脊论坛);四姑娘地区的流雪危险,北京动感四队的MUDPLAYER也曾报告过2002年6月在三峰垭口下被流雪打下数十米的经历。上述报告都发生在夏季,比较接近的季节有思念登山队马一桦等2004年11月攀登幺妹峰时多次遭遇流雪和雪崩的记录。

应该澄清的是,对于四姑娘地区冬季的雪崩危险,更广泛地说对于冬季登山的雪崩危险,所有的人包括向导均估计不足。国内缺少高水准的滑雪者在冬季野雪的广泛经验,也是产生这种估计不足的原因。在山地滑雪发达的阿尔卑斯等地区,尽管对冬季雪况的危险性认识已经很深入,仍不能避免时有雪崩事故发生。我在天山地区也曾多次观察到冬季山地单板所带来的流雪情况,着实有一定危险性。在这里要做如下强调:
A、无论冬夏,四姑娘地区包括大峰、二峰在内的雪崩危险应引起足够重视;
B、雪况的变化是多样的,有雪崩危险的地段,一百次走过没有问题,一百零一次就可能要命。


2、个人和队伍能力的影响

队伍的能力影响山峰和路线选择。阿尔卑斯风格的小队伍抗击变故能力比较弱,从而对于成员的水平要求较高——每一个人都应能独立判断并对付所有的状况。具体到此次登山,鲜文敏最弱,从基本面上就排除了直上路线的选择,也造成失去王、卢二人后她的危险状况。

建议:
日后训练初学者还是选择规模比较大、相对容易的登山活动。
另外,国内民间队伍目前对当地向导的依赖性较大,而当地向导和外来登山者对于危险程度的判断以及承受力显然不同,因此领队在做出判断时应以向导对危险的估计为参考,最终以自己对危险的估计和承受力来决定如何行动。

建议:
行动前做如下判断:如果没有当地协作,我们能单独对付将要到达的地形和可能的危险吗?如不能,则慎重考虑或选择放弃。


3、雪崩后鲜文敏的行动
我曾带领无经验的人登雪山,一带一的情况下,我会做如下交代:如果万一我出了问题比如掉下去了,千万不要试图救我,那铁定两个人一起完蛋;唯一的办法是放下我,尽可能安全地独自下山求援,两人还有得救的可能。类似的看法较早时(大约是04年初)在行摄我和王茁谈过,他是同意的。我不知道王茁事先有否对鲜文敏做这个交代,但在事故发生后,就其有限的经验和能力范围而言,鲜文敏的判断和自救行动是冷静、有效而正确的,并且对后来者在类似情况下的行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实例。

自救行动方面的参考资料,还可以参看旗云网站孙平的《阿尼玛卿八昼夜》。

五、说明
1、本报告由晨峰和笔者共同完成,超过90%的工作是由晨峰完成的,笔者的工作只是文字执笔和总结。晨峰春节期间专程赴事故现场勘察,提供了照片和现场的大量基本资料,没有晨峰的努力就无法完成这份报告。

2、本报告参考了驴走四方、阿悠、天天想你、平原反应等众多网友公开发表的材料,不能一一列举,在此一并感谢。


六、供参看的附件
1、JJYFOOT译:《北美登山事故年鉴连载之004》
2、平原反应:《骆驼峰首登概述》,原发表于刃脊论坛。

照片1:骆驼峰-羊满台峰全景


照片2:扭曲的背包支架


照片3:登山、下撤路线、坠落线和关键地点



主题:2004年1月1日下午拍到的现场照片。
作者:仁寿路  发表日期:2005-04-02 21:44:22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致命的诱惑
        作者        mudplayer         时间        2005-03-29 13:34:00
                
大家都知道横切雪坡的危险,我印象中老K在给元旦小五台北东穿越计划提意见时也强调过。问题是,当面临一个横切选择时,我们会放弃吗?

01年登大峰,我走错了路线,需要一段横切,前面已有心跳二人通过,看着雪坡上的脚印,我担心会雪崩,但实在不想退回去重走,最后还是战战兢兢过去了。后来的登山日记里我专门提到了当时的心态。
曾有一次在行摄看mh的幻灯,他也介绍到一次登山时,碰到一段可能导致雪崩的横切,当时要么横切,要么向上爬翻过山顶。最后他也是心惊胆颤的切过去了。
我想,老K在横切前也该是硬着头皮的。
估计还有很多登山者都面临着类似的选择而最终决定横切。

我和mh都是幸运的,我可以回来敲日记,他可以给我们看横切路线照片。国内绝大多数登山者也是幸运的,在老K之前,我们还没有因横切雪崩的先例。

以后呢,再有一条危险而诱惑的横切路线摆在面前,我们作何选择?
估计多数还是要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与死神掷一次筛子
        作者        nb800         时间        2005-03-29 22:35:08
                
03 年6月去大峰,哑口之上是一段很长的斜切路线,当时连日下雪,雪坡很不稳定,怕雪崩但还是咬牙过去了,翻上雪坡豁然开朗,路线平缓,似乎所有的危险都过去,就在冲顶的山脊路线我一脚踩下,就听喀吧一声剧响,脚下雪层断裂(右侧),幸好及时插下冰稿,人才没被带下去,与此同时又是一声剧响,左侧一块更大的雪层断裂,雪咆哮而下,这就是大峰一座公认没有难度的山给我的礼物。我记得老K当年曾把此图转到山版上,并提示大峰实在的雪崩危险,此言似乎由在耳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滑坠保护
        作者        mudplayer         时间        2005-03-29 13:52:54
       
雪崩的危险,一是被雪埋后的窒息,二是滑坠时发生的碰撞,都是可能致命的。在滑坠时尽可能做制动保护,有可能减少碰撞。

我当时在三峰被流雪打下50来米高度而幸免受伤,有几个原因,一来地形上50米下面就是缓雪坡,所以滑坠高度也就只有这么多;二来当时只是小流雪,只够把人打翻的量。第三就是因为大本营有apple在指挥,我从对讲机里知道了流雪,从得到流雪警告到流雪压顶有几秒种的时间,这使我可以判断逃生路线(判断结论是没有),并在原地趴下作出压镐制动保护动作。事后我自己分析,正是这制动动作保证了我在被流雪打下时没有翻滚,没有严重碰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感谢晨峰和jjyfoot的详尽报告! 并请教“未结绳队”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作者        mef         时间        2005-03-29 14:54:49


主题        未结绳队的原因和结组的理由
        作者        jjyfoot         时间        2005-03-29 15:22:50

什么情况下需要结组?能够随便数出的原因有:
1、裂缝危险;
2、坠落风险不大而一旦坠落同组者有能力保护住。
具体到老K这次:
1、卢三哥走过这条线,老K也会沿途观察,估计裂缝风险不大;
2、地形不是过份陡峭而且积雪较厚,坠落会被雪淤住。
至于如果结组会怎样,估计不必也会被扯下去,三个人都悬了。


主题        多谢指教!并再请教:老K单人负重偏大(20KG)、老K与三哥间距偏小是否诱发雪崩的重要因素?
        作者        mef         时间        2005-03-29 15:39:10

如果老K与三哥的间距象与不必一样大,三人分散前进,是否更安全?

在下全无雪山经验,但久居东北的生活经验是:过冰面时队形要尽量分散,以减小局部压强。

故有此问,望不吝赐教!


主题        效果是肯定有的
        作者        北黑我谁         时间        2005-03-29 16:20:12

可是如果需要考虑行进距离这样细微的差别,而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显然是不合理的——我们总不能采取“滚地雷”的战术吧。

他们的主要“错误”在于没有预料到雪崩的危险。而登山过程中队员所作出的选择的“正确”和“错误”,多数情况下却只能用结果来检验。

距离的问题远没有线路的选择重要。在许多雪坡上,垂直上升要比"之"字型上升或横切更安全。

雪桥、雪檐、陡峭的雪坡等等地形,确实需要在有保护的情况下,单人快速通过。


主题        负重不是主要问题,但确实应该一个一个过。
        作者        jjyfoot         时间        2005-03-29 17:50:01

卢三哥负重也有20公斤左右。即使SUGER SNOW一立方米也有200公斤左右,40cm深的话一平米即有一个人+包的重量。问题在于切过雪面会造成上部的雪失去本身就脆弱的支撑,表现为“雪向下移动”,移动大一点,就停不下来,如果越来越快,就造成流雪或雪崩。
一个一个过,主要是考虑出事的话不要一起完蛋。



主题        不好意思,还有点儿疑问:
        作者        mef         时间        2005-03-29 18:07:53

结合在下上述两个问题:

假设三人分散通过(比如间距50-100M),而且结组,而且作好紧急制动准备,是否可以产生两人制动挽救另一人的效果?

当然,产生如此大规模雪崩(断裂面宽度上百米)可能没有效果,但如果是流雪或再小一些的雪崩,是否有效呢?

多谢指教!



主题        结组绳没那么长的
        作者        jjyfoot         时间        2005-03-29 18:38:26

如果感到流雪或雪崩危险大,第一个选择就是绕行或退回去。
靠人力保护较难拽住的,有时看似规模很小的流雪实际推力极大。如果硬要过,设置固定保护点为好。
幺妹峰攀登中,康华沿绳上升时遭遇规模不大的流雪,冲击力使其从冰面上腾空又落下,幸好是在固定保护的情况下发生的。


主题        说道老K他们横切的位置suger snow较为明显,这种情况下在雪面上设保护点是否有效。
        作者        枫野扬天         时间        2005-03-29 20:35:51


主题        SUGER SNOW设保护点当然无效,找合适的露石,或挖开雪到冰上设点。
        作者        jjyfoot         时间        2005-03-30 00:20:13


主题        这样的情况下结组可能也并不就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作者        小杜         时间        2005-03-29 17:02:02

横切时引发的如此大的雪崩是几乎不可能让人能够成功制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非常详细的报告,谢谢!
        作者        gula         时间        2005-04-02 10:27:30
       
横切雪破引起的雪崩,在我们92年第一次攀登念青唐古拉中央峰的时候发生一次。去过中央峰的朋友应该知道,从C1出发往上开始是一个陡雪坡,雪层堆积也比较厚,我们在第一次修路的时候选择了直上,在靠近雪坡上部地方其中一名队员陷进可能是裂缝造成的雪洞,所以第二次修路的时候选择了在路线中部向右上偏30度左右斜切,因为斜切部分路线下方是悬崖,所以在这段斜切路线架设了3条路线绳,雪锥埋设在半米深左右的粒雪冰里。在向上攀登的时候,因为天气比较好,雪层并不厚,所以在我们两次运输行军的时候没有发生雪崩。我们登顶后,因为天气不好无法下撤在C2被困两天,食物耗尽后选择了一个天气窗口全程结组强行下撤。就在我们到达离C1最近的3条路线绳的时候,我在结组的最后,前面3位队友均已经脱离路线绳,就我一个人还在有路线绳的路段。这时我们离C1营地路线距离只有200米左右,前面的队友加快了行进速度,我当时的位置离最后一个路线绳锚点约5米左右,为了不影响行军的速度,我在没有到达锚点的时候就将保护铁锁从路线绳上取出,就在这时候,我前方的雪层突然断裂,我只来得及大喊一声“雪崩了!”,随即就被结组绳猛地拽倒,顺着雪坡向悬崖边上滑去。幸运的是,那次雪崩是床褥式的,雪层是整块滑动,雪崩的路线也短,我们就像是躺在“雪床”上被抛出悬崖,落在崖底。雪崩的速度之块,力量之大,超出我们的想像,基本上没有队友能够制动住。我不知道其他队友在这次事故中的体验是怎么样的,但是于我,在C2一天没有进食,再加上长途下撤,快到C1的时候基本是精疲力尽,雪崩发生后,我有多长时间没有记忆,我已经不知道了,只知道醒来后,背包还在背上,高山靴(那时候还是从中登协借的“狗毛靴”)不见了一只,一根肋骨隐隐做疼,成坐姿在雪地里。我醒来后,扔掉背包,查看其他队友的情况,拉加的额头满是鲜血,吴海军也是满脸鲜血,看起来伤得比较重,李锐说他腰部剧痛,但还好,大家的神志都清醒。回头看看那悬崖,高度至少在50米以上,我们在坡上的滑行距离估计也有100米左右,在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中,被打下悬崖还没有大碍,只能说是万幸。

这件事情我们在回到北京以后,一直没有对外公布,消息只是在每年的登山队员里流转,主要是害怕影响登山队以后的活动,如今事过多年,我在这里详细描述,是想跟更多的人分享这些宝贵的经验,但愿我的队友们不会责怪我的食言。分析起来,有如下的教训值得汲取:

1、登山路线的选择:能不斜切雪坡,坚决不要斜切,哪怕当时的雪况看起来不会雪崩!谁能想到别的时候通过这里的时候雪况是什么样子呢?

2、如果不得已要斜切,最好的办法是修建路线绳,而且固定的锚点一定要放到深处,如果可能,用冰锥放到冰川冰里,如果雪层太厚,至少要用雪锥放到粒学冰层里,埋设在普通雪层中的雪锥在雪崩的巨大力量面前不堪一击。

3、行经在路线绳上时,不到锚点,一定不要把保护铁锁拿出路线绳。

4、平时要多训练滑坠制动保护,做到这种技术成为你本能的一部分,在瞬间就能做出反应,因为雪崩发生和运动的速度往往超出我们的想像。

以此文纪念在骆驼峰山难中逝去的老K和卢三哥。



主题        你们应该早贴出来
        作者        mh         时间        2005-04-09 14:20:30

好几年前我就一直想贴一个东西,想开头第一句话就是“不知道为
什么按一般比例,中国雪崩事故这么少”,文章是想写雪崩知识。
这么开头的原因是如果拿读者没有实际感到的问题说事,经常只会
加剧人们心里的麻木,所以我要是写雪崩的东西,就先要说明为什
么有这么多冻伤走丢的问题不说,而要说看来没有什么问题的雪
崩。是中国的山和气候造成的雪崩事故稀少吗?是中国登山人的
登山规律的原因吗?是什么组合造成的吗?我一直没确定。既然
找不出理由,所以一直也没写系统的东西,因为没什么事故就先
放一下。后来北大在西夏帮马出事,迟迟没有事故报告,直到人
们关心的热乎气过去了报告才出来,那时我也没时间写长篇大论
了(倒不是说我的长篇就一定多好,只是有这个过程)。

原来是有事故的。原来太平景象不真实。雪崩从一开始就伴随者
中国民间登山者。不同的是那时登山频率低,现在频率高了;那
时被社团内部忌讳报忧的风气把事故掩盖了,现在事故没被掩盖。

我感谢古拉贴出这个报告,也没有意思说少报告一起事故必定造
成了多大损害。但我的确相信损害就是一点点积累的。忌讳说事
故不会减少事故,只会带来麻痹,带来故事重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9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在这里先谈一点个人看法 [精]
作者:阿悠9634  发表日期:2005-01-07 17:52:07
         
我本来想等到各方面都有了详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后再做评论,但目前网络上太多流言和猜疑使我不能平静。我现在半路抛出我的观点不免带有个人感情色彩,文中根据仅有资料所做的猜测如果与现实不符,我会在以后的贴子里声明。

根据我在7月份在同一事发地点看到的流雪走向和地型环境来判断,基本与“豌豆”所标示的现场情况吻合。事发地点下方的路线在雪坡脊上,路线弧形接近最后一个上C2的陡坡,陡坡位于东峰岩壁的侧下方,连接C2平原,(上了这段陡坡后,不到两分钟即可走到平缓的C2营地,在经过一整天的艰苦攀登后,看到眼前的坡有点险,上不上?有几个经受得住这种诱惑?)

就在陡坡上发生了雪崩,老k和三哥被冲下去。下面没有缓冲的地方,按此处坡面流雪的走向。由于惯性,他们沿雪坡脊外侧面下滑,而下面就是陡峭的岩壁(形象一点应该说是悬崖)。
由于“不必”在他们侧后方,侥幸避过了雪崩区。雪崩之后,没有在眼前的雪面发现老K和三哥,要找他们就只能到岩壁下面去。虽然我上次的登山路线和他们并不一样,但可以做一个大致的判断。如果"不必"登山技术熟练,体能充沛再加上对地形熟悉,她沿原路下撤再绕到岩壁下面,大越需要大半天的时间。如果她有曾山那样的技术,再加上不怕死的精神,直接从岩壁下去,有可能在一个小时左右到达两人的遗体处。幸好她还比较理智,首先考虑自救。
对照以往山难报告来看,失踪三天后还能完整的活下来,这确实不容易。

关于报纸的报道,
我从来不看报纸上这方面的报道,新闻的商业性再加上记者的职业道德问题,使得这类报道和娱乐花边消息一样,毫无价值。

关于网上的争吵,
在帖子中不自觉得使用地域偏见性语气的人,只能显示出你本身思想的狭隘性。
在谴责对方的道德问题之前,请先反省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否那样完美。

希夏邦马的山难,我在大半年后才在山鹰社内部论坛上看到山难总结的定稿,那篇稿子是我见过的国内最好的山难事故报告之一。而在那期间,山鹰社对外界的责难,大多保持了沉默。我十分钦佩他们沉稳理性的做法.而相比起来我现在就写下上面的这些文字倒显得我有些急噪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盗版岩与酒 ( 京ICP备05053585号 )

GMT+8, 2024-11-23 13:10 , Processed in 0.10306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