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6-3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 关于团队登山的组织实施
作者 小刀
时间 2001-10-29 12:37:28
" 月圆之夜, 雪山之巅", 呵呵, 听起来有点像武侠小说, 别以为小刀又要写什麽刀版游记了, 爱好登山的大多想站在雪山之巅, 那末除去个别人喜欢单独攀登外, 大部分是团队攀登, 这就不能不提到团队登山的管理协调实施, 也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做. 这里指的团队是人数在十几人以内, 登山周期在两周以内的规模. 以下是我的经验总结和日常资料积累, 还很粗糙, 抛砖引玉, 有遗漏和错误之处望大家指正, 以免误导.
(1)关于组队:
要做到一个队伍里有雪山经验的队员占有一定的比例(最好有经验丰富, 技术能力强的队员存在), 这也是各地登协管理办法中有规定的, 千万不要认为这样没有道理, 否则你就危险了. 队员之间要尽量熟悉, 做到配合默契, 要知道, 在实际攀登过程中, 可以说你生命的一半是交付给队友的, 一定要找合适的队友! 人数依山峰状况及营地和结组情况而定, 比如说山峰险恶, 落石雪崩频繁, 那末人数就尽量精简, 因为很多危险是人为的. 又比如说营地狭小, 那末要求人数也不能多. 并且人数众多的话, 那末对整个队伍各个方面都是很大的挑战, 队伍整体的协调性, 机动性, 速度等方面将大大受限制, 而在某些情况下速度就是生命. 但有利就有弊, 人数少的话意味着救援能力就要弱一些. 一般而言6-8人比较合适, 最少不要少于3人, 个人认为两个人的攀登和一个人的攀登是同样危险的, 除非你们能力都极强, 足以应付各种情况.
(2)关于训练:
除了队员平时的自我训练外, 就是团队在一起的模拟训练了, 对于我们业余登山队来说, 大部分情况是集训队不可能到实际攀登山峰的地区进行训练, 只能在附近低海拔地区进行模拟训练. 可以选择一处近似攀登山峰地区的地形进行训练, 比如碎石坡, 比如冰雪坡, 比如断崖. 可以结合各种保护技术, 联络, 建营, 急救等等. 这样, 可以训练自身技术和装备对此地形的适应熟练程度, 做到心中有数. 可以增强团队各队员的分工配合. 增进队员之间的熟悉默契, 队员之间虽然不一定要求达到心有灵犀的境界, 但也要有相当的默契. 也能对自身和他人的身体状况有个大体的了解, 有些人经常拉肚子(呵呵, 比如说我), 有些人则动不动就感冒, 在一个团队内部也要做到知己知彼.
(3)关于计划:
事先要有详细周密的登山计划, 研究攀登山峰的状况, 攀登路线, 攀登季节的气候, 要获得尽量多的资料, 研究以前队伍攀登该山峰的纪录经验, 多询问曾攀登过的人员, 然后确定此行目的, 确定交通运输, 进山路线, 确定所需的装备食品药品医疗器械, 确定登山的日程节奏, 确定队伍人数, 队员, 分工职责, 确定高山协作, 确定联络, 紧急救援, 确定整个登山过程的成本预算和筹资方式, 确定队员的分组, 帐篷炉具分配, 确定后勤保障, 确定登山过程中需要运用的技术和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 研究各队员的经验, 体能, 整个队伍的能力. 同时全体队员要达成一份共识, 以确定在危险的情况下(天气恶劣, 队员受伤等等)大家应服从的准则. 要尽量做到详细周密, 不怕想的多, 就怕想不到. 一旦计划书经过全体队员认可后确定, 在没有特殊意外发生的情况下就要严格遵守. 忘了一点, 还要联系当地的登协.
(3)关于分工:
整个登山过程中各项工作纷繁复杂, 非一两个人可以完成的, 所以必须有分工才可做到每项工作尽可能的完善实施. 视实际情况可分为队长, 技术指导, 装备管理, 食品管理, 药品健康管理, BC后勤联络, 登山纪录管理, 财务管理, 山峰各项纪录, 摄影等等, 可以身兼数职, 但要做到分工明确, 人尽其责. 重要的分工工作要有纸面纪录, 要有第二个人知道大体情况, 比如说药品, 若负责药品的队员严重高山反应人事不醒, 这就要做到另有队员知道我们药品的大体情况及存放位置, 不能说到时把登山包\驮袋翻个底朝天也找不到想要的药品. 职责的分配要因人而宜, 尽量找熟悉此项工作的队员来担任, 比如说有的队员熟悉装备, 那末就负责装备管理, 有的队员熟悉药品, 有丰富的医疗知识, 那末就负责药品健康管理, 有的队员熟悉摄影, 那末就负责登山过程的摄影纪录.
(4)关于分组:
这里指的分组既包括攀登过程中的结组情况, 也包括在营地的帐篷分配情况. 对于分配结组队员, 要均衡大家的经验体能状态等方面, 不要把经验状态好的全分在一个组里, 这样既不利于控制节奏又危险, 若一个绳组里的队员能力都较弱, 那末还不如不结组, 一个人出现危险大家可能都玩儿完. 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结组形式, 确定每组的人数. 同时我倾向一个队伍分成两个绳组, 这样的话如果一个绳组发生险情, 另一组马上可以投入救援工作, 而不至于全挂在一根绳子上连动一动都困难. 对于营地帐篷的分配, 也要依照队员的状态强弱搭配, 这就要求清楚每位队员的身体状态, 如果两个都有高山反映的队员被分配到一顶帐篷里, 那末, 他们两个将谁也照顾不了对方, 很可能连热水都没的喝, 更别提别的需求了. 同时在高海拔严寒的情况下, 每个人都不想跨出帐篷半步, 这将导致别的帐篷可能根本不知道这里的情况, 在风大的时候喊话也是听不见的, 这是很危险的, 切记!
(5)关于联络:
一个队伍登山的成功与否, 好的各方联络占很大的比重, BC和C1\C2..., 只要每一营地有队员存在, 就要保持联络, 以及攀登的队伍首尾之间等等, 要让各方知道对方的当前情况状态和计划. 这样才可以做到协调统一, 对出现的各种情况有准备而战. 一定要拿质量可靠的对讲机, 若距离超出了接收范围, 就要另设中转站, 要保持电量充足, 必须指定专人负责联络, 可以设定每隔一段时间联系一次. 不要出现上面发生危险需要救援, 而下面却什麽情况还都不知道. 一个攀登队伍的队首队尾也要配置对讲机, 不要以为就这末几个人根本用不着, 要知道若是赶上风雪天气, 很可能数米远就看也看不到, 听也听不到了, 这样将导致后面的队员要休息或下撤, 而前面的队员却不知情的一味继续向前走.
(6)关于装备:
在出发前就要详细的研究山峰状况\攀登路线\人数等等, 以确定所需的装备和数量, 包括集体装备(帐篷, 主绳\辅绳, 路绳, 岩钉, 对讲机, 修理工具等等)和个人装备(羽绒服, 手套, 高山镜, 高山靴, 安全带, 冰镐, 冰爪等等). 比如要攀登冰坡, 那就要携带冰锥, 比如要打岩钉, 就要带锤头镐, 同时数量依具体情况而定, 比如要过断崖, 那就要多带一根主绳或辅绳, 比如要冰坡移动保护, 为保证速度那就每人带2根冰锥. 在做登山计划时要列出装备表格清单, 可按集体\个人装备来分, 也可按用途来分(攀登, 建营等等), 做到条目清晰没有遗漏. 实际攀登过程中集体装备也是分配到个人的, 这样实际上每位队员所携带的装备都是纷乱而数量众多的, 要保证在每个阶段不遗忘装备, 无论是从家到BC, 从BC到C1\C2..., 还是出发登顶, 下撤. 若是遗忘任何装备都将导致影响攀登甚至产成危险,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需要做装备物资管理表格, 按分类标明每一项装备需要携带到的营地(BC\C1\C2\...顶峰)以及数量, 在每一次出发之前严格按照此表来检查. 而对于一些容易失落的装备要有备用, 比如手套, 高山镜等等, 有些装备不要满打满算, 比如两顶帐篷满满的各挤进三个人, 那末如果一顶被风撕碎或是被雪压塌, 就很危险了. 另外分配集体装备物资时要考虑到每位队员的背负能力.
(7)关于食品:
对于食品, 根据人数和登山的天数一定要带够而不用带多. 要携带适合高山环境的食品, 要能保证身体每天所需的营养和热量, 而不要带不易消化, 不易做熟, 辛辣, 酒等食品饮料, 同时要考虑到一些队员所忌口的食品. 在做计划时最好调查每位队员的口味, 以确定需要采购的食品清单, 如果伙食不可口, 不仅影响体能, 而且影响情绪, 还有一点要记住最好是尽量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 食品的管理分类可按集体食品(蔬菜, 肉蛋, 米, 面等等)和个人食品, 而对于个人来说可分为C1\C2..食品(方便面, 速食米饭等等), 攀登过程食品(牛肉干, 干果, 糖果等等, 也可作为应急食品). 对于集体食品, 可做出食品管理表格, 按分类列出每种食品及其数量, 每次划去消耗掉的食品及数量, 这样可对当前的食品状态一目了然, 同时也对日后的总结和下一次的攀登时食品采购大有益处, 而不管是集体是个人食品, 都要合理分放, 可以每一日\每一帐的食品分袋存放, 要做到行前检查. 至于燃料的数量, 要根据食品的数量和登山的天数以及人数来进行计算.
(8)关于医疗健康:
关于医疗, 首先要了解在高山上可能发生的病症, 来确定所需携带的集体药品和医疗器械, 根据队员人数来确定所需药品的数量, 要列出表格来, 标明名称, 数量, 适用病症等. 在高山寒冷地带, 常见的疾病包括: 感冒, 冻伤, 晒伤, 雪盲, 上呼吸道感染, 胃肠疾病, 痔疮, 高山反应, 肺水肿, 脑水肿, 高山高血压, 高山心脏病等等, 同时还有可能出现磕伤, 划伤等出血症状, 以及拉伤, 扭伤等情况. 尽量针对这些可能的疾病多带些种类的药品, 不一定多, 但面要广, 要知道在山上乃至撤回村子都可能没有就医环境, 另要带上血压计(电子的很轻又不占地). 出发前要详细了解每位队员可能特殊的身体状况, 日常服药情况等, 做到有备无患. 而对于个人, 需要携带适合自身情况需要的药品(比如说鼻炎, 咳嗽等). 药品医疗器械的分装要详细明确, 对于急救药品器械要放在易拿到的位置. 关于身体的健康和状态, 要做到每日检查, 每人每日早晚两次填写身体状态表, 包括血压, 脉搏, 体温, 睡眠时间状态, 进食, 排尿, 头痛, 腹泻, 呕吐, 发烧, 呼吸, 心悸, 视觉, 平衡能力, 行进感觉, 咳嗽等等. 每一张表要标明时间和海拔, 这样你自己不但了解自身的身体状态, 而且有利于他人正确评估你的身体状态, 这两点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日后的总结也可以清晰的看出身体状态的变化. 每位队员不仅要关注自身的状态, 也要细致留心其他队员的身体状态, 否则等到真正出事时就晚了! 对于一个队伍, 队友的生命就是你的生命.
(10)关于交通运输
关于交通, 对于一个10人的队伍来说, 10个人在加上10个登山包, 几个驮袋, 交通永远都是一个大的问题, 在做计划时要考虑周详, 不要出现被困在某地的情况, 这样既耽误时间又绝对影响情绪. 最好事先能联系好车辆, 马匹(包括进山和出山). 同时, 交通费用永远都是在整体费用中占很大的比例, 对于我们这样的自费业余登山者来说, 选择交通工具时, 在保障快捷安全的前提下还要尽量的便宜, 降低费用, 对于汽车, 要看做什麽样的车, 对于雇马匹, 骆驼, 要视我们的人数加上包的具体情况而定, 要知道当地的村民都是千方百计的想叫你多雇几匹. 关于运输, 这里是指开始攀登后装备物资的运输. 若是只建C1, 那末直接背上去建营即可. 若是需要建几个营地或者是技术要求十分高的路线, 这样要运输大量的物资或者路线的难度要求你不能背负过沉的背包, 那末在各个营地之间需要运送几趟, 同时, 这也可作为对海拔高度的适应训练. 这就要做出正确的安排调遣, 包括人员, 包括物资, 规划安排好每一次哪几个人上, 每一次运送哪些物资上.
(11)关于后勤
电影里常有这样的台词: 这场战争打的不是兵力, 而是拚的后勤粮草啊. 呵呵, 这就说明后勤工作的重要性, 登山也一样, 没有后勤队伍的有力支持, 攀登队员不可能在很多事情不操心的情况下登顶. 后勤处理伙食, 交通, 在BC的联络, 与外界的联络救援等等, 缺一不可, 哪一样出现差错都将影响到整个的登山进程, 后勤也要有专人负责, 管理后勤的各项工作分工.
(12)关于进程及战术:
登山总体来说进程是缓慢的, 但要做到缓中有急, 建营收营要快, 整理装备要快, 做饭要快, 遇到意外情况要快. 对于攀登日程的安排, 要视山峰状况, 天气状况, 队员状况, 当地天黑时间具体而定, 事先向攀登过此山的人员询问大体的时间范围, 或者是查阅相关资料, 要合理安排时间表, 确定每一天的出发时间, 攀登时间, 中途休息吃饭时间, 到达时间等等, 要留出富裕时间1-2个小时, 以备应付意外事件(天气变坏, 个别队员体力下降等等), 详细的话可列出到达每一具体位置应该花费的时间, 这样可以决定其后行程快慢, 时间表的确定要符合大部分队员的攀登速度. 另外, 在冲顶的过程中, 要额外的加上一条规则, 在某一时间之前若还没到达顶峰, 就必须下撤, 这一项必须严格贯彻, 将关系到整个冲顶队伍的安危. 关于技术, 联系的面太广, 可能要包括上面很多条, 这里主要针对所登山峰选择结组方式, 选择具体技术运用. 依据具体的山峰状况确定是否需要路绳, 同时队员的技术搭配运用也要安排协调合理, 有些队员岩石技术好, 有些队员冰雪技术好, 这样在走不同的路段地形时, 就要重新安排. 而对于救援, 视伤员的具体情况而定, 可能需要搀扶, 可能需要担架, 也可能需要拿绳子直接望下放, 这就要对救援人员进行分配, 哪些人直接参与救援, 哪些人运送装备, 这些都要做到统筹安排, 事先对这些情况都要做出对策.
(13)关于决策:
个人认为, 这样一支规模性质的登山队, 对于恶劣天气情况造成预定登山计划有重大改变时,可以参照晨峰提的方案, 既以民主投票原则对可能的方案进行投票表决。表决规则如下,每个登山队员有一票,登山队长或组长有两票,当有超过两个方案时,取票数最多的两个方案进行最后投票,直到有半数以上人员同意为止。所有队员应无条件完全服从最后的方案。
(14)关于总结:
要做到事先有计划, 事后有总结. 总结活动中的经验教训, 要做出总结报告, 做出财务报表, 身体状况表以及其他的一些表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 自己的认识, 自己的教训, 对于团队来说也是一样. 出现的问题要摆出来大家讨论, 好的一面要纪录下来, 以使下一次登山发扬下去, 做的更好, 错误的一面更要记录下来, 以使下一次登山克服改正这些错误, 只有这样一个队伍, 每个队员才能不断成熟, 也可以让没有这些经验, 这些教训的队伍, 登山者从中学习到一些有益的东西, 少走一些弯路.
主题 在国内目前的客观条件下,大力开展安全知识和意识的教育是更为可行的做法。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1-11-02 10:42:53
---就目前国内业余登山而言,最缺乏的是线路资料、气象资料和救援保障,其次是通讯器材。
由于登山运动还不普及,资料信息的缺乏是必然的。主要的信息来源于3个方面,登山管理部门(中登协和各地登协),有系统组织的登山队(专业的和各高校的),以及民间的爱好者。在登山活动的规范组织方面登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出了事派出救援队也只是马后炮。
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的还很远。对于登山事故的救援的客观条件很不完善。最主要的问题有3个:1、交通不便。2、登山人口基数少,不容易形成救援力量。在这个问题上,你提到了唐杉的例子,其实唐杉的登山水平是不错的,新疆的兄弟们在国内登山圈子的口碑一向很好,不论是为人还是登山能力。3。中国人的命不值钱。去年玉珠就是一个例子。遇难者家属和当地政府曾向军方要求直升机搜索(虽然已经没什么希望了),但要求没有答应。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很多其它的小事情也可以反映出,政府管理机构办事官僚,出了事情敷衍了事。
在这种环境下,出于对登山的喜爱,还是有越来越多的爱好者走向雪山。但是,由于登山传统和文化的短浅,很多人还以娱乐的心情来面对未知的危险。在登山发达国家,关于安全的教育是从父亲带着儿子露营的时候,潜移默化的开始传播起来;而我们国内的爱好者只能自己去摸索。且不说雪山上的事故,就是小五台、云蒙山、太白山这些2、3千米的准高山,这些年都夺去了多少登山者的生命。这些事故的起因都很小,有的是因为迷路之后不愿露宿熬夜、强行找路坠崖身亡,有的是冬天登山因为缺乏基本的保暖知识导致脚趾冻伤,这种事故只要稍微端正一下进山的心态就可以避免;雪山上的事故也很初级,有滑坠不会制动的,有冰镐没有拿在手上的,基本的安全意识和技能都未能掌握和应用,这样的事故太让人痛心了。关于这次讨论,我又看到了另一种想法,把自己的安全寄托在无完全把握和用途的装备和救援上,我觉得这又是一种出事故的苗头。
我从来都是把登山当作一种爱好、一种乐趣,我不是职业登山者,但我知道山里有危险,在我掌握的知识和经济承受范围内,要以最高的警惕和安全标准要求自己。我以工程师的眼光看待安全和技术问题,并不意味着我把这项运动机械化、无人性化。
我觉得,解决登山事故救援问题的3个方面:1、交通问题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救援人员的经济能力有关,在社会保险对登山等“高危运动”(其实掌握了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条件下,并不比新手上高速公路危险)尚存偏见的情况下,谁也不能要求志愿者参加一次救援就倾家荡产;3。改变社会态度、影响政府职能部门,必须要广阔的群众基础以及好的榜样典范。光有群众基础不行,3天2头的死人,遇难者家属受不了,政府也不干“你们这帮草民又给大老爷添乱”,去年的阎庚华出事后,中央领导一个电话硬生生把北大队从8000米给拽了下来。只有第2条,是我们目前最能够做的,也是有可能借此改变社会态度的。推广安全知识,包括救援和自救知识,使登山者能够最大程度的把握自己的命运,是最迅速有效的方法。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办一个类似“中国登山事故年鉴”一类的东西,网上的也行,目前国内的户外活动开展的势头不错,京广沪川新等等,但交流还少,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也没有对其它地区产生帮助作用。这个工作由登协作是最名正言顺的,如果有困难,爱好者可以做一个开放式的网上数据库,大家把自己的教训都搬上去,应该有一定的作用。如果掌握安全知识的爱好者多了,救援成为可能,保险也有可能了:参照国外的做法,如果保险公司的事故赔偿金额高于救援费用,那保险公司就会愿意组织救援队伍了。至于政府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过我相信如果多出现几个登卓奥友的陈县长,事情也会有改观的。
主题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作者 大头蚊蚊
时间 2001-11-02 12:57:30
同志们说的都非常好,但能不能在现实中作到?我觉的哀思几摸人在这次雪宝顶的活动中是最可爱的人,他的意义远比等顶的人重大,他再依次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登山,一个人是社会的人,不是孤立的,不能让家属和好友在流泪,很多人的心态没有放正,觉得谈装备,谈登山需要买好的装备是在挤兑人,觉得照此理论经济不好的人就不能参加登山这是错误的,好的装备是对自己生命的珍惜和对自己负责任,其实很多登山家都是无氧登珠蜂,问题是我们不具备如此实力,只能靠装备。还有许多人总是认为登山活动必须登顶,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应该的,但是当队中出现伤病,天气突然恶劣时,我们能不能保持情形的头脑,作出正确的决定?但许多次我们都很遗憾!我们总是自欺欺人的相信“天气一会就会好的”,“看样子今天是个好天”,“他活动活动就没事了”,“他躺会就会好的”这样的话,希望悲剧不在发生!
主题 什么样的装备是必须的。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1-11-02 14:58:25
这个话题比较大,不好讨论。不过可以借此次雪宝顶的例子研究一下。
此次雪宝顶罂粟高山反映严重,第2天才被弄下山,我同意玩泥巴的说法,这次是比较幸运的。严重的肺水肿可能都熬不过第二夜,脑水肿的病程发展没有肺水肿快,但拖延只能是病人更严重的丧失运动和意识,为下运带来更大的困难,并带来不可逆的脑损伤。如果有听诊器可以每天早晨检查队员的肺部情况,是否有水泡音,稍微训练过的人都可以做,不需要高深的医学知识。但如果没有听诊器怎么办?可以用纸筒或其它任何功能类似的东西(最早的听诊器就是这样的)。由此可以判断,听诊器虽然非常有用,但不属于必须携带的东西。其实,判断队员身体状况有很多方法,比如每天记录自己的饮水量和排尿量,判断组织水代谢的情况;平伸双臂走直线,判断运动能力,这些知识都是很基本的,但很多人未必懂得,或者也未必实践。象罂粟这次的情况,出现运动机能丧失后,当时大队就应该中止继续攀登,首先下运患者。因为拖延的结果无非两种,如果适应了,就没有事了;如果未能适应,就会有大问题。这不是表面的0%和100%问题,实际上下撤过程中也存在着好几次险情,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事,最终没有出事只是其中一种组合。
这篇文章一写开来,我就觉得要刹不住车。好吧,姑且把我的这些装备零碎拿出来,晒晒太阳。
我准备买一个$400的血氧饱和度测试仪,只有火柴合大小。它可以有效的帮助判断队员高山适应状况,即由主观感觉转移到客观的定量衡量。即使有队员隐瞒身体状况,强行上升,也可以把他揪出来。当然这个东西的使用需要积累大量经验。
比如GPS,如果没有以前的定点,就不可能用他找路。这时唯一的作用就是回溯。如果山区路线陡峭,林木茂密,卫星信号不好,穿越时间又比较长,需要携带大量电池,干脆就不带他了。
比如对讲机,如果我只有2-3人出去行动,走的比较紧密,我就不带;如果人比较多,且分散行动,对讲机就是有必要的。比如上周在白河攀岩,我们这个结组和5v的结组分别在河的两边,喊话不便,后来5V坠落受轻伤,我通过对讲机及时了解了情况,避免了忙乱无意义的行动。
比如指南针,有地图的情况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有一个精密的军用的,但我从来没带过,因为没有地图,只带一个塑料的,轻的多,指示大致方位。话又说回来,如果连基本的等高线地图都不会判读,有精密指南针又有什么用呢?
再比如地图的作用,如果有大比例尺地图,在选择路线时,除了可以判断山脊、山壁的坡度,还可以根据坡度变化的情况判断冰川的破碎情况、根据山脊的形状估计山谷内冰、石崩的可能性。这些知识能够充分延伸地图本身的作用。这就是我所说的将装备发挥最大的作用。
比如望远镜,我有一个单筒的,很高级,但只有在大部队登高山的时候才考虑它,因为可以用来观察路线,平时出去只带一个玩具望远镜。但即使是玩具望远镜,正确使用作用也很大。比如我观察一条裂缝能否攀登,最重要的是它的宽度。可是怎样判断宽度呢:没有走到岩壁下面是看不出来的。岩壁下面的参照物也未必准确。好了,我现在知道我的望远镜的视场是4度,我从视野里估计裂缝占了多宽,比如4分之一个视野宽,即1度,我估计出到岩壁的距离,100m,根据L= R*cita,由于cita<<pai,L=100M*1du*2pi/360。同样的基本三角知识,也可以用做判断远处目标的距离、山峰的高度,等等。此外,望远镜还有一个作用是什么呢?凸透镜可做备用火种。
比如suunto手表,可以根据气压的变化判断天气趋势。
比如求救用的小镜子,如果使用者懂得简语,就是目视范围内非常好的通讯手段
比如技术登山,我的人技术装备是比较多的,国内顶多就是2-3个人的东西比我的还丰富一些。但我可以担保,这些人中没有谁会带着他所有的宝贝去登山,因为大家都知道,每轻一分分量,就增加一分活动的自由度,也增加一分安全。我可以不带安全带,用2米长的宽扁带在腰部和臀部3点兜一下再用主锁一扣,就是简易安全带;不需要下降器和保护器,单环结就很好用;不需要上升器,抓绳结又轻又安全。所有的器材都用光了,拿一段6mm绳,绳头打个大疙瘩,就是很好的下降岩塞,冰锥快用完了,用一只冰锥在冰面上交叉成 V字钻两个冰洞穿根扁带,就是非常牢固的冰上保护点。
比如天黑还没有到达营地,需要无准备露营,可以把大包中所有的东西掏出来,把腿伸进去以保持温暖。
比如在雪地上挖雪洞的技术,据新西兰的登山教练称,在新西兰人们去登山,经常不带帐篷,而是住在雪洞里,而且很舒服。
如果不能熟练的使用装备,装备带给人虚假的安全感,反而更加危险。还有一句话,和不熟悉的人结组,还不如不结组。这都是有反例的。99年登幕峰,营地里的对讲机压在帐篷下,频道搞乱了,使用者不会调整,结果导致通讯中断;2000年玉珠,5名初学者结在一条绳上,一人滑倒,谁也制动不住,结果导致王海亮的死亡。
所有的装备,都不应该成为使用者的负担,如果决定携带某件东西,就一定要让队伍里所有的人都熟练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