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岩与酒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616|回复: 13

云蒙峡马尔代夫B区坠落 事故报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2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事故报告
本文作者/事故当事人:王逸涵  
发生时间:6月4日 中午12点半左右
事故线路:云蒙峡新开岩场 马尔代夫b区5号线路:人鱼公主(5.10c)
攀爬者:王逸涵     保护员:刺儿
伤情:事故导致右眼眼皮割伤(眼镜破碎) ,右下眼眶、右侧颧骨粉碎性骨折,左侧下颌骨骨折。冲坠发生后,意识清醒,在岩友帮助下去往密云县医院初步检查,确认伤情后回到市区医院做进一步的治疗。目前处于手术恢复期,骨折处植入钛板固定,眼睛无大碍。
事件经过:
早上吃过早饭大约10点到达岩场,马尔代夫B区,简单的观察了一圈线路,决定先到B区拐弯的两条简单线处热身,整理装备后,三人相互保护攀爬一条5.9左右线路热身。之后前往B区,决定先爬一条5.11a线路,小新哥保护,耗时10分钟左右on掉线路,感觉身体状态良好。此时时间大约12点,休息大约半小时,喊来刺儿保护我攀爬事故线路(和刺儿在岩馆经常一起爬线,在野外也有搭档攀爬经验)。攀爬前相互检查,戴头盔,没有明显问题。
起步3把快挂比较简单,沿着左侧向上,挂好第三把后,做一个左手向右上的交叉手东西,摸到橙色横线处的一个横向的裂缝,遇到第一个松动岩点,松动点位于裂缝左侧,如果身高不足就只能摸到这个松动的点,还好我能摸到裂缝更远的位置,没有使用松动点,简单尝试了一下破坏松动点无果。随后向右侧横移挂第四第五把快挂,伸右手向上在极限距离抓到红线处上面,第二个松动岩点,一块宽约10厘米的竖直岩石(图用红线上方颜色较深的石头,可以整体晃动,竖直插在大石缝中,大约显示器大小),采用竖直抓握的方式控制,当时感觉一条5.10级别的线路还没遇到难点,这里应该就是了,于是喊了一句石头晃,有人说刚才他们爬就晃,我就没太当事,准备快速通过此处。于是上脚到第五把快挂下面的台阶,蹲在台阶上出左手向左上摸,能看到挂片刚好处于正好够不到的位置,需要调整好左手,站起来一点,应该就可以挂快挂了,由于此时左手没有合适手点,于是调整重心到右手,准备左手连续出手,双脚上高上台阶,高度超过快挂,左脚打开,右脚蹬,发力向上的同时,上半身上顶,左手寻找屋檐上的舒服手点,此时右手点已位于比肩膀稍高的位置,拇指的一个小凸起断裂,导致右手失去控制向后扬,发生冲坠,加上之前是下肢发力动作,所以上肢向后仰,本能的控制身体想要竖直下坠,可打开的左脚绊到台阶或绳子(由于上肢已后仰看不到,我无发确认是什么绊的左脚,保护员注意力在我左手动作上,也没有注意到),再也无法控制下坠姿势,后仰头向下坠落,大约坠到第三把快挂位置,先触碰岩壁,后绳子受力停止冲坠。身体翻转后,面部直接接触岩壁导致骨折,同时造成眼镜破裂割伤眼皮,鼻子碰撞出血,加上几处轻微皮外伤。保护员在保护过程中位于线路正下方,冲坠发生的第一时间重心向下坐,锁死保护器,没有其他操作,由于一直担心冲坠,绳子长度也一直没敢给太大,整个过程没有太大问题。
Notes_1497685912.jpeg
冲坠受伤后在场的岩友积极帮助救助,送往密云医院做初步检查,在确认眼睛、脊椎、大脑没有问题后转送市区医院做进一步的治疗。感谢当天在场的帮忙的岩友:狼窝,老马,晖色,红海,倪志昕,大欣,安妮,酱油,莉莉,小白龙,大庆,九儿,刺猬,鹰子,铠伊,小美兔,小鹏,花花菜!以及佳卉!
总结:此次冲坠的最直接原因为新开线路的岩点断裂,当然其他环节也存在问题,共同导致了这次事故。
岩点断裂-如果是老线路因为年久自然风化而掉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攀爬当天距离线路开放刚刚2周,新开线路在线路清理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这两处松动岩点?甚至使用松动石头作为手点?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处理这类线路,希望岩友讨论。
攀爬心理-对一条能力范围的线路,心理预估不足,或者说太过自信,在遇到第一个松动岩点时就应该停止攀爬。另外对于on线过于执着,应当先咨询在场岩友线路特点、注意事项等。
攀爬经验-经验不足,对于冲坠没有准备,冲坠动作不理想,绊脚应该是可以避免的,应该时刻注意人与绳子的位置关系、脚下障碍我的位置等,时刻提防冲坠。
强调头盔一定要戴,近视不严重的,眼镜尽量不戴。
                                                                                                                                                                           王逸涵  2017.6.22
发表于 2017-6-27 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何川:“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条线路的客观风险比较高,当超过第4个Bolt冲坠的潜在后果比较严重;攀爬者和保护员的主管问题是对客观风险后果的判断不够充分。因为爬这样的路线最好就不要冲坠,冲坠的风险靠技术已经不能完全避免了。”

摘自“大白河攀岩”微信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7 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IMG_6032.JPG

截图来自“大白河攀岩”微信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7 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很有帮助的事故报告,学习了。

整个事故最大的问题在于大头朝下了,不然不会这么惨。在yosemite阿飞也提醒过我脚和绳子的问题,这属于需要常抓不懈的问题。简单线路很容易注意,越是极限线路越容易顾不上这个了,很危险。

新线路有松动石头很正常,像我这样经验少的尽量爬成熟线路。刚才去爬banff附近的takakkaw fall,一路碎石,几乎所有手点脚点都要反复试验才敢用,绳降经常会蹭石头下来。

微信群里吵开锅,说“岩点”公众号标题党,把主要责任归于保护员。我觉得在这个事故中,保护员给不给缓冲不会有太多帮助。公众号其实也是一种声音而已,没必要删帖吗。

祝伤者早日康复,继续愉快攀爬。保护员不要有心理压力,继续愉快攀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7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飞马:“看了昨晚的讨论,关于给缓冲,说说个人观点:成功制动就是合格的保护员,给缓冲是锦上添花的事情。仰角和屋檐线路可以给缓冲,俯角线路一般不能给缓冲,直壁线路如果有平台或突出岩石,给缓冲也可能增大受伤的风险。”

摘自“大白河攀岩”微信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7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这起事故对攀岩圈产生很大得震动,从这个层面来说一个好事情,要在事故中吸取教训,规避风险。
事故发生后,对攀登者、保护员、线路本身都要逐一进行检视,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探讨合理的规避方法。一般来说通过检视、探讨基本能还原出事故原因。这个过程可以选择公开或不公开。得出的结论一定是经得起推敲的。

经与伤者,开线者,爬过这线路的人交流,总体来说,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原因所致。最大的因素是脚靽绳倒栽,次要的因素是刚好撞击到棱脊上,造成面部严重伤,确实有点寸。

伤者在其自己发出的事故报告中提到两次遇到松石,坠落的初始原因是爆点。开线者的反馈是线路做了认真的清理。这说明野外新线路的风险是相当高的。攀爬、雨水都会造成出现新的松石。遇到松石,攀爬者要正视,规避使用,不得不使用时要考虑发力方向和坠落后果。其实,成熟线路上也会出现松石,抱石馆也会有转的点,被掰断的点。我这么说,不是为新线路辩解,而是要提醒攀爬者遇到这种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

再说钉位,因为我自己没有爬过这条线路,只能通过爬过该线路的人来转述。东子是该线路的二攀,他的反馈是钉位大体没问题,假若第六颗钉能降低几公分会更完美,东子185的身高,挂这把很从容,个字矮一点的,需要多做1-2个动作。所以,凡是质疑钉位不妥的,建议自己去爬一下,亲身感受会更准确。

还有一种声音:这种线路就不应该开。个人觉得这也是一种武断的表达。任何开线者都无法承诺所开线路足够有趣味,足够安全。这条线路,西班牙大牛toni也爬了,还赞许说不错,听说toni的经验和审美偏好算是挑剔的了。对线路是否该成立,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线路一旦成立,很关键的一点是要读得懂线路,了解风险。尤其是有棱脊、平台的线路,合理的钉位,加上有效的保护能减少正常坠落撞及平台、棱脊的风险。但对于匪夷所思的坠落姿势,就不好控制了。具体到本次事故,责备线路和保护员操作不当,个人觉得都显不妥。

提高读线能力,提高对应风险的能力,攀爬者和保护员充分交流,相互提示风险,应是正解。自然岩壁的运动攀线路不可能每一条都是“保姆线路”,即使你把保姆线路爬到13、14,也无助于你日后具有开创性的攀登与探索。

反过来,对于开线者来说,类似事故出现,也会有一个自省的心态。让线路更安全、更干净是作业团队的共同追求。线路的安全程度、难度、钉位其实都是由岩壁自身形态已经决定了的。开线者要干的归纳起来就是:1.把线路找出来;2.把线路上的浮石或其他隐患清除掉;3.通过充分的试攀,找到合理的钉位;4.把bolt牢固地安装上。5.风险提示,记录成册。如果每一项都干细致了,至少是能排除掉因为自身劳作带去的增量风险。这之后就是接受赞誉、吐槽或被遗忘。

少一些苛求,多一分自省,正视风险,强大自我,与众岩友共勉。
祝逸涵早日康复,重回攀登大家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7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本帖最后由 飞马 于 2017-6-27 02:52 编辑

回复 5# 树叉儿

看了柔柔转帖我的观点,我想补充一下,我的观点是针对给缓冲这一点而言。合格的保护员除了成功制动,还有很多其他要求,比如:注意力集中、注意绳子走向、和攀爬者保持沟通,根据地形采取合适的站位。。等等。大家不要绝对理解为只要成功制动,就是合格保护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7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本帖最后由 w2 于 2017-6-27 03:19 编辑

IMG_5805.P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7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没有爬过这条线, 也没有目睹现场, 谈谈看法, 且当一回键盘虾.

事故原因两个: 1. 攀登者没有处理脚和绳子的位置关系. 2. 保护者不给缓冲

对于1, 大家有共识, 不用多说. 谈谈2.

仅从报告给出的信息, 我认为保护者对于事故要承担主要责任.
"冲坠发生的第一时间重心向下坐,锁死保护器", 这导致了攀登者呈钟摆撞向岩壁, 即使没有倒载, 脚踝都会受到很大冲击.

缓冲的主要目的, 是避免钟摆效应, 让攀登者向下冲而不是对着岩壁或者横向摆荡,减小撞击的风险. 所以, 除非下面是个平台, 缓冲一定要给, 无论仰角,slab或直壁.

岩点断裂是攀登固有的风险, 攀登者自愿承担, 跟开线者关系不大. 比如首攀者全程只打了一颗钉, 其他人指责他开线不负责任, 会死人的blabla... 这是很可笑的一件事

另外, 报告放上网, 别人就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不同可以讨论. 岩点文章把责任归于保护员就被逼删贴, 我表示不解.

谢谢详细的报告, 祝早日康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7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我认为保护员没有太大的责任。另外这条线冲坠位置看不出要给很多缓冲的必要,如线路图所示,如果真的给缓冲,该要让攀爬者冲到第二三把的位置,但在野外那样实在是不如保守一点的选择。

个人觉得这事故意外因素居多,也许拌绳了,但没拌也有倒过来的可能(反正没视频连攀爬者也忘记了怎么说),总之没太大可以指责的。

属于不可避免的那一部分,食得咸鱼抵得渴,这就是渴的那次。谢谢受伤者详细的报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7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第一点线路本身不存在问题,挂片位置也很合理,第二点线路两个人清理苏峰和我,有松动点是卡在石头里面的可以不用,用锤子敲不下来所以没有做进一步的处理,松动点不是手点,其余点都是大点都很结实,觉得手点不安全可以不用可以不爬。
线路爆点在自然岩壁中攀爬是很长见的,尤其是新开发的线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7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没攀过这条线路,也不了解事情经过,但是之前看了当事人的事故报告就感觉报告的结论用问题。
按照当事人的过程描述,可以确定这件事故保护员应该要负绝大部分责任,至于其他的一些借口什么爆点啦、什么第一次够不到挂片需要调整啦都是攀爬中很正常的事情与事故无关,甚至石头松动都于事故无关这只是风险把控的事情,攀登者选择了攀登那就要自己承担起责任。
    或许当事人不想给保护员太大的压力所以不肯把责任归结到保护员身上,那就自己回家闷头去养伤好了什么也不要说。可是当事人却出了这个问题百出的事故报告误导大众特别是一些不会分辨的初学者。将责任赖到线路上对开线人的付出和努力也是不公平的。
    岩点公众号的这篇文章指出这些问题,可以说是负责任的,而且文章的观点总体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可是居然会被逼迫删帖,也算是一次网络暴力了吧,在这里我只能说北京的某些大爷谱可真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7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还是这里公开讨论的氛围更好。
岩点的文章也是当事人强烈反对的,所以大概只好删了。而且评论区也有讨伐的倾向了。当事人在讨论的时候极力维护保护者,不希望舆论都指向保护人,但原文陈述中,对保护者行为的描述,确实会很容易让读者推测是否有保护欠妥的地方。再加之结论上,主要对开线清理工作到位与否提出了质疑,这个明显是难以得到认可的原因,所以大家的关注点自然在爬与保的当事人身上了。攀爬本身是主要原因,至于保护者的问题,有太多需要考虑的因素,所以难以直接判定。给缓冲是门技术活,经验是王道。要能在瞬间条件反射般做出正确的动举动,可不简单。
看各位前辈的评论,也能学到很多东西。草叔的观点很公正,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7-2 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本帖最后由 hhxi 于 2017-7-2 03:24 编辑

看了大家的评论,没有攀爬过的线路没资格去评判,但是对于保护我表示很担心,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认为成功的制动就算是合格的保护?没有制动还是保护吗?所以只是成功制动应该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围。
在我的攀岩认知里,先锋攀登是永远需要给缓冲的,哪怕是一进二,当然缓冲是需要技巧,比如一进二冲坠时需要先收绳再给缓冲,但并不是不需要缓冲。
这几年见过太多没有缓冲造成的受伤了,14年万仙山的事故还历历在目,其他的类似事故也很多,但是很少听到有缓冲的落地受伤的案例,不是我危言耸听,如果老岩友都认为缓冲不重要的话,将会更多的出现类似事故。
同时也提醒我们的开线者,第一个挂片必须打的够高,前三把挂片可以打的密集一点,我想排除绳子给的很松情况下直接落地的风险是可控的,没那么可怕。
附上14年万仙山的事故微博,两个事故有一些类似的地方,看看当时大家是怎么评论的。
http://weibo.com/p/100160373220612309606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盗版岩与酒 ( 京ICP备05053585号 )

GMT+8, 2024-11-23 12:44 , Processed in 0.05946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