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岩与酒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821|回复: 2

中国皇朝第四 强大却又弱小的马背民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5-9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中国皇朝第四 强大却又弱小的马背民族
作者:听风雨声 发表日期:2004-04-28 21:29:16

 
一说到中国历史,大家就会想起黄河,长江,中原,江南,确实,中国历朝历代或者说中国的文明便是围绕着这些江河地域发展起来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西北的草原大漠,不能忘记东北的高山黑水,毕竟,在那里的马背民族一直影响着中国大地。

和中原的农耕民族不同,塞外还有关外的经济或者说生活来源是建立在马背上的,游牧或游猎是他们的基石。从这点上就决定了两者的发展,农耕民族经济稳定,适合聚居,这样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明,古代文明大都是农耕民族建立起来的,他们种下了庄稼,有了稳定的收成,有了积蓄,甚至不需要所有的人都去种田,于是产生了技工,产生了商人,甚至还有贵族,城市也建立起来了。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不同,他们以牧羊为生,经济极不稳定,一场普通的自然灾害都能使一个部落陷入毁灭的边缘,他们人口稀少,事实上他们的经济也难以养活象农耕民族那样的人口。以现代的角度看,那些游牧民族最好的选择是放下牧羊的鞭子,拿起锄头,这也确实是早期人类发展的历程。但是,还是有许多人没有走向田间,而是留在了草原之上,继续做着牧民。

现代有沙尘暴,而古代草原上也不是风调雨顺,沙暴,雪灾,瘟疫,随便的一场灾害就能使得游牧部落陷入绝境,即便没有这些灾害,他们的生活比起城中的贵族,田间的农民还是困苦的,草原只能生产马,羊,牛,这些或许可以解决吃穿的问题,但是不能解决更多的需要,草原上没有茶叶,没有布料,没有金属。这些只有那些建立了文明的城里人才有,他们需要那些,但是城里人对草原上的东西并没有那么渴望,交换还是进行了,但是却很不公平,至少牧民们是这样觉得的,城里的人骗了自己。这就好象工业文明产生后,第三世界国家面对发达国家一般。而且问题还要严重,现在的第三世界国家可以不进口发达国家的东西,还不至于饿死,而牧民们却不能不要城里的东西。牧民越来越穷,他们觉得中原的人实在太奸猾了,而当实在无法忍受的时刻,牧民终于冲向了城里,冲向了农耕文明的地方。和现代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不同,古代的经济和军事却是相反的,农耕文明经济发达,军事却远不如游牧民族,尤其是游牧民族的骑兵们。

好了,还是回到我们中国的话题上来,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中原地区离草原并不远,没少受游牧民族的侵扰,甚至连周王朝的都城也被犬戎攻破过,真是糟糕的不得了,中原的统治者一直头疼,游牧民族的单兵战斗力是要高于农耕民族的,拿锄头的手比不上挥鞭子射箭的手,相对富裕的生活使得无论体质还是进取心上农民都比不上为了生存而战的游牧民族,即便是由农民和贵族精选出来的士兵也一样。事实上,早期的贵族便是专门作战的战士,但即使是这些战士,也无法与游牧民族相比,只有凭借技术上的优势,比如游牧民族没有的兵器如弩,铠甲,这样才能占的些许上风,但是这样的上风很不稳固,游牧民族是全民皆兵,而且全是骑兵,行动相当快速,而要农耕民族建立起专门与之作战的部队,人数上要占优势,还要花费足够多的时间训练,甚至还要花费重金饲养和购买马匹。这样需要强大的经济和组织作为保证。

幸好,农耕文明对于游牧部族还是有优势的,这并不是体现在战斗力上,而是体现在组织制度上,毕竟,农耕文明在人数和经济上远远占优,只需要一个组织制度来统合。

传说中中国文明是在治水,对了,就是大禹治水中合力协同,形成了组织,而后的家族继承制使得制度开始确立,在我们现在看,那种制度自然是很过时的,但是在当时,那样的制度能保证一个国家同心协力,一致抗外,而不用每次前一个国君死亡,为了君位先打一场内部混战。而这点就是游牧民族最缺乏的。

中原文明尤其是秦始皇之后的中原文明,建立了一个相当有体系的组织制度,君王的权力不单是武力上的掌握,还有思想上制度上的支持,尤其是后者,是游牧民族所最缺乏的。游牧民族信奉的是拳头就是一切,武力决定一切的做法,他们的力量更多的消耗在争夺内部的权力之中,而中原文明也乐见其成,因为游牧民族精力在内耗上,那对中原的威胁就越来越小。匈奴的分裂,突厥的分裂,汉朝和唐朝是下了不少工夫的,即便在其他各代,统治者也是采用这种做法来防止草原的威胁。(这也不单是中国,古罗马对蛮族也是采用这种方式。)

先从汉朝说起吧,每次中原内耗作战时,便是游牧民族整顿发展的最好时期,强大的秦朝灭亡,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几场大规模战争之下,终于被匈奴统合,强大的匈奴帝国建立了,这是一个有史以来第一个对于中原占据优势的草原帝国,这个帝国控制着整个中亚,汉朝对她也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用和亲这样的方式来巴结。

万幸的是,这个匈奴帝国统治基础是薄弱的,整个匈奴帝国臣服于单于一人之下,但是此外并没有确立完整的组织结构,一旦单于死亡,单是谁来继承就要经过一番争斗,而且匈奴自身也没有确立完整的文化。假如匈奴当时灭了汉朝,也是无能力统治中原大地的,最有可能的是使中原象罗马帝国一样分裂,而自身也慢慢分裂,溶于各族之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匈奴在欧洲,冲垮了罗马帝国,但是却建立不了自己的帝国,阿提拉死后马上便分裂,相信在中国也是会如此。

匈奴帝国是建立在抢夺别人的劳动果实上的,他自身建立不了文明,这是一个悲哀,当然,这不代表他不能毁灭别人的文明,就象他们毁灭了古罗马的文明一样,幸好,他们面对的是汉朝。

现在说起中国强盛时期,那就要说到汉唐,尽管我认为从实际作战能力上看,宋明并不很差,但是也确实要承认,汉朝那时的战斗力是极强的。

前文说到贵族其实是由战士演变而来的,确实如此,春秋时期,作战主要在贵族之间进行,为了体现自己的勇武和统治地位,或者说贵族的荣誉。(有点象日本武士和欧洲的骑士)贵族是不畏生死,奋勇无比的,而战国时期战斗已经以平民为主,但是这种精神还是保留下来了,之后的秦更是以尚武雄霸六国,而汉朝紧随秦后,要论尚武精神,汉朝可不是安逸的宋明甚至唐可比拟的。(尚武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就象征着荣誉和纪律,象德国日本这样的国度也是极度尚武的,德日的奇迹不能不说是有这种精神的关系,不过尚武精神和平民文化有点格格不入,毕竟两者价值观是不同的。)

不单是精神层面,汉朝时期中原的武器装备科技水平也远远超过匈奴,匈奴的科技水平落后,许多物品需要从中原进口。汉朝和匈奴开战就禁止铁器输入匈奴,这一招相当灵验,匈奴的装备只能靠抢夺和从走私商人那高价赎买,这大大削弱了匈奴的战斗力。(实际上这一招历代都用,一和外族交恶便禁止进出口,搞贸易禁运,屡试不爽,每次游牧民族和中原开战后的和约都要求开互市之类的贸易场所。这和现在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搞禁运一样的道理。)

即便如此,匈奴也是一个超级强国,事实上,这是蒙古崛起前中原政权所面对的最强大的敌国,就连唐朝的突厥也无法与之相比。而且游牧民族全民皆兵的优势使得与之作战的国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训练装备一个汉朝士兵的代价是无法与匈奴士兵比拟的。

本来,汉朝有一次快速解决战斗,瓦解匈奴政权的大好时机。那便是马邑伏击,假如这次伏击成功,就算不能全歼匈奴主力,只要能把单于这样的统治核心一网打尽,那就可以了,这样匈奴内部便会发生混乱,自己四分五裂,汉朝再分化利诱,打起来就方便多了,就象唐朝突袭东突厥,生擒颉利可汗,一举而定西疆一样。可惜这次伏击失败,(第一次消灭单于那要等到陈汤的那次突袭了,所以陈汤对汉朝之功绝不亚于霍,卫这两位名将。)使得匈奴和汉朝发生了大规模的全面战争,就象现代的总体战,汉朝完全是依靠整体国力的优势压倒了匈奴。

不单如此,汉朝,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他们都采用以夷制夷,分化打击匈奴残部和西域各政权,终汉一朝,西疆再也不能为祸中原,这是以后各朝包括唐朝也没有作到的。

事实上,即便到了魏,中原也对西部游牧占据着完全的优势,晋朝早期也是如此,著名的五胡乱华与其说是游牧民族攻入中原,还不如说是因为八王之乱造成中原权力发生真空,而把游牧民族吸引过来的。这次,是中原的组织结构发生了问题。

但是,即便如此,游牧民族的组织结构也没有作好入主中原的准备,在进入中原的各游牧民族中,匈奴是最有组织,汉化最久的,也正是匈奴的主导击垮了西晋,但是即便匈奴自身也不得不用“汉”这样自欺欺人的政权称号。(不过匈奴领袖自己都用“刘”这样彻头彻尾的汉姓,真难想象他们还有多少匈奴传统。)

匈奴入主中原,但是他本身并没有作好统治中原的准备,他根本无法象当年匈奴帝国那样控制下面的战士,所以等西晋灭亡后,五胡内部就开始分裂,自相残杀了。

在历史上,东晋是个常被忽视的时代,但是实际上我们要好好的感谢东晋,要不是东晋和之后的南朝支持这么多年,中原文明很可能就象古罗马文明一样被毁灭了。

实际上,东晋能支持这么多年,确实是一个奇迹,尤其东晋的战斗力令人吃惊,之后南宋号称历代最富的时期,但是对北方的金蒙都处于劣势,但是东晋却在一定程度保持着对北方的优势,祖逖,桓温,刘裕的北伐成果都是相当辉煌的。须知就在不久前的三国时期,东吴对北方还是以自保为主。

这其中自然有东晋在战斗力上和之前相比并没有退步的关系,但是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东晋在组织制度上的优势,虽然东晋政权也不安定,屡有叛乱,皇族势力不强,(每次北伐都有异心,祖逖除外。)但是以司马氏为首,各士族为基础的组织结构还是确立下来了,基本上还是一个稳定的政权,从一个程度上,还是一个占据正统的政权,(十六国凉这样地处边远的国家都尊奉东晋为正统,早期的鲜卑慕容也尊东晋为主,就算前秦时期苻坚的大臣们都认为天命在东晋。)而北方一片混乱,各族争斗不止,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使得势力并不强大的东晋每次北伐都能获得丰厚的战果,实际上几次北伐都有恢复全部失地的时机,只是因为各种关系而没有成功。(东晋的士兵还是以步兵为主,但是即便如此,比起宋朝的步兵也要强,所以说单纯把宋打不过辽金蒙归结为步兵对骑兵的弱势是不对的。)

到了苻坚统一北方,这样的实力可比东晋强得太多了吧。但是王猛临死前对苻坚说:“东晋虽然远在江南,但是它继承晋朝正统,而且现在朝廷内部相安无事。我死之后,陛下千万不要去进攻晋国。我们的敌手是鲜卑人和羌人,留着他们总是后患。一定要把他们除掉,才能保障秦国的安全。”

王猛是个相当杰出的政治家,看事物比较清楚,他很清楚看到虽然前秦统一北方,但是并不稳定,苻坚善待各族这是他个人的风度,但是这也造成内部复杂的势力关系,内部各族都有异心,组织机构并不平衡,只是因为前秦一帆风顺才被压制下来。而这点恰好是东晋的优势,东晋虽然实力不强,但是组织结构经过一段时期已经稳定下来了。(从这点上说,称东晋为正统也没有错)假如在没有整合的情况下和东晋对抗,就算战胜,也很可能引发内部各族的野心,纷纷自立。

淝水一战在战役上有一定的侥幸成分,但是之后前秦的崩溃却是自己造成的,拿淝水一战和赤壁一战比较就可知,单纯从军事角度上看赤壁战败曹操损失不亚于淝水的苻坚,但是曹操的北方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很快恢复了实力。而前秦因为一战就分崩离析,这可见前秦是一个相当脆弱的组织。(之后中国历代都有这样的败仗,但是败国都没有这样的后果,尤其是在主攻的情况下。)

北方真正把组织完善那要等到北魏建立,然后全面汉化,采用汉族统治制度,这样才慢慢统合了自己的组织结构,之后东西魏还有北齐北周的对抗那就是组织内部为了霸权而发生的战争了,并不影响他们组织结构的基础,不过那时的北方已经不能称之为游牧民族了,已经完全的汉化了。(不过即便这样,北朝的组织结构也不能称完全优于南朝,虽然宋代东晋后,实力日益下降,真正北方实力完全高于南方那要等到侯景乱梁,梁朝的基础士族在这一仗中完全毁灭,梁朝被陈代,梁朝皇族后人投奔北方,这时北方已经对南方占据了绝对优势,不过就算这样,隋文帝对陈还是小心谨慎,不过那时陈还以正统居之,以外藩看待北方的隋,那就有点不识时务了。)

经过几百年的战火,隋唐皇朝建立了,这是一个混血的皇朝,但是在组织结构和文化上看,这是一个完全继承了汉晋的中原王朝,而此时,中原文化还是要面对游牧民族的挑战,不过现在的游牧民族不再是匈奴,而叫做突厥。
 楼主| 发表于 2004-5-9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中国皇朝第四 强大却又弱小的马背民族(中)
作者:听风雨声 发表日期:2004-04-30 21:39:23

 
说起中国辉煌的时代,大家总不免想到汉唐,确实,汉唐两代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当然,唐朝比起汉代要逊色一些,两汉时代除了匈奴外,并无大敌,即便是继承两汉的魏晋,也对游牧民族占有优势。(八王之乱改变了这一切),而唐朝对游牧民族并不占优势,先有突厥,后有回纥,吐蕃。这一切的问题根源在哪呢?我们一步步来看。

首先是军队的战斗力,单纯说单兵战斗力,汉唐相差不多,汉朝征兵制度(也有世兵和募兵,但是不占主导)不见得比唐朝府兵制度(后期是募兵为主)好,而说战斗精神,唐朝人热血豪迈,尚武精神不亚于汉朝。(唐朝诗人很多歌颂边关杀敌的。)但是,对手的力量也大大增强了,马镫的发明这对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自然有利,突厥回纥也不单纯是没有文化的游牧民族,他们受中原文化极大的熏陶,虽然还不至于达到日后辽金的程度,也相差不远。而且唐朝内部构建也有问题,这在下文就会提到。

不过突厥这个敌人却远不是当年的匈奴帝国。主要还是组织结构的问题,在这点,他还不如自己几百年前的前辈,布明可汗统一突厥帝国不久,他的儿子们就把突厥分成了东西两边,这两个兄弟政权时而联合,时而分离,等到隋朝南下灭陈统一中国,帝国的君王——那位怕老婆但是又雄才大略的隋文大帝把视线转向西疆时,突厥帝国还没发觉身边这个庞然大物的威胁,而是继续吵吵闹闹的分着家,只是这分家未免过于血腥了。

其实早在东西魏时期,中原的政权就开始对西疆的游牧政权动手了,传说北魏的建立者鲜卑族是和突厥有着某种程度的血缘关系,这或许是西魏帮助突厥推翻柔然统治的一个因素,但是这不妨碍已经完全汉化的中原王朝对曾经是朋友的突厥帝国下手,其政策是简单而又复杂的以夷制夷,扶持弱者败者挑战强者胜者,等到隋帝国建立,这一手段已经炉火纯青了。

先是支持西突厥反对名义上是他君主的东突厥可汗的统治,使西突厥彻底的分裂出去,在西突厥势强后,又支持东突厥反击,隋帝国还挑动西突厥属下的铁勒族造反。在一连绵的外交阴谋或阳谋下,曾经使拜占庭和波斯帝国都感到恐慌的帝国就这样垮台了,而东突厥的可汗完全臣服于中原大帝的天威之下。即便到了隋炀帝的早期,东突厥的可汗对隋帝国还是报着恭顺的态度。(以夷制夷的政策只有建立在自己国力强盛,而对方的政权组织混乱的情况下,象宋面对的辽金西夏,其组织制度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而清朝要以夷制夷更是梦想,他面对的西方列强无论是组织制度还是国力都远远超过清帝国。)

不过隋帝国的内乱和远征高丽失败使得忠诚开始动摇,野心开始恢复。始毕可汗首先开始了反叛的行动,而且,在唐帝国的建立过程中,他和他的继承人颉利可汗也试图用隋帝国的方法培育他们在中原帝国的势力。但是,突厥的可汗对这一招运用的不是很纯熟,而且他内部的组织还没有得到完全统合,他一直没有在中原四分五裂的情况下用兵,这样等到公元624年和公元626年颉利进攻长安的行为就象没达到目标的小孩子赌气一样草率,事实上,颉利对自身内部的控制能力也没有自信,于是,这两次行为便以虎头蛇尾告终,不久唐帝国开始了反击。

唐帝国的进展比汉帝国要快的多,这要归功于唐帝国对西疆的熟悉和对手的软弱,汉帝国对匈奴帝国的了解并不多,西域各国是在对匈奴俘虏的审问中才得知的,而唐帝国对西疆各族知根知底,而匈奴帝国对于西疆的控制也不是不久前才回复元气的东突厥可比的。

最终李靖那次出名的雪夜进军决定了胜负,颉利被俘,东突厥的反抗核心消失了,而此时的复国的西突厥在一次离奇的暗杀之后分裂,再也没有能和唐帝国抗衡。

唐帝国的战争成果是辉煌的,他善于运用已经臣服于自己的势力,象突厥王子阿史那杜尔也忠于唐帝国并为之服务建立无比的功勋。之后的高宗和武后,国内政局在变化,但是唐帝国仍保持着对外的压力。此时西南高原的一个部落吐蕃正在崛起,他的组织制度似乎比突厥帝国高超,而战斗力也不亚于北方的邻居,但是这不能阻挡唐帝国的前进。

向西疯狂的进攻追逐,这是唐帝国还是他手下那些边疆大将的目的呢?应该是两者兼有?应该是两者兼有,这倒不是因为唐帝国统治者和他们手下大将那些游牧民族的血液作怪,而完全是一种帝国初年惯性的扩张,或者说反弹性的扩张,为了反抗一个敌国打败他又斩草除根,帝国很随意的就开始了扩张,尤其在扩张过程中发觉遇到的都是无组织无体系的抵抗时,野心也随之萌发出来。罗马帝国如此,汉帝国如此,蒙古帝国也如此,唐帝国也不例外,而且他的扩张更有效率,征服一个地方再用一个地方的军民再去出征,这种滚雪球的扩张方式是很有效的,蒙古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是个中高手,而汉帝国在西域也玩过这招。唐帝国也是,他无止境的膨胀着,甚至没发觉自己军队中本族士兵的减少,不过此时在顺境中,唐帝国如日方中,谁想得到这个小小的阴影呢,李林甫大人正准备再增加几个胡族将领呢,帝国的扩张似乎是不可遏制的,那个怛逻斯之战只是一个小小的挫折,帝国的扩张没有停止,似乎他正在考验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能扩张到的最大极限。然而,此时灾难降临了。

唐朝使用异族将领是各朝最多的,也是最有效的,这是与汉朝最大的不同,汉帝国主要的军事将领都是汉族,出征西域虽然时常征发异族兵,但是主力精锐还是以汉兵为主,异族大都是随同作战,不编入正规军。而唐朝异族已经大量的加入军队,这和汉唐的兵制有关吧,汉代毕竟以征兵为主,主力还是中原百姓,唐朝玄宗时期基本已经是募兵为主,而国泰民安,人民都不思作战,最大的兵源便是收编的异族了。当然,这时的异族基本已经归于唐帝国疆域,象阿史那杜尔,他的突厥已经归于帝国领土,他的位置是帝国边疆总督,这不亚于在突厥做一个小王子。象高仙芝,许多人为他的高丽血统津津乐道,甚至有人说他是高丽名将。(这个最晕。)问题高仙芝他的祖籍高丽已经灭亡,在他父辈已经迁移到本土,假如那位先生坐时空隧道跑过去告诉他,你是高丽人,应该恢复故国,他一定当你是疯子。(是高仙芝你以为是慕容复啊!)

所以说异族为兵为将到不是问题,但是藩镇就成了一个问题。藩镇制度的建立实在是一个唐朝组织制度的大败笔。虽然说藩镇对于扩张实在是一个很有利的措施,但是这种措施不能建立在完全独立的基础上,象藩镇这样集财政军大权于一身,俨如一个独立王国,这是迟早要出事的,不单是唐朝,西汉七国之乱,晋朝八王之乱,明朝靖难之变,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不是强干弱枝就能做到的,再弱的枝,只要有一定实力,配合一点的野心,就会对中央政权挑战。所以说唐朝的组织制度发生了异变

而且,安史之乱的发起人安禄山将这点放大到最大,他在北方数镇权力扩张到最大,他任命私人,尤其重用胡族将领和士兵,(毕竟一般的汉族乡土观念和正统观念很深,要他们打自己的家乡,推翻唐朝统治难度比胡族要大的多,所以安禄山屡次找借口要求更换汉将,也是因为这样唐明皇起了疑心。)极力削弱士兵中对中央的效忠心,最后发动叛变时,他已经彻底的控制了军队,当发动叛变时,已经无人敢质疑他了。

安史之乱是一个相当大的打击,也是一个转折点。

从近点看,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失去对各地藩镇的控制,原来藩镇财政军三权虽然在手中,但是用人权还是在中央那里,但是这之后基本也被地方掌握,藩镇成了真正的独立王国,而力量分散的唐朝根本不能控制西域,回纥吐蕃各政权卷土重来,不过回纥吐蕃各族实力还没有达到可以吞并的地步,于是就形成了这样有趣的情况:唐朝内部,中央和地方势力平衡,地方保持对中央的名义效忠,而中央也不敢随便取消地方割据,而中央政权也不敢要求地方政权扩张出征什么,因为这样有故意削弱地方势力的嫌疑,而中央政权也不敢大肆扩张中央力量,因为很有可能刺激地方势力,即便扩张力量是为了应对外族。而另一方面,回纥和之后的回鹘帝国,吐蕃渐渐衰落下去,但是他们的力量又不是单一的藩镇可以比拟的,而中央政权却不能随意的集中力量进攻,尽管此时西疆比当年的西疆还要弱的多。帝国在一种痛苦的平衡里过日子,就算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改变。

从远点看,安史之乱是汉族政权扩张的转折点,这之后,终唐一代,到宋,一直衰落着直到南宋灭亡达到终点,而明初短暂的复兴也犹如昙花一县。

让我们记住这一年,公元907年,唐终于受不了折磨,倒下了,让我们再记住这一年,公元936年,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也是我们常说的辽。

契丹实在是一个有趣的民族,他的汉化程度很快,他建国不多久,就确立了相当完善的组织制度,之后幽云十六州的割让更是加快了他的汉化,他设立了南院,南院完全按照汉族制度建立,也许他还是想保持自己民族的本色吧,那我们就称之为半汉化,他们运用汉族制度相当的娴熟,内部处于一个极有组织的情况下。对于之前的匈奴突厥来说,他们的组织制度是很完善了,不再是那种混乱的部族制度了,到了他们灭亡那段时间,我们称他们为汉化的契丹人也不为过,实际上契丹族到现在已经完全溶于各族了。

契丹人确实很有趣,耶律德光进入开封后,还试图按汉族的衣服习俗打扮登基,再下去或许干脆会把自己的民族也汉化吧,不过他没坚持多久,在起义不断的时候离开了开封,再也没有回来。他也许想建立后唐后晋的都是沙驼贵族,自己也可以成为中国的主人吧。问题是他没想过,李存勖,石敬瑭名义上是沙驼贵族,但是汉化已久,李存勖甚至已经以唐的后裔自居,他们就象高仙芝一样,是完全被汉化的,实际上也没人把他们当作异族了,而耶律德光不同,他是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外族征服者,而且军纪混乱,没有完全汉化,人民不认同他是很正常的了。

好了,契丹的话题就到此告一段落吧,下面要说的是,现在的中原政权,宋的组织制度变化,还有来自东北的那个民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5-9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中国皇朝第四 强大却又弱小的马背民族(下)
作者:听风雨声 发表日期:2004-05-03 02:14:54

 
在最后一段开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组织制度的问题,有很多人有这样的迷惑,为什么少数民族如蒙古满族几十万几百万人能奴役汉族这么多年,为什么人口众多的中原政权要以全力应付草原上几十万边疆牧民,为什么当年南京无数平民战俘自己被杀害,却不起来反抗。其实道理很简单,问题就在于组织的问题。

人类生活在群体中,在群体中,个人的能力是渺小的,传说中的“万人斩”只能在小说里出现,一般人能对付几百人就不错了,不过,假如群体没有组织,只是一般的乌合之众,那力量不会叠加而是锐减的。军队是人类社会最有组织和效能的群体,在有组织的军队面前,一般的平民无组织的行动完全是做无用功,所以中原政权庞大的人口基数只能作为经济实力和后备军的象征,其战斗力和游牧民族的几十万战斗群体比起来高不到哪里去。

幸好的是,中原政权一直在一般的组织制度上占有优势,先说说一般的组织制度,其实很简单,我们有了工作进了公司,都要受老板管辖,假如公司规模很大,那就要分层次,比如经理管多少人,主管管多少经理,总经理管多少主管,一层层上去,这样才能保证公司的整体一致,中原政权在这点通过制度和文化将整个民族统合起来,这是优于游牧民族的地方。游牧民族大都是部落联盟,松散的组织不能和中原政权相比,而匈奴帝国和突厥帝国虽然能用强力统合起来,但是没有经济和文化制度的保证,很容易被分化。

为什么说很容易被分化呢,这和游牧民族的经济有关,游牧民族大都散居,必要时才聚集起来,这样分散的游牧方式始终让游牧民族分成无数个部落,而各个部落都有其独立性,除非用强力,否则很能使他们统合在一起。而中原政权农耕文化聚居方式适合管理。所以,游牧民族只要在草原上便不能改变他那种方式,而同样的是,中原政权也无法使自己的统治方式用到草原上,汉朝用屯田屯军的方式来保证自己的制度,那是算最有效的了,但是只要游牧民族还是游牧着的,他们就不可能汉化。而相对,他们来到了中原,农耕经济决定了他们只有汉化才或者说中原化能生存下来。当然,这汉化有多有少,蒙古少一些,满族多一些。不过一般而言,中原的制度是比游牧民族制度先进,以前在草原是没有施行的环境,到了中原还不用就是统治者有问题了。(此外,匈奴突厥不稳定的继承制度也是其容易分裂的问题之一,而其根源便是他们分散的实力使得一人不能继承全部力量,不过之后的契丹女真解决的比较好。)

也正是如此,当契丹得到了幽云十六州,那就不单单是地理那么简单了,也等于和平完整的接受了中原的组织制度,尤其这个组织制度是得到幽云十六州的经济基础支持的,这和以前历代不同,以前历代要不就是进入不了中原,根本受不到中原经济影响,要不就是以战争的形式进入,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而游牧民族进来后进行漫长的重建,也就是漫长的汉化过程,而契丹却和平接受了这一切。这使得他可以将自己的游牧民族和中原的制度文化慢慢融合起来,他的南院制度就是为了保持幽云十六州的汉化本质,不单如此,契丹的继承制度也开始汉化。从这刻开始,命运的天平向游牧民族倾斜了。

这时我们也许想,为什么幽云十六州的人民不起来反抗,可以用游击战争呢,其实这和之后金,蒙古,清入侵时是一个道理,便是没有组织。蒙古,清胜利的标志是什么?不是他们消灭了所有反抗的人,而是消灭了宋明政权这样有组织的反抗。要统治接手一个国家,并不是要把他们所有的人民杀死,这样的做法就算再强的兵士也没用,而是摧毁他们原来的组织核心力量,而建立自己的核心力量,比如说,一个公司,假如董事以上的领导层全部辞职,那公司会一下陷入混乱,而此时银行或其他人接手只需要处理好中间阶层的关系就行了,而不必要和所有的员工都一个个谈心。也是这样,蒙清只需要解决宋明的核心阶级再用原来的制度接手,保证中间阶层的管理就行了。所以,表面上是蒙清几十万人取代宋明几千万,其实就是核心阶层换了而已,(而且少数民族号称全族共治,这几十万可比汉族的皇族人多多了,)

这也是游击战打不起来的原因,试想,假如抗战时国民政府和延安都被消灭了,那谁来领导那些游击队?只能各自为战被消灭。而且游击战需要现代通讯技术的支持,古代只需要一个谣言,就能让大家军心涣散了。


不过,游牧民族的加强,并不一定要求中原政权的崩溃作为代价,假如中原的政权能够保持原来汉唐的强势,可惜,宋朝矫枉过正了。

唐朝的藩镇割据实在影响太大,宋朝的建立者决心要用一个完善的制度来解决这样的分裂情况,一定要把权力集中到中央手中。

中华大地能人何其多也,很快宋朝便找到了这个药方,便是:重文轻武,压制军人,以文官治天下。

说实在话,这个药方确实也不错,假如没有强大的外族,那这个方式确实可以保证国内政局以良好的文人政治继续下去。问题的关键就是这个强大的外族从宋建立初始就存在并一直折磨着宋朝。

宋朝的单兵战斗力比起汉唐并不弱多少,现在常说骑兵拖了宋军的后腿,但是问题便是,宋朝并不是财政困难到组建不起骑兵的程度,尤其在西夏建立之前,宋军并没有缺少马匹的来源,何况宋军以步兵为主并不意味着没有骑兵。而且宋军的军事技术上占据着相当的优势,那宋军为何面对辽,金,宋却屡战屡败呢?

问题在于在于宋朝的体制,因为唐朝藩镇割据的问题,所以宋朝便限制军人的权力,这确实没错,但是限制一旦成为了压制便有问题了。你可以控制军饷,限制军人干政,限制军队随意扩张,但是你绝对不能打击军人,让军人处于低人一等的地位。本来军人这活就不是随便就能做的,累死累活,还有生命危险。汉唐两代军人地位颇高,战争赏赐丰厚,而宋朝军人地位一落千丈,宋朝军队庞大,技术精良,但是却没有战斗力。“好男不当兵,”社会精英都聚集到文人那边,而且宋朝招募军队还有一大用处,便是收罗流散失业人员,怕他们惹事,等于花钱把他们养起来,而且还喜欢在小兵脸上刻印,这分明是把士兵看作小偷一般。而在组织核心的军官方面,杀敌再多也比不过金榜题名,战功好还要受猜疑,反是庸庸碌碌来的轻松,组织核心如此,还能指望军队有多强的战斗力?对付国内的盗贼或许还可以,遇到真正意义上的军队就不堪一击了。

这时,辽国被金所灭,辽国的灭亡和北宋与金结盟倒确实关系不大,就算两者不结盟,辽国也要被金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不过,一个比辽国还要强大的帝国出现在宋面前了。

金崛起于东北,这个帝国的崛起实在令人眩目,其战斗力之强大令人吃惊,辽国当时并没有太大的衰弱,完全是金的力量太强的关系,这其中女真族强大的学习力令人吃惊,和西北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不同,他是如此之快的吸收和消化着比自己先进的文化,要知道他们起兵前不久还是处于原始部族时代,前文说到辽国已经汉化程度极高,但是和金比,那又是差的远了,仿佛来自东北高山黑水的他们比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随便开个玩笑,据说女真族是游猎为生,那这样可比有时还牧羊的游牧民族更加厉害了,哈哈。)

女真族拥有游牧民族的战斗力,又善于吸收别人的文化,尤其是他们的组织能力令人吃惊,金国和后来的清国的组织制度看起来并不完善,就拿八旗制度来说,各旗主的实力是相对独立的,这很容易造成前代统治者死后内部分裂,金国初期的合议制度也是如此,但是他们居然都度过了这样的难关,而且迅速汉化了自己的组织结构。当然,正如前文所说,来到中原他们的经济基础改变决定了他们汉化的命运,而且汉族制度确实有利统治。

金国的南侵或许是蓄谋已久,或是临时起意?这很难说,金国在灭了辽国之后,按理应该先消化自己的成果一段时期,而且完颜阿骨打在世时期金国对宋一直保持着友好的态度,直到阿骨打死后,金宋交恶。

宋朝对外族入侵方面,体现了他的组织制度应对危机的不完善,各臣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甚至是为了争吵而争吵,陷入完全的党争而非对现实的考虑中去,为了拥护自己的主张,不惜拖别人的后腿,这就象以前的游牧民族一样,内部首先分裂了。我们看看汉朝时期,汉武帝考虑和匈奴作战时,许多大臣也是纷纷反对,但是一旦正式开战,没有埋怨的,全体投入对匈奴的作战。比如韩安国,当年反对与匈奴开战甚烈,但是一旦开战,仍旧冲在前线作战奋勇杀敌。

或许还是重文轻武惹的祸,朝廷政策由文人制定,但是一旦作战,杀敌的有功的都是将领和支持开战的大臣,而且战争的胜利还标志着自己的失势,而且宋朝文人不会带兵,不象汉唐文武相差不大,许多人都是能文能武,就算自己政见不被用,依然可以战场杀敌立功,而宋朝文人一旦自己的政见不被用就可能沦落一辈子,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宁愿拖别人的后腿。北宋末期,政局尤其混乱,指挥也混乱不堪,使得被金兵轻易攻破开封。

从金兵的行动中我们可以见到组织核心的重要性,金兵将大多数的宋朝皇族俘虏,以至高宗无后还要从太祖一脉寻找继承人,假如高宗没有逃出,那被公认的组织核心便没有,之后各立山头,被金国各个突破的可能性就很大了。而且高宗初年的组织能力确实不错,南宋得以保持,高宗功不可没。

从另一边说,金国也没有作好完全接管宋国的准备,他们后来扶植傀儡政权也是为了自己的汉化和全面接管做准备。(记得抗战时期的傀儡政权吗?两者极为相似。)

这时,宋军被限制的战斗力便体现出来了,金兵短时期不能控制所有的地区,给了宋军组织的时间。宋军其实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打击,关键是统治核心的消失一时间群龙无首,南宋政权的建立,使得宋军有了统一的组织,可以对金军反击,而在此时,私兵的组织力量体现出来。

原来的宋军,将兵是分离的,而且兵源很差,良莠不齐,这样再好的装备给一群临时组织起来的乌合之众也是糟蹋,而南宋初年的混乱后重整,各路将军有了组织和训练军队的权力,兵源因为反击的号召也得到极大的改进,军队组织得到了很大改进,象岳飞韩世忠刘琦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就是很强的。其实终南宋一代,有战斗力的大都是私家兵。(即自己招募组织的兵。)不过南宋的整体组织一直没有改进,大战役的组织混乱还是一直存在,无论是对金还是对蒙古。

女真族是个奇怪的民族,一方面极快的汉化,另一方面极力保持自己和汉人的区别,或许是认为这样就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吧,不过他对西边的统治则和中原政权没什么两样,就是分而治之。不过到了蒙古崛起后,这招就不灵了。

游牧民族的最强时期是何时,大多数人都会想起蒙古帝国,尽管我认为匈奴帝国在那个时代的草原地位比蒙古帝国还要出众。(败退的匈奴一部可是把整个欧洲搅乱的,范围比蒙古还要广,当然,那时的中原政权更强大。)不过确实,蒙古帝国的组织制度比匈奴突厥这些早期草原帝国要出色。

匈奴突厥的组织还是以松散的部族联合形式,但是蒙古军事组织已经开始细化,虽然看起来十分粗糙,就是十夫长,百夫长,千夫长,万夫长这样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组织。不过这已经是一个进步了吧,至少不是以部族为单位组建军队了。虽然不久还是分裂成各派,但是现在的蒙古大军是最强的。确实,相对来说,他是最强的。在匈奴时代,东方有强大的汉帝国,西方的西罗马帝国也不是很好啃,突厥时代,东方唐帝国既善战又狡猾,而西边的波斯,拜占庭阿拉伯帝国都不是好惹的主。

但是,此时的蒙古不同,西边没有能挡住他脚步的国度,阿拉伯帝国衰落了,基辅罗斯还不是日后的俄罗斯,俄罗斯要臣服于蒙古二百年才独立,拜占庭帝国已经不复当年的辉煌,西方的路是平坦的,比匈奴时期还要平坦,匈奴时期要找到通往西方的路还是很困难呢,而蒙古不用担心,商人们为他们指引着道路,大汗发出了指令,西方一定要征服。

东方有点棘手,东方的帝国比西方强大的多,无论是人口科技甚至是战斗力上,不过,和当年的汉唐帝国比起来,那要轻松的多了,中国已经分为了南北两部,而且相互敌视,先灭北方,再灭南方,这样的算术太简单了。

金国抵抗着,他的战斗力仿佛大大退步了,野战打不过蒙古军,水战宋军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节节抵抗吧,造起了堡垒,金国希望靠这个抵抗蒙古人。

堡垒是有效的,蒙古人对坚城总是很头疼,假如宋不参与,金国不会灭亡吧,但是宋参与了,金给宋的屈辱太大了。

接下来是宋了吧,不过这个敌人比金还要麻烦,他的城墙比金要坚实的多,幸好金国的灭亡给了蒙古大批的资源,只要把这些资源消化了,那就好办了。

我们常说蒙古人的四等人不公平,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这样才能驱使被统治的各族去战斗,他们的四等人是按统治早晚定的,统治了一个地区,把这些地区的人派去征服另一个地区,而另一个地区的人比前一个地区地位还要低,再派去征服下一个地区。这种不平等不是单纯的种族歧视,而是有一种现实的意味的。尽管这种现实的味道在扩张结束后是不实际,导致了蒙古的覆灭。

宋的灭亡是无可奈何的吧,假如是宋收复失地,控制了原来金的资源,那蒙古的日子就不好过了,但是事实上却是蒙古控制了金的资源,这样的情况等于是蒙古加金攻打南宋了。

南宋并不是没有机会,蒙古大汗每次死亡,蒙古内部就开始分裂,甚至开始战争,但是宋却没有把握这种机会,虽然这个机会还是自己制造出来的,既没有曾经收复失地,也没有挑动蒙古战火越来越烈,确实是一个太过偏安的政权。

蒙古帝国在宋的废墟上建立起来了,不过这个帝国比起金,清,甚至辽来说,汉化程度都要低的多,蒙古大汗对汉化有种天生的反感,虽然用汉人和汉人的制度,但是他真正的制度是很混乱的,这样的混乱制度能支撑到明的建立已经很不错了。

一般来说,我们称汉唐是中国两次强盛时期,明朝是一次复兴,这次的复兴短暂的多,明朝只是略微反弹了一下,将蒙古人赶出中原就行了,或者是朱元璋的关系,和他那个时时不忘出征的儿子朱棣不同,朱元璋本身是一个内向化的人,他更关心内部的建设,以至于设定了那么多的不征之国。确实,当时的国家经过蒙古的统治,已经有些蒙古化了,汉人穿胡人服饰,制度称呼蒙古化已经相当厉害了,尽管蒙古并没有象清朝那样强制的更换服饰。朱元璋开始重新的汉化,这或许有些讽刺,在汉族的地区汉化,不过实际确实如此,而且朱元璋开始重新制定组织制度。

和宋朝的那次一样,明朝也是来一个矫枉过正,这好象是老毛病了。赵匡胤和朱元璋几乎都犯了一样的错误,即:他们认为自己的后继者能象自己一样控制全局。(要不然他们就是认为自己能长生不老。)赵匡胤认为自己能在有生之年乘着手下的武将还没老,收复幽云十六州,一统天下,回复汉唐疆域,假如这样,这样宋朝的文官政治确实能进入良性循环。可惜他死之前,北汉还没收复,而他弟弟几次大仗把他手下的能征善战的军队消耗殆尽,便开始重文轻武的文官政治。而朱元璋认为自己的孙子能象自己一样控制全局,问题他连自己的叔父也没控制住,而以后的各代也不象朱元璋那样能控制着全国。(假如他的后辈能象他那样强势或许明朝可以支持到现代文明的入侵。)

订立这样的制度初衷或许是好的,但是要看实施的环境,实施的人,不随着环境变化,而死板的扼守祖制,那只有失败的结局。

明朝对武人并不象北宋那般歧视,不过将兵分离的局面并没有得到解决,戚继光努力过,他的募兵制度成了明朝后期的主要兵制,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明朝时期对西北一直处于拉锯的状态,在痛苦的折磨后,蒙古各部终于被分化,不再对明帝国拥有威胁,不过还没等明帝国喘口气,东北的女真又卷土重来。

虽然说清在早期取了“金”的名字,但是这更多的是一种对中原政权的蓄意挑衅,历史上的金国灭亡后他们的后人都在中原基本汉化了,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是八辈子打不上的远亲。所以后来皇太极自己也觉得不太对,而且也不应该故意挑衅,于是改了“清”的名字。

那时的女真还在明朝管辖下,在这样的情况下统一而明军没有太多的介入实在是一个奇迹。清和当年的金不一样,清面对的是强大的明帝国,尽管明帝国内部已经发生了问题,而且当时万历三大征大伤明帝国的军事元气,但是对于女真来说,这还是一个庞大的敌人,实际上,奇迹接二连三的发生,那位根本不会打仗的文人统帅滑稽一般的指挥导致萨尔浒大捷,而明朝政府的内争使得他们放弃让满人头疼的碉堡战,进行野战,然后又退出辽东。奇袭京师这样惊险的作战计划居然成功,而且用反间计害死了袁崇焕。这一系列军事上的奇迹使得所有人吃惊。

满人的八旗制度其实并不严密,这到不是指军事,而是指继承制度,努尔哈赤皇太极的猝死本来很可能使得内部分裂,确实,为了王权,八旗内部一度要火并,但是瓶颈却安然的度过了。这确实是个奇迹,须知蒙古帝国只在第三代便分裂了,到蒙哥和忽必烈那时他们只是名义上的全体蒙古人的大汗。

最大的奇迹还是在后面,明帝国虽然日见衰退,但是清还没有能力将他吞下,这一方面是明帝国本身的实力,一口吞之不下。另一方面清还需要时间消化和整顿自己的内部。

不过此时奇迹发生了,明北京被攻破,李自成进入了北京,大顺建立,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假如明支持下去,清只能一步步慢慢蚕食,他没有信心全面控制中国,假如大顺巩固了政权,中国本身的潜力加新兴政权的活力,那只怕比明更难应付。

但是此刻正好是一个空白期,明朝主要的组织核心消失了,大顺的统治没有巩固。中国出现了一段短暂的统治空白时期。就是这个时期,让清抓住了,击退大顺,入主北京,控制汉族官僚这一中级组织阶层,同时还控制了原明军队中最具战斗力的军事组织。(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是明朝末期最强的军队,但是这也是一只吴三桂的私兵,这只军队效忠的对象在北京被攻破时就已经彻底的由国家变成了吴三桂个人。)

接下来的事比较简单了,南明和大顺大西政权互为敌手,中国的组织分裂,而清却占据了北中国,对任何一方都拥有优势,各个击破,这就是清要做的事,先是更有战斗力的大顺,再是占据名义上正统地位的南明。大顺的灭亡是可想而知的,南明势力不原谅他,清不放过他,他本有机会借用北京的中层组织阶层建立自己的王朝,但是这便宜让清占了。而南明的灭亡是可惜的,南京政权本来拥有机会,假如他的在位者更有能力一些,不需要太强,只要达到后面的隆武的水平,那就还有机会。即便南京政权覆灭,也是有机会的,假如西南抵抗势力和东南抵抗势力能够通力合作,而不是各行其道。

清朝入主中原,在组织制度上基本照抄明朝,(抄的都有些夸张……)除了一个八旗制度和满人特权被保留下来。其实这两者本就一样,八旗制度在康熙亲政后基本不再有太多的作用,满人特权是为了增加满人的凝聚力(也正常,历代都有功勋世袭,只是……这次太多了些,而且这样的特权大都养成满人懒散的习惯,还遭汉人不满,)。其实按现在来看,清进入假如不强行剃头易服,而是自己汉化,而日后的统治会更巩固一些吧。(辛亥革命说是民主革命,但是民族革命的色彩更浓厚。)不过谁能想到那么远的事呢,保证自己目前的统治就好了。

清是马背民族最后的辉煌,汉族的制度技术和他本身马背民族的性质使得他对西边游牧民族的战争很是顺利,目前中国的版图是由清奠定的。

不过,当历史的车轮进入了工业时代,马背民族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刻也就到来了,枪炮和火车取代了箭和马,新的时代到来了,现在我们只能在影片和想象中回忆马背民族的辉煌时刻了。


后记:
最后一篇写完,也要睡觉去了,
历史嘛,都已经过去了,历史上马背民族有辉煌的时刻,也有野蛮的一面,现在文明的欧洲人,当年的祖先可都是蛮族。
现代工业文化下,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界限已经为零,现在的时代是新的文明,当然,组织制度还是有其规律可寻的。写此文就是这个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盗版岩与酒 ( 京ICP备05053585号 )

GMT+8, 2024-11-23 12:49 , Processed in 0.05327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