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岩与酒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037|回复: 16

Kristian 文集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30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hink Simulation
2003博格达登山手记
作者:kristian  发表日期:2003-11-14 20:03:05
博格达登山手记

D-2(24日)
博格达一直是我非常想攀登的山峰,早在去年就和王老板联系过,但因为自己的假期没有批下来,最终未能成行。当今年年初王老板电话我的时候,感到比较意外,因为老王是联系我做协作人员的。参加了几年户外活动,积累了一些技术攀登的经验,但协作一个队伍和自己攀登毕竟是不一样的。我非常喜欢这类以技术为主的难度型山峰,因为攀登本身的成分更多一些。虽然自认为体力不是问题,但我还是决定提前几个月开始跑步训练,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心理兴奋性,做足准备工作。

前后共跑了2个多月,运动量基本上达到了每3天12000米的强度,在出发前一个月开始逐步减量,目的是让身体有充分的积累过程。

在夏天突然有工作压上来,以至于直到出发前一个月才能确定成行,又拖了山友蒋进原提前买了北京到乌市的半价机票;直到通过了机场的安全门才松了口气(此前在换票处因为我的行李超重-我总共带了42公斤的各种装备,连穿带夹还被罚了300多元),开始了愉快的博格达之旅。

到达乌市是下午2点多钟,由于时差的原因,刚好赶上吃午饭。住城市饭店,标间140。同屋的队友是李山,来自广东的小伙子,个子不高很壮实。被老王和几个从未碰面的队友拉着,在解放路的闹市区转悠了一阵,然后肚子里添满了拉条子,施施然晃回宾馆。乌市下着中雨,据先到的队友讲,下雨已经持续了两天,不禁有些担心明天的进山。乌市并未给我太多的印象,主要是因为呆的时间太短,心思也不在这里。几个队友嘻嘻哈哈的聊着要去巴扎看维族美女,但最终也都是回来睡觉了。看他们和老王的态度都很亲热放松,原来不少人都是参加过老王以前组织的活动的,反倒是我这个“协作”,需要和队友们磨合一阵了。

晚上是乌市登协组织的送行会,还有其他一些关系人员参加,队友们终于都照了面,也没记住几个。回去睡觉不提。



D-1(25)
早上起来发现是个好天气,非常高兴。早早到酒店大堂等着集合。7点多钟,车子来了,大家开始把一大堆物资装车。除了所有队员自己携带的个人装备,车上还有若干箱子和口袋,装满了蔬菜和营地物资,光是新鲜鸡蛋就有整整两厢,此外20日先期进山的队友已经运输了很大一批物资。这种规模和后勤保障条件都是堪称高规格的。

车子从乌市出发,开上通往达坂城的高速公路。路上的景观非常开阔,天气也好,让人打心眼里觉得畅快。车行一段时间,前方出现了巨大的风车阵,这里是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站。坐在车厢里,由于视野开阔、没有什么参照物,感觉不出风车有多大,但老王介绍说,风车的浆叶直径有48米、上面的发电机仓有我们乘坐的中巴车一样大!大家都不住的啧啧称奇。新疆的地势是三山夹两盆,这里正好是大风口。后来下山之后我们去吐鲁番游玩,再次走这条路的时候就领教了大风的厉害。

继续前行从柴窝铺下高速公路。我们在这里吃早餐:著名的柴窝铺“大盘鸡”。地道的新疆风味,辣的几位南方队友不住的喝茶水,但仍然无法抗拒美味的诱惑。

饭毕继续上路。从土路驶上戈壁滩,沿着或深或浅的车辙向远方的群山前进,目的地是三个岔乡。很快路边的河沟中有了流水,水势越来越大,由孱孱的流变成咆哮着奔腾。前方出现了哈萨克牧民的村落,清澈的冰川水滋养着他们的牲口。这里就是我们开始徒步进山的起点-三个岔乡。

老王去和哈撒克牧民联系进山的牲口,别的队员下车收拾装备物资。骆驼和马匹来到,我们和牧民一起往牲口背上捆东西。我终于见识了骆驼的负重能力。新疆的马匹相对内地的高大一些,背负能力也强,平均每匹马可负担至少2-3个满载的登山包或驮袋,加上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最后马主人还要骑上去,我估计将近150-200公斤了;相比之下,去四川登山,一般的马匹只能载这里一半不到的分量,不禁让我心中起疑:到底是马匹本身的能力不行,还是马主想多挣点钱,亦或是我们把当地人惯坏了?然而跟骆驼相比,马匹又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的骆驼能驮2-3倍于马匹的分量,老王介绍说以前他见过负重最大的骆驼驮到了 800公斤!骆驼们长的慈眉善目,步履稳健、脾气温顺、性格坚毅,难怪很多谥美之辞加诸其身。

大约1:30,队员们先行上路,我和老王、赵师傅等驮队一起出发,专程前来送行的乌市登协张教授等人则搭车回去。张教授在幕士塔格登山的时候,护送严重高山反应的年轻队员从C3下撤,以年过半百放弃咫尺之遥的顶峰,胸怀令我等后生小子望高山而仰止。在随后的几天中,张教授一直在后方关注我们的攀登活动,并且参加了后来的黑沟营救行动。

我们在牧民的毡房中喝了喷香的奶茶,小憩片刻即行上路。牧民们骑马牵着骆驼,我们3人步行。赵师傅是我们的大厨,虽然上了年纪,但精神矍铄、中气充足,他也是户外活动爱好者,一生走南闯北阅历丰富,一口浓郁的西北腔透着豪爽和亲切。我们沿着三个岔沟直行,路上风光很好,一路在峡谷和河流间穿行。这是乌市周边一条著名的徒步路线,在我们之前有一只队伍已经先行进山,很快我们就超越了他们,然后没过多久,我们就赶上了自己队伍的队尾,前后共追出一个小时的路程。队员们看起来都精神抖擞、状态不错,而我们的两位大本营服务兼新闻报道人员的年轻mm则走的脸色煞白。

今天的目的地是三个岔达坂下面的3号羊圈。路渐行渐高,景色也变的不一样。由茂密的针阔混合林带逐渐变成广阔的高山草场,山谷两侧的山坡上,乱石渐渐被积雪掩盖,最后转过一个山脚,眼前豁然开朗:正前方就是三个岔达坂,左手远处的山坡上出现了冰川,右侧是冰雪覆盖的山坡,翻过这个山坡是另一条著名的博格达徒步路线-黑沟。达坂下有哈萨克牧民的毡房,已经是下午5点多,毡房上帽出炊事的青烟。涉过最后一次河沟,我们都来到毡房旁的空地上,这就是今天的营地了。

扎营、做饭。天慢慢黑下来,气温也降低了。今天我们从1000米的乌市上升到3000米的达坂下,应该是可以接受的适应过程。全程约10多公里,走了4个多小时,看来大家状态都不错。吃了哈萨克煮的清汤羊肉,味道比较淡但是非常香。饭后再收拾装备物资,因为夜里降温厉害,我们带的蔬菜和食品必须妥善保存、以免冻坏。和老王一起扛箱子麻袋,几个队友也纷纷帮忙,略微有一点喘和心跳加速,不过应该能很快适应。

老王以往曾有2次(博格达和幕士塔格)有严重的高山反应,因此他对高山反应态度非常严肃认真,饭后就不停的烧水,让大家多喝水。多喝水、多排尿能促进身体排除体液中的碳酸根,减轻高山反应、特别是水肿症状。我们围成一个远圈,大家边喝边聊,暮色渐渐降临,营地里闪动的头灯和天幕上明亮的星星交相辉映,旁边的山峰被最后的夕阳余光涂成金红色,仿佛触手可及。

晚上睡的很好。经过一天的时间,我觉得和老王配合的不错,仿佛在一起已经有日子了。不错的一天。



D0(26):
今天的路程不多,只要翻上前方不远出的三个岔达坂,就可以到达博格达大本营了。由于时间充裕,大家都睡到了“自然醒”。早晨起来天气很好,晴朗而微寒冷,有一点小风。吃饭然后收拾营地。骆驼们在寒冷的夜晚卧在一起,早晨起来要给它们再次上包。依旧是大队先行,老赵带了几个队员和MM们也先出发了,我和老王跟驮队。因为路程比较近,且并无明显的岔路,加上队伍中几名队友(老赵、香港老钟、北狼、西瑞等人)都到过博格达BC,因此今天没有要求严格控制队型,只要走在一起的一群人中有认路的就可以了,没想到就是这种情况导致老钟、北狼等“迷路事件”发生。

我和老王跟随驮队大约10:00出发。先是一段坡度不大的平路,然后来到垭口下的大石滩。冰川融水就在巨石下面流淌,间断形成各种形态规模的瀑布。从右侧的山坡直上,就可以到达达坂上面。爬上达坂是另一番壮美的景色。眼前是博格达的南侧山体,左侧是著名的4613小珠峰,它的山型峻峭,披冰被雪从平静的冰川湖旁拔地而起,上午的阳光照耀者它,如同一块巨大的晶莹的钻石,另人目眩神迷。在今后的几天中,不论是坐在大本营的帐篷前聊天晒太阳,还是在 C1的攀登路线上吐着舌头喘粗气,我的目光总是会被它吸引,久久的盯视,并且问自己:什么时候能够爬上去呢?

达坂上的风比较大,冰湖还没有完全融化,我们从冰湖的右侧饶着湖边走,一直走到有冰盖的地方,从冰面上渡到对岸。新疆由于地理位置靠北、内陆气候明显,登山季一般是在夏天,因为春秋季天气还冷,不适合常规登山。尤其是博格达峰,常规攀登季节更短,一般是从7月低到8月中最合适。根据先期到达的队员报告(通过短波电台),他们在7月20日进山的时候,冰川湖还没有融化,大本营的吃水还比较困难,而仅仅几天之后我们进山的时候,冰湖就化的差不多了;如果赶上相对暖和的年份,冰湖全部融化,则进大本营需要从冰川融水河上涉渡,脚丫子就难免吃一点苦头了。攀登季末天气也会逐渐变坏,晴天减少、降水和大雾天增多,为攀登带来困难。

从冰湖的对岸再爬一个小山坡就可以到达大本营了,在这里由于地形起伏暂时还看不到营地。对面走过来一个穿红色外套的小伙子,浓眉大眼热情的笑容,和老王互相玩笑着招呼,这是先期进山的对友李诚。他们已经建立好了BC营地,搭了大大小小5、6顶帐篷等待我们进驻了。营地在博格达群山(由3座毗连的峰尖构成一个西南-东北走向的山体)的西脚下,紧靠着冰川融水形成的一个小水塘,这样大本营生活用水就非常方便了。营地就是著名的白水墓所在地,她是 1981年攀登博峰时掉进冰裂缝里,据说在冰缝中挣扎呼救了几个小时,最终也没能获救,估计是失温和外伤而致死,比较惨。西面的山坡上耸立着3座衣冠冢,是为了纪念1998年遇难的3位香港登山者,他们是由于登顶欲望过于强烈,冒险在晚间突顶,结果失踪。这座山素以技术难度高著称,其实我认为导致这些山难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人的主观问题。

12点多,驮队和我们都到达了BC,休息一下就开始安顿人员物资。这时大家发现,香港队友老钟、北狼等5、6个人还没有到达。大家都非常奇怪,因为他们是先出发的,并且有2个人认路,应该早到了。又等,还是没影。老赵分析他们可能从某条小沟中去往四公河方向(东北)的老BC营址了,于是几个人分头去找,折腾了近2个小时,终于把他们找回来了。果然他们沿着一条地势较低的干河沟行走,没能发现大本营的帐篷,就顺着冰川的边缘一直走了很远,发觉不对才回头。他们说看到有人远远的在前面带路,就想也没想的跟着走,其实那个人是另外一个先到的队友陈翔,他是上冰川往C1运物资去的!这个意外又使我联想起去年芦柴棒下山的时候在冰川上迷路的事件,这些事件都提醒我们,不但在困难的山峰上、就是在相对平坦的冰川或营地周围都不能掉以轻心,在山的这个大尺度的标准下,迷路是非常容易发生的。

于是收拾营地,各就各位。我还是和李山同帐。大家安顿好自己,就出来收拾公共营地。储存物资、将要带上山的装备分类打包;老赵开始做饭、小胖、mm们帮厨;老王在调试电台;整个营地一篇繁忙热闹的景象。

约莫4点多中,前往C1的队友陈翔回来了。初见面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高山镜自制的鼻罩,非常的滑稽,象一只考拉熊,但是活力充沛、开朗精干,在随后的几天中,我们相处合作的非常愉快,成了很好的朋友。至此所有的人员都齐全了。傍晚天气变坏,下起了雨加雪。大家挤在帆布军用大帐中,发电机驱动的电灯泡在氤氲的水气中发出昏黄的光芒,一边喝水一边闲聊,不时用登山杖敲打帐篷的顶棚,以免被大雪压垮。我想起了许巍的一句歌词“完美生活”。

今天活动强度不大,BC的海拔是3500多,适应很好,没有任何高度的感觉,晚上睡的也比较舒服。夜间温度不是很低,0度以下,我用600克 80绒的睡袋,这条老睡袋已经跟了我四年,用的比较频繁,中间已经有些串绒了,但基本可敷使用。一般5、6000米的山在常规登山季,好天气都不会太严酷;北京的冬季小五台可提供-25C以下(Casio表已经冻的没显示了)和6、7级以上大风的训练条件,我认为对培养恶劣环境下的生活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有了这样的经验在高山上遇到恶劣环境会有充分的心理承受能力。

关于进山的时间表,我们是采用的2天方式,比较保守而稳妥,在3号羊圈宿营也有助于适应高度。其实就路程而言,从三个岔沟进山是距离较近(比从天池方向的大冬沟)和方便的,如果从乌市早出发、路上抓紧时间,一天就可以到达大本营,不过这样做的风险是,在下午涉渡冰川河时有可能遇到大水。对于时间不是很充裕的队伍,一天进营也是可以考虑的方式。



D1(27):
今天全体队员向C1运输物资,并进行行军适应。

早晨起来天气非常好。晴朗,小风2-3级,昨夜的雪在日照下开始逐步融化。原计划今天休整适应,但因为大家状态都不错,老王决定今天直接C1运输并适应高度。

早餐非常丰盛。我自己平时早餐不怎么在意,早早吃完就在那里等着,不过老王好象并不着急,慢条斯理的准备路绳。我们的路绳是国内生产的,500米一大捆,需要自己截成合适的长度。我们一般选50米或100米一段,短的适合横渡或转折多的地段。我害怕走的太晚气温升高会使雪面化的太厉害,这样走冰川或雪颇都比较费力而有风险,不过老王对这里太熟悉了,他的决定应该有自己的道理。

队友小吕咽喉发炎,看来比较痛苦,老王决定给点滴抗生素。这次队伍中没有专职医生,于是老王这个蒙古大夫亲自操刀。医药箱中的东西非常丰富,光是地塞米松针剂就带了一大盒,后来老王一直把应急药品都背到了C3。其实我个人认为,在BC3500米充分适应的条件下,我们的垂直上升速度不快、山峰的绝对高度并不是很高,在上面几个营地发作高山病的风险是很小的。但是老王因为有亲身体验,加之这次带了队员攀登,责任重大,所以他还是比较保守的。小吕的手背白白胖胖(不知道是不是轻微的水肿),静脉不好找,老王折腾了半天,没有扎好,于是我卷起袖子上阵,还是滚针。最后还是从昨天和我们一起进营地的徒步队伍中找了位护士小姐,才把问题解决了。

处理完病号和物资,我们于11点多出发。我带了20多只路线旗,准备插到冰川上,我们可不希望迷路事件再次发生。陈翔昨天上了趟C1,今天他和小吕都在BC休整,我们总共有12人上C1。

老王在前面带路,我在队伍的最后收尾并沿途插路旗。我们从营地前面的冰川末端上冰面,沿着和山体近似平行的方向横切冰川。98年乌市登协首登时,选择的营地是四工河方向的冰川末端,那个营地更靠近主峰,而后来的几次活动则选择白水墓地。横切冰川并没有遇到太多冰裂缝,中途有一些冰川融化形成的冰河将冰盖切割开来,冰川的结构一般都是分3层,最上面是积累区,中间是稳定的部分,最下面靠近山体基岩的则是消融区。冰川融水将冰盖下面掏的象蜂窝一般,从某种意义上说,冰盖是“浮”在下面的暗河上的。白水就是掉进了这种蜂窝结构中上下不得。老王多次警告我们小心不要掉进这种大“裂缝”,否则连尸首都找不着。有一些窄的地方可以跳过“裂缝”,路线不是太曲折,但因为冰川上地形也有起伏,记忆路线还是需要费不少脑筋的。

队伍走的不快,雪面厚而且又软又粘。老王的靴子粘雪严重,只好把冰爪取下来;我因为有挡雪板,情况好一些,但也不轻松。冰川上有很多巨大的冰漂砾,可以作为地标和休息点。一路上队员们休息了3次,我则一直边走边停插路线旗,一般是用小石块垒个石碓,或者插在雪略厚的地方。中午的阳光比较厉害,晒的人皮肤痛。路上听到连续几次雪崩的巨响,象沉闷的雷声。但从我们这里看山的北坡并没有雪崩,估计应该是在南坡一侧,那里日照厉害,肯定是雪崩的高危地区。

约3:00到达冰川尽头附近,老王因为长时间在前面开路,体力消耗比我们大的多,于是我和老王替换一下。因为我们都不结组,所以对暗裂缝也比较小心。我在路线上就发现了3条暗裂缝:雪帐插下去没有感觉到阻力,提醒大队注意通过,然后再把裂缝掏出来。好在裂缝都不宽,只会陷一条腿而已,所以就在旁边插一面路旗。

到达冰川左侧面后开始坡度较大的攀登。老王选择了从碎石坡上升,有队友尝试从雪面直接上升,但没走多远便不堪痛苦,回到了碎石路线上。碎石坡的石头都不小,有时需要四肢并用爬上较高的台阶,爬的不轻松。我因为刚才在掏冰裂缝所以在队伍的最后,老王都已经在头顶上几十米了。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爬,C1营地的黄色帐篷也越来越大了。每当超过队友的时候经常有人问还有多高,看来大家都爬的比较吃力。最后我站在雪坡上为队友拍照,前面有老王和西瑞,老钟的体力看起来也相当好,一直跟在我身后,毕竟他是登山队员中年纪最大的,已经年过半百了。

约5点钟,经过近2个小时艰苦的上升,我们从冰川末端得3900升到了4300的C1。C1营地扎了一顶MNT tent,在一块面积很小、基本平整的岩石上,用雪锥和绳子固定,岩石下面是40度的雪坡,再找一块帐篷的营址还颇费脑筋。天气开始变坏,云层笼罩了四周,能见度下降。大家把高营地的装备都留在C1,有几捆路绳、3顶高山帐篷和一些高营地食品。先到的老王已经烧了一些水,大家轮着喝了几口,立即下撤。下去就轻松愉快多了,刚才视为畏途的深雪坡,现在变成了极爽的雪滑梯,大家都用坐姿直接滑下这300米高度。
返回的路仍然显得漫长,好在只是时间的问题。我早晨东西背的比较多,而且为了插路旗时停时走,体力消耗很大,现在则是无物一身轻,队伍又走散了,我比较快一点,7点多就回到了营地,有的队员要晚一个小时左右。

大家回来都非常疲劳。决定明天全体休整一天。晚上吃饭的时候,大家讨论白天的行动,有队员反应路旗的间距太大,不能够很好地引导路径,我决定明天再上冰川补插路旗。
晚上的天气仍然不好,雪比较大,气温略低一点。由于白天比较疲劳,早早就睡着了。


D2(28):队员休整。
我和老王继续向C1运输,小吕也和我们一起上冰川进行适应。

早晨起来又是个大晴天。早饭的时候开会,讨论分组问题。昨天的考验不小,为了尽量利用好天气窗口,按计划从明天开始我们将一天一个营地的上升,中间没有休整的过程;由于人员多、攀登难度大,想快速攀登跨越营地也是不可能的;总之就是按部就班、爬到哪算哪。三位香港队友和一位广东队友有时间限制、攀登的困难程度也超乎预期,决定上到C2作为学习体验的过程,其他队员都要求登顶。说实话这个安排让我松了一口气,如果全员登顶,其时间安排、营地、物资都有很大难度。

小吕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他和我各背一捆绳子、我再带20面路旗,老王一个人背了3捆绳子,早饭过后上路。今天的行动速度比昨天快多了,路上只停留休息了一次,约2点钟就到达主峰下冰川末端。上午的日照使冰川表面融化不少,有些昨天插的路旗已经倒掉了。我们直接上到冰川侧的碎石坡。老王要上 C1,我和小吕把各自包里的物资给他,下去插旗子。
2点多开始返回,途中天气很快变化,起雾。能见度最差的时候只有几十米,这是我在整个登山过程中遇到的最困难的天气,幸好不是在后面的高营地和线路上,否则只有被困住的份。由于冰川上没有软雪,上来的路上没有什么脚印,我们只能根据罗盘的方向和偶尔大雾薄一些时隐隐约约看到的山体和砾石判断方向,间或在前后左右看到路线旗都会高兴一阵,说实话我的心里还真是有点不靠谱。因为冰川的总长度有6公里,按照40面旗的安排,我们数着步子确定间距,一般150-200步插一面旗子。有一些昨天布置的路旗由于冰川表面融化已经或即将消失了。为了可靠一些,我不用雪坑了,而是采用冰锥钻洞或用石块堆砌的方式布置了全部路旗。工作量不小,但并不很累。大约6点冒着大雾回到营地。此番上下都是坡度不大的冰川,但是由于能见度差只能摸索着前进,加上工作,返回的时间比上去的时间还要长1个多小时!老赵已经把晚饭预备好了,我确有点担心老王。他的对讲机电池用尽,不能进行联系。大约1个半小时后,老王回到营地,说在冰川上因为大雾也迷失了方向,用路旗做参考走回来的。

晚上还是下雪。



D3(29):
从今天我们要告别舒适的大本营生活,开始进入攀登过程。

为了给我们送行,赵师傅早饭做了羊排汤,很多蔬菜,吃的极香。在山上我们基本就是靠方便食品和面包之类的,没有机会吃到新鲜的东西了。

物资基本已运到C1,大家都是轻装。A组队员共7人,老王和陈翔背了一些高营地食品,我因为素闻博格达的险恶之名,不敢掉以轻心,这次登山带了自己的全套高山技术装备,计有:Nut5个,3-7号;WildCountry Friends 4个,1/1.5/2/3号;冰锥4个;雪锥2支;岩锥(piton)6个,2片(Blade)/2角(Angel)/2通用型,比较多的扁带和辅绳,8.3mm/50m登山绳一条。此外还有10几个修路用的岩锥,准备扔在山上的。把这些东西都塞在背包里,背上又不轻了。

12点出发。A组队员状态都不错,速度比D1快许多。途中休息了一次。3点多到达冰川左侧碎石坡。天气有点变坏,但不严重。开始爬恐怖的碎石坡。大约5点钟全体队员都到达了营地。还是有点累。队员们收拾东西,我们3人还得想办法再支一顶帐篷。从背包里掏东西的时候,不小心打包的羽绒服失手向山下滚去,我一下子傻了,好在它滚落了几十米之后停在一个雪窝里,暗叫庆幸,下去把它拿了上来。看了看地形,在通往C2的路线起步点旁边找了一块略平的雪窝,开始平整营地。老王他们带了一支木柄雪铲,我借了朋友的BD金属雪铲,铲面大且握持舒适,效率高的多。用了一个小时把帐篷搭好,用雪锥、冰镐和 Friends固定好帐篷,帐篷紧贴着一块巨大的仰角岩石,10几米高耸立在那里,按理说,要倒早该倒了。不管它了,先进去歇口气。喝了很多水,吃了一点食物之后倒头就睡。约8点钟我们爬起来,精神好多了,天气比较稳定了,出帐去修路。

从C1营地出发就是连续的陡雪坡。路线沿着岩雪交接的部分直上,起始200米坡度略陡,有45-50度以上,在降雪少的年份里就是冰面。我和老王都是不用保护直接上,沿途找岩缝打岩锥,或者用巨大的石块捆绳子或扁带,然后再固定路绳。雪比较大,我们担心明天早晨绳子会被冻到冰面里。我们固定了2 条共150米绳子,天色已经慢慢黑下来了,绳子用完,我们就沿绳下降。

天快要完全黑下来了。晚霞的最后一抹余光在天边飘舞,象深红色的彩带。西北方的地平线上是阜康县城的灯光,星星点点的;脚下是扇形展开的博格达主峰北冰川,反射着些许最后的天光。我拍了几张照片,因为是傻瓜机,效果都不好,要不然都是非常漂亮的景观。

回到帐篷休息。我们的Eureka K2帐篷比较大,住了4个人,广东队友小方和我们住,3名香港队友一起住,说实话,那个MNT tent住起来可比我们的大帐挤多了。

晚上睡的很好,没有任何高山反应的不适。



D4(30):
按计划今天老王和我继续修通到C2的路线。A组队员跟随协作到达C2,B组队员出发到达C1。

早晨起的比较早,因为要自己打理所有的事物。烧水作饭,收拾卧具。根据山上的实际情况,我的技术装备有些是用不上的,把大部分岩石器材和登山绳留在C1,带上去的包括全部岩锥、雪锥和2只冰锥。

天气很好,约10点多开始攀登,气温略低一点。我和老王背着绳子先上,陈翔老钟他们运输一部分物资跟在后面,用上升器和小锁辅助攀登和保护。在大本营的时候专门给所有的队友强调了上升、下降和过节的技术细节,可是在山上到底运用的怎样就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了。很快到了昨天路线绳的末端,老王拖着绳子上去了,我在保护,别人都一长串的挂在锚点和路线绳上,等待是寒冷而且令人厌烦的。这种登山方式就是这样,它利用团队的力量,提供你攀登超过自身实力的山峰的机会,但以牺牲自由和风格为代价。

老王又上了几十米,冰镐刨下来的冰渣在我的头顶上飞舞,漂亮极了,可惜我在给他保护,腾不出手来拍照。固定好绳子,我们都跟上去。一片巨大的冰暴区(bergshrund)就在这段路线的右侧,前面的路线将从冰暴区上方横切一个较长的雪坡。冰暴区一般位于冰川的最上端,由于山体基岩角度变化引起冰盖折断或挤压,形成犬牙交错的巨大的裂缝。横切基本没有什么难度,但心理压力较大:这种坡度的横切可能破坏雪面、引起雪崩,如果滑坠则会落到冰暴区裂缝中。还是老王先锋,牵着绳子先走到雪坡中央的一块大石旁,在这块石头上绕上绳子、锤入岩钉,做了一个坚固的锚点。再向右侧坡度渐缓,但雪面上有隐约的颜色变化,怕是有暗裂缝。我们只有一条绳子了,所以决定结组通过这一段。

绳子是6mm的,双绳使用还有点不放心。老王一马当先,顺利通过了横切路段。

下面是沿着面前(山谷中线右侧)平整的雪坡上升,坡度不大,30-45度之间,2百米高,我们不再结组。由于已经是中午,太阳非常强烈,雪面比较湿,走的真是极度疲惫。老王一直在前面开路。每走几十步就停下来休息。我机械地跟着移动,陈翔也一声不吭的紧跟在后面。我后来只能感觉到自己沉重、急促的呼吸。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上下眼皮止不住的粘在一起,只想昏睡过去。但耳朵却一点不受影响,听到前边老王开始移动,就迅速睁开两眼,盯着脚窝紧跟着往上走。这时也不再去看C2营地到底还有多远,只是估计了一下每步上升的高度:还有1000步、999步...总有到达的时候。这段路是整个登山过程中最艰苦的。

下午6点左右,我们终于到达C2所在的4700米。这里是主山脊上东北卫峰(4887)和主峰之间的鞍部,山脊的宽度大概有几米,比较平坦,另一侧(东南)是一个突出的小雪檐,下面是几百米高的陡壁。半圈巨石围绕着营地,提供了挡风和视觉上的安全感。C2营地搭一顶Eureka K2和我的Mnt24。我和老王、陈祥住Mnt24,其他队员住K2。这里是大风口,且需要住2天,帐篷必须仔细加固。我们用雪锥、冰镐、岩石甚至装雪的尼龙袋来固定帐篷。钻进帐篷刚坐定休息,对讲机响了:B组有个帐篷竟然没人带炉具。老王也有些气急,我赶紧告诉他们,我的炉头和锅子放在C1帐篷旁边的石阶上。队伍人员多比较容易出现混乱的情况。

今天走的比较疲劳,扎在帐篷里就不想动弹了。C2这个营地是条件最好的,至少不会有夜里翻身掉到山下去的危险。C2的厕所最有意思,人蹲在两块石头上,屁股朝外,金银财宝直接落到几百米以下。晚上的风确实比较大,但对我们的帐篷没有构成威胁。老王通过对讲机安排了B组的后续攀登计划。烧水吃饭休息,明天将面临最困难的技术挑战。



D5(31):
今天陈翔送A组队员下撤,并接B组队员到达C2。我和老王修通到达C3的路线。


早上天气很好,陈翔早早的带着A组队员下撤了,山上仿佛就剩我们两人,感觉很安静。起的很早没想到赶了个晚集,昨天扎营时插到雪中的一只小冰镐怎么也找不到了。老王先出发,在前面等我。我更加着急,看着这个超过45度的雪坡,天知道后面还有什么更困难的地形,一把小冰镐是无论如何也不敢往上走的!我有点气急败坏了,拿着雪铲一通乱挖。最终还是挖到了,但我估计足足耽误了半个多小时!我赶紧去追老王。C2到c3的路线起步是个高200多米的陡坡。我们都是无保护直接上,冰抓用前齿,双镐握三通处,尾尖和镐尖入雪面。

雪比较硬,走起来还舒服,由于角度大,上升很快。一会就爬完了这个陡雪坡。往年这个坡是个冰坡,令很多攀登者在此铩羽而归。其实这个坡面的角度略大于45度,上面的部分可能在55度左右,是一个标准的AI2(2级高山冰)路线。攀冰技术过硬的登山者通过它应该不会有大的困难;但是,路线的正下方就是C1到C2路线的冰暴区,一旦在此冰坡滑坠,决无生还的可能,所以对于冰坡攀登,应该要采用绳索保护。今年因为降雪多,爬这种坡度是信心满满。

在雪坡直上路线的尽头,我们固定了一段绳子。现在需要向左上方的岩石通道横移。老王挖出一段以前的路绳,绳子很粗,牵着它横移心里很塌实。

横切路段之后,就是今天的难点部分了。从此以上是100多米的岩石通道,路线上遍布着突出雪面的巨石、浮雪和薄冰。地形比较陡峭、复杂,如果不是有很多以前废弃的路绳指引方向,找到正确的路线都比较困难。

岩石通道的部分比较曲折,路线绳可以固定在大量突出的岩角上。岩石之间形成了各种形态的冰沟,角度不小,而且冰面有时很薄,我的冰稿数次劈碎了冰层,直接打到岩石上,镐尖毁坏的比较严重。路线基本上是向右上方在冰沟中曲折前进。在第一个几米高、近垂直的烟囱通道中,我用冰镐又劈又挂,冰爪踢冰同时也要踩岩石,支点并不很多,还需要侧着身子用背顶在石壁上,背包中的绳子和装备比较麻烦,爬起来吃力。然后又是横移、冰沟,横移、冰沟。这样的难点总共有 3处,我一直很满意自己的free风格,没有用线路上的固定绳来借力,直到最后面对着一面光滑的40度石板,这是最困难的部分,冰抓在光滑的岩面上咯吱作响,肾上腺激素分泌,终于抓了路线绳。使出浑身解数,通过了这一难点。回头看着下面的空气,伸着舌头喘粗气:在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进行技术攀登可真 TM的爽!

终于翻出了狭窄的冰沟。眼前是一个高30米、45度以上的雪坡,老王站在雪坡尽头,前面就是恶名昭著的大雪檐,C3营地就在雪脊的另一面。老王在那琢磨怎么翻上雪檐,我站在下面保护。太阳已经逐渐落下去了,寒意漫漫泛上来,我看看手表,已经下午6:30了,不知不觉中今天已经攀登了7个多小时。虽然没有爬上雪檐,老王也同意下撤了。就在他下降的时候,一块踩脱的雪块滚落下来,从我的面前扫过,把我的一只防水手套打落到山下去了(为了操作绳结和器材方便,我把手套摘下来了,而且当时也不是特别冷的情况)。我觉得很恼火,这是第二次掉东西了。老王怕我冻伤手,我自己感觉倒是没什么问题。

两个人沿着白天铺设的路线绳下降。在通过石板路段的时候,我努力控制着身体,比较顺利的降下来了,老王有一个剧烈的摆荡。回头看看那两根细细的6mm绳子,它们已经在锋利的岩缘上被切削了一次。我心里对自己说,明天一定要再加两根绳子。

然后是很爽的一路下撤到路线绳的末端,这里还比C2营地要高几十米,但坡度较缓,所以并没有铺绳子。就在刚刚把下降器从绳子上脱离下来、转身要走的时候,脚下的冰抓拌了一下,于是滑坠。赶紧成压镐姿势,但雪面太软无法制动自己,慌乱中用铲头制动成功。站起身来往上看看,已经滑了7、8米,雪面被镐尖拉了一条深沟;再向下看,正下方200米就是冰暴区。老王对我滑倒还颇好奇,自己也要尝试一下,结果速度一下子就起来了,赶紧制动成功,就没敢再试了(我猜他可能原来是想滑降这几十米的雪坡,呵呵)。

回到C2营地。B组的队员早都到了,他们安顿的不错,还有几个在帐篷外面溜达、拍照的,夕阳很好。有点累,进帐篷休息。现在C2共有9人,mnt24住4人,K2住5人,都有点挤。
晚餐很好,B组带上来赵老爷子做的肉酱,吃得满头大汗连呼过瘾。此前我们的正餐一直是俄罗斯“列巴”和方便面之类的,前者很甜,热量高、耐储存,是很好的高山食品,只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略为不合,不习惯长时间吃甜食,已经有点腻了。肉酱则迅速提高了士气,功劳不小。

吃完晚饭,老王召集了全体队员开会,隔壁帐篷的弟兄通过对讲机通话。我介绍了一下路线难点,并强调,在陡峭路段的路线绳上,大家只能同进共退,中途下撤、在路线绳上交换位置是困难而有风险的。大家都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晚上仍然有风。睡眠很好。



D6(1):
今天全体队员要到达C3,并建立C3营地。

根据昨天晚上开会的意思,老王将根据队员个人状态决定他是继续攀登还是劝令撤退。所以我和陈祥在前面开路,老王在最后面观察队员状态。

今天为了节省体力、提高通过速度,我使用了上升器,只用右手一只小冰镐,另一只冰镐插在背包上。

早晨起的比较早,今天的路程虽然不长,但全部是在路线绳上攀登,这么多人速度必然受影响,所以只能早早出发。我们将背运2顶K2帐篷上C3,留 MNt24在C2做为下撤据点,存了少量食品和气罐。为了避免无人照管的情况下强风把帐篷吹走,我们松开帐杆、将帐篷放倒并压上大雪块。

大家排成一路纵队出发。昨天我和老王上去时的脚窝还在,踩着它们能轻松一些。我的背包里装了2盘绳子,昨天在最困难的石板路段固定的两条6mm 绳子,我对它们还是不放心,今天还要重新加固。这次通过雪坡上的绳子只有6mm,现在9个人如果把体重都加在上面肯定要出问题,其实大家爬这一段都是相当于没有保护的。很快都到了锚点,从这里开始每段线路绳上只能有1人通过了。路线难度在那里,谁也走不太快,队型比较紧凑。头盔是博峰的必备装备,狭窄的路线上,上面的人踩下的碎石、浮雪、冰块都会威胁下面队友的安全。到达最后的石板路段,又多增加了两条8mm的绳子。大家都顺利通过了。最后到达雪檐之前的最后一个锚点。老王在队伍的最后,看来只能由我来完成这一小段的领攀了。说实话我的胆子比较小、做事保守、原则是未料胜先料败。这个雪檐下面有一些雪洞,看起来并不是完全可靠,最主要的是我很担心绳子,它可能不能保护冲坠。陈翔给我保护,牵着绳子开始战战兢兢的横移。虽然只有区区的几米,但心理压力还是很大的。正下方500米高差陡峭的雪坡,和雪坡下面呲牙咧嘴要把人吞噬的冰暴区,都是对攀登者心理的考验。中间曾经因为粉雪滑了一下,顿时心里一凉。手忙脚乱的爬过雪檐,姿势一定极难看。眼前就是C3营地,海拔5080 米。它位于东北山脊的肩部,是一个20度左右的小雪坡。我把冰镐插到雪里做锚点,保护队员们依次上来。没办法,还得挖营地。我们从上坡面铲下整块的硬雪,然后再把它们垒到下坡面,以增大营地的面积和平整度。这个活很累人,大家只能轮流干一会就换人。

扎好两顶K2帐篷,进去休息,已经是8点多了。大家匆忙烧水作饭。可能是因为疲劳,或者明天冲顶的心理作用,吃的都不多;整个登山过程到了现在已经是达到高点,相应的心理兴奋性和身体状态也要走下坡路了。心里有了一种满足感,我对陈翔说,爬到这里我已经觉得很好了,明天都不想再登顶了。前几个营地大家都收拾的干净舒适,而今天晚上肯定就是对付着过了,我连防水裤子和抓绒衣都没脱,直接用睡袋一裹就躺下了。老王一边烧水、一边和大本营及乌市的朋友通话,看来竟然是精神抖擞。老王的夫人成大姐昨天也和一只队伍一起进驻了大本营,她和很多朋友都在关注我们的登顶活动。

直到12点多才睡觉,也睡不了多长时间。


D7(2):
今天是冲顶日。早晨4点多钟老王就开始叫我们。由于疲劳总想再多睡一会儿,但冲顶日的时间紧迫,大家自然都要克制瞌睡的诱惑。烧水之后简单吃点东西就出发了。天气很好,早晨的气温比较低,风不大,这样有利于快速通过最初的比较陡峭的积雪坡。

从C3的雪檐上沿着山脊走,先要下一个小凹谷,再沿着岩雪交界的路线上升。我们把剩下的全部路线绳都背上了。老王和我结组保护着前进,固定绳索然后后面的队友用路线绳保护上升。路线的坡度不是很陡,下面的在30-45度左右,上升200多米后,已经可以看到上方的山脊线了。此处有2种爬法,98年的路线是从左侧岩石较多的部分上去,但据老王说,上面的山脊岩石暴露,要在林立的风化石柱上蹦来蹦去。我的天,还是算了吧。剩下的一条路就是沿着面前的雪坡直上,坡度比较陡,有50-55度,暴露感也比较强,不过要容易多了。老王沿雪坡直上,在中间的一块大石头上做了个保护点,我拖着绳子跟上来,再这里又保护老王上了十几米,他的身影消失在山脊线的另一面,我看不见他了。对讲机中传来声音让我跟上。爬完这个雪坡,眼前就是顶峰了。博格达的顶峰分真假两个顶,假顶是一片开阔的小平台,有几十米长宽,再向前走一点是个2、3十度的小雪坡,几十米高到顶才是真正的顶峰。我们的绳子刚好全部用完,最后用雪锥和冰镐做了固定点,大家都依次上来了。

突然觉得有点累了,除了体力上的,紧张后的放松也是原因之一。我把背包和冰镐都扔在假顶上,空身走完了最后一小段路。

大约在3点多登顶。大家都比较高兴,对着对讲机喊话,拍登顶照。顶峰是个大雪檐,没人愿意再往另一面看。停留了近1个小时,天气慢慢变坏,云层从下方升起。这种“上山风”一般都会带来大雾、降水等坏天气。老王下令赶紧下撤。没有冰镐下撤还是有一点紧张,坡度不陡但并不是完全没有任何风险:比如鞋底粘雪、或者自己失足摔倒...我从腰上摘了一只冰锥和一只岩锥攥在手里,心里感觉塌实点了。

下撤的过程天气迅速恶化。云雾弥漫,气压下降,这意味着大风也将要来到了。我们留了一根雪锥在假顶上,是作为最后下撤的锚点,也算是为了感谢博峰让我们平安顺利登顶奉献给她的礼物吧。希望她也能保佑我们平安顺利的下山。

返回C3营地已经是下午7点,老王原计划登顶后回C2,但现在大家都比较疲劳,回C2要拆掉C3、携带所有物资装备下撤、下去还要再重新搭建一顶帐篷,时间晚、路线困难、能见度很差,困难太大。于是决定在C3再住一晚。今天在攀登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了C3营地所在的雪檐,大约有2-3米厚,向外侧的悬崖伸展着,我们的帐篷垂直投影线可能就在基岩的边上,想象9个人的体重座落在上面,还真是有点吓人。可是现在身心具疲,管不了那么多了,钻进帐篷躺倒就不想动弹了。中间起来一会烧水吃了点东西,听到外面的大风呼啸,扇动着我们的帐布劈啪作响。


D8(3):返回BC的日子。
早晨被老王从睡梦中叫醒,大家都有点疲惫,但没有平安回到大本营,就不算一个圆满的登山。现在还不是放松的时候,强打精神也要认真对待下山的路。

早晨没有开伙,喝点热水、吃点干粮就开始下撤了。

老王第一个下降、我在最后一个,其他对友依续排在中间。老王大约下降了2、3个锚点,突然队友传话上来让我马上跟过去,于是我超越了前面的队友,经过几次过结、换位,到达斜板路段上面的锚点。老王在下面的锚点上挂着,他告诉我刚才在下降的时候,一个老式锤入式冰锥被拔了出来,老王坠落了一段距离,脊背撞到岩石,好在有背包抵挡没有大碍。我将锚点重新处理了一下,就跟着老王先下去了。整个登山过程中,一直比较忙碌,现在终于可以腾出手来看看风景,拍一些照片。很快回到C2,把C2的帐篷重新搭起来,老王进去烧水,我在外面休息,等队友下来。人多下降过程很慢,经过1个多小时人员才到齐。把C2所有物资都分配妥当,老王把一些“列巴”埋在了C2营地,也许明年会有队伍用的上。上午天气还好,而从中午开始又是云雾弥漫,能见度下降。C2下方的雪坡积雪深达大腿,走起路来很费劲,甚至坐滑也很困难。直到有路绳的地段,因为陡峭一些,积雪较薄,下降的速度才快了一些。路线绳的作用,在下降比上升中体现的更为重要。从人的心理感觉上,同样角度的坡度,下降比上升感觉压力要大的多;而从理性分析的角度,一般能够上升的路线,下攀也是有可能的。学习的过程就是从直觉走向理性的过程。到达C1,发现队友留下的零食,正好肚子饿了,先充饥再说。等到所有的队友都从C1出发,我才跟在队伍后面收尾。

下面的路没有任何心理压力了,可就在这时,博格达给了我一个教训。我放开步子在冰川上走,思绪不知飞到哪里去了,全然没有注意到有一块雪面和旁边的颜色、状态都不一样,一脚踩空就趴在冰裂缝的边缘上了,胸口硌的生疼、嘴唇也咬破了。手忙脚乱的从裂缝里爬出来,有些后怕。这块雪面比较干净,而旁边的地方则是冰渣、碎石泥土混合的乌涂涂的颜色。经历了这个,只能告戒自己,任何时候的放松都可能带来危险。

再向前走,看到了老王、前来迎接的队友李诚,他背上来西瓜和一些水果,瓜果的香甜从来没有这样打动我。吃西瓜。再走了一会就回到大本营。先把睡袋和潮湿的衣物掏出来晾晒,然后就翘着脚彻底的放松,等待我们的庆功宴了。

晚上庆祝,饕餮大餐,开怀畅饮。大家围着聊天,有队友就说,我们固然登上了山顶,可以这种一路推上升器的方式意义有多大呢?我是这样想的,山峰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可能超出了一些人的水平;但是,如果没有整个这个攀登过程,就无法知道自己的能力和缺陷、无法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简单来说,这种攀登能够增长见识、开拓视野。针对我国登山传统中的重高度、轻难度、重登顶、轻风格、重体力、轻技术、重协作、轻个人的沿袭,这座山峰能够给山友带来另外一种感受。

D9(4):
今天返回乌市。

昨天晚上收容了一对广东来的徒步的朋友。他们仅凭着一本自助旅行手册中的一篇文章就来徒步博格达了。衣服、食物、帐篷的准备都不够充分,看来吃了不少苦头。年轻的姑娘冻的瑟瑟发抖,小伙子勉力支撑着前行。我们腾出一顶帐篷和衣物,一起吃了美味的晚餐。闲聊中知道文章的作者原来就是老王,于是队友们揶揄老王“毁人不倦”,老王嘿嘿的笑着。看着两个人相扶相持的情形,我不禁想,谁的年轻时代没有过激情与梦想呢,但愿每一个人都不要太早老去。以前看过一部电影,中间有一段台词印象颇深,大意是:每一个男孩少年的时候都向往星星的秘密,但长大以后会分化成两种人,一种是天文学家,坐在望远镜后面安全的研究他们;另一种会变成宇航员,他们乘着飞船去探险。我很幸运,我的爱人虽远在万里之外,但我知道她和我在一起,在每一步、每一镐、每一次呼吸中,我都能感觉到她的关注和支持。

早晨把所有的个人装备都打包,由驼队运走,人员步行走大东沟出山。小胖、西瑞、北狼不顾身体的疲惫,将前往黑沟搜救遇险的乌市老山友关雁,老王他们还要收拾大本营营地,并提供后援。

约11点钟,饱餐了赵老爷子的美餐,我们从营地后面的山坡上起程开始出山。路过香港山友的坟茔,他们长眠在博格达冰雪晶莹的怀抱里;我一次次回头凝视雪峰,感谢她赐予我们平安快乐之旅。

大东沟是优美的天山北麓牧场,风光壮美,路上经过了高山砾石区、沼泽、草地、溪谷,一路下降1000米到达著名的天山天池。中间在哈萨克牧民杰肯的毡房休息。杰肯平时就在大东沟放牧,牧民都有划定的草场,杰肯的是海拔最高的,因此也和登山者非常熟悉。闲聊中杰肯说他过一段时间打算举家迁往哈萨克斯坦,我们没有就这个话题深聊,毕竟那里是他们民族的母体国;但我也由衷希望,我们的西北边陲能够平安稳定,人民幸福安康,这样我也就有更多的机会来新疆登山。陈翔对我说,也许有一天,杰肯不在了,但“杰肯毡房”会作为一个地名一直流传下去。

到达了天池就是另外一番景象,到处亭台楼阁,道路宽阔,游人如织,运营的渡船也是奇货可居、宰你没商量,好一个都市化的“自然风景区”。夏季是天池的旅游旺季,人们都穿短袖,看着我们这班身着冬衣、脸孔黝黑溃烂的游客。

等来迎接的中巴车,到阜康县城吃了顿拉条子,让队友们见识了我CE(ating)O的功底。

晚上回到乌市。住宾馆、洗涮自己、休息。



D10(5):
和阿威、李山、悟空一起游览吐鲁番。

新疆的地域广袤,气候差异之大令我惊讶。仅距乌市和博峰数百公里的吐鲁番,不愧火炉之名。时隔一日,我们从冰天雪地走入一片火海,实在是奇妙的旅程。

回程遇到大雨,接到一个不好的消息,黑沟关老爷子不幸遇难;又得到消息,老王他们遇到大雪,艰难的撤出营地。乌市的山友后来再次上山,将关老爷子的遗体运出妥为安葬。

晚上和陈翔夫妇吃饭,相聚甚欢。


D11(6):回北京。

就此次登山活动而言,我个人认为,成功主要源于3个有利因素:1是老王对山峰和路线非常熟悉,修路和攀登过程中没有走弯路,使整个登山活动能够按照预先安排的进度顺利进行。2是天气好,在整个上升过程中白天都是好天气。夜间的降雪虽然较大,导致上升过程体力消耗较大,但也降低了一些路段的技术难度。3是队伍团结协作。很多外地队员之前都参加过乌市登协的活动,队员之间、队员和协作之间互相都比较熟悉,有的队员有比较丰富的高海拔经验(小吕、阿威曾爬过慕士塔格、李山去过雪宝顶、悟空去过玉珠)队员自主活动能力比较强、在建营、运输等方面承担了不少工作。

博格达峰是标准的阿尔卑斯类型的山峰,海拔不高。从现在的攀登条件而言并不十分艰难,参考法国标准可能是AD(我猜的),即坡度在40-55 度、冰雪岩的混合地形,个别比较极端的路段都有前人留下的固定绳(并不可靠!!)。总体而言,路线类型比较丰富、趣味性强:冰川部分相对平缓、简单,裂缝少;冰雪坡部分比较陡峭、路线不很长,但暴露感强、需要很好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基本功;混合路段我个人认为是最具挑战性也是最有意思的部分,对技术要求比较高,背负着大包攀登这种路线,对体力和力量的要求也比较高。

我们这次攀登采用了半围攻的方式,在C1预设了营地,后面的攀登则是比较快速的。这是和队伍的规模、技术能力相关的。该峰的攀登记录中,只有 2002年的4人组采用了半阿尔卑斯方式登顶,那支队伍应该说是业余登山者中实力最强的组合。我倒是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有山友用纯粹的阿尔卑斯风格,甚至是纯粹的Free风格把这座山爬下来。那样的登山者可以体会到纯粹的乐趣,而不是现在关于登山的满耳“痛苦”之声。

后记:自博格达归来,一直耽于俗务,没能及时写出报告,这篇也只是笔记而已,记录自己的心情感受。感谢老王给我这次机会,感谢所有的队友和朋友。
 楼主| 发表于 2005-5-30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Techtip1:雪崩。编译自Climbing No196,197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0-09 03:05:43

声明:
1。原作者和出版者拥有版权。编译者禁止此中文译文用于商业目的。不禁止其它目的的引用和转载。
2。由于篇幅和理解原因,本编译文非原文的完全翻译。
3。由于本人水平所限,必有疏漏。随着攀登技术的发展,原来一些教条也可能会有改变。请大家批评指正。由于对本文讲述的内容进行实践所造成的责任,本人概不承担。

雪崩是最危险的高山灾难之一。通常的自救工具包括信标机、探杆和铲子(译注:新型的雪崩甲克也能增加遇难者获救的机会)。雪崩在高山线路上是致命的。登山者可能被扫下去,或被冰雪砸中(译注:大型雪崩的气浪就足以致人死命)。最有效的工具还是学会如何辨识和避开雪崩坡。有很多技术。

如果可能,还是带上信标机、探杆和铲子。一定要熟悉使用它们。一旦有人被埋了,可能是唯一生还的机会。(译注:雪崩飘带也非常有用)

估测路线上可能的雪况(稳定性)。向最近到过那里的人了解情况。如果最近下过雪,小心了!新雪增加了原来雪层的重量,连接性也很差。此外,如果气温突然回升,或可能艳阳高照,也会导致积雪融化,连接性变差。应该选择一条没有雪崩危险的路线。如果非要上,应该选一个寒冷、阴云、冰点以下的天气,并且一段时间内不会有降雪。对于夏季高山攀登来说,应该在黎明之间动身,在上午之前离开陡峭的雪坡。

注意观察雪况。包括最近的雪崩痕迹,脚下的雪崩塌时发出“呼呼”声,敲鼓一样的声音说明硬雪层下有空洞。用铲子向下挖,寻找有雪崩倾向的“雪板”-松雪上面的硬雪层。

考量线路的雪坡。30度的雪碗(译注:碗状雪崩槽,上大下小)比陡峭的柱子更危险。在这里只能猜测雪况。是否雪崩会落到头上?是否日照很长时间使雪层变差?如果有疑问,就不要上。正确的判断是唯一的预防!

如果别无选择必须穿过可疑的雪坡,遵循:尽可能保护通过。如果雪坡太宽无法设保护,首先应该测试雪况。先用一个遮蔽的、坚固的锚点(比如树或石头)设保护,测试者走到雪坡的上端,跳向陡峭的部分。然后在安全的地方解开保护,一次一个快速通过。从高处走,减少被上方下来的雪埋起来的危险。互相之间注意观察,一旦出事,多少可以了解一些遇难者的位置信息。

雪的稳定性是个复杂的问题。应该系统学习雪崩预防和救援课程。

第二部分

主要有4种类型的雪崩。

1。雪板雪崩
不稳定且致命的雪板通常位于30至45度的开放坡面上-看起来很好的路线。通常由于体重的作用引发,发出“呼”的声音,同时破碎。如果运气好,发生在你的下面,但很大可能是破碎就在你周围,裹挟着受害者。雪板雪崩也可能由自然因素引发,扫过数千尺,甚至经过平坦的路线。避免的方法就是大雪后呆几天让雪层之间冻结实(但危险的雪板仍可能存在很长时间)。走路的时候注意空洞的“呼呼”声,这是脆弱雪层的信号。

2。松雪塌陷
通常位于更陡峭的路线上,这种路线雪板留不住。这种雪崩是可预测的。开始下雪后雪坡就会崩陷。这种雪崩比较小,但是大的也很危险。最好的防范是,一旦看起来要下雪,就离开这种陡峭路线。如果下雪时在峡谷里或陡峭的坡面上,就在有遮蔽的地方设保护,并且爬到雪流走的主要通道那一面。

3。湿雪下滑
是湿且重的表层雪崩,发生在春夏解冻或夏天的大风雪之后。相对容易预测,
由于日照或0度以上的气温使雪变暖,一般发生在30度以上的雪坡。特别有可能是由于夜间的雪没有冻住。湿雪下滑通常由于攀登者引发,由一点向下成三角形扇面发生。一般下方的人被扫走,比上方引发雪崩的人处境更危险。避免湿雪下滑就要夜里攀登,上午之前离开雪坡。如果穿过一个可疑的坡面,记得保护下方的人。

4。冰崩
包括冰塔和冰壁崩塌,通常由于中午较热或冰川运动引发。可能引发下方雪坡的大规模雪板雪崩,从而导致整面山体的巨大雪崩。无法预料冰崩的时间和规模,但是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可以大概预料这座山的冰崩的情况。如果要从看来不稳定的冰塔或悬冰川下通过,要快!这种路线极度危险!

要学习辨识雪崩路线,需要经年的实践。即使有经验,雪崩预测也不是准确的。



-------------------------------------------------------------------------

主题:“呼呼”声:whoomp,原文共出现两处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0-10 14:37:46

1.Slab avalanches often release under bodyweight with a sudden "whoomp" and fracture.
2.As you approach the climb, keep your eyes and ears peeled for indications of snow instability,such as recent avalanche debris, "whoomp" sounds as the snow collapses under your feet onto a weak layer, and drum-like sounds indicating a stronger layer over a hollow layer.

-------------------------------------------------------------------------

主题:松雪崩陷:Loose-snow Sloughs,我们通常叫做“流雪”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0-10 14:16:12

通常发生在陡峭的高山线路由于是松雪崩陷,声势不象雪板雪崩那样大,而且经常就发生在攀登者身边,预警时间短。往往是当你感觉到下滑时,就已经被流雪裹挟住了。中日首攀南迦巴瓦时,日方遇难队员大西宏就是死于陡峭线路上的流雪。

-------------------------------------------------------------------------

主题:湿雪下滑:Wet Slide-呈三角形展开,对下面的人威胁更大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0-10 13:56:04


-------------------------------------------------------------------------

主题:雪板雪崩:Slab Avalanches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0-10 13:50:29

雪层之间连接性不好导致。


-------------------------------------------------------------------------

主题:在有保护的情况下测试雪坡稳定性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0-10 13:37:17


-------------------------------------------------------------------------

主题:雪碗:Snowbowl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0-10 13:29:20

原文:
The 30-degree snow bowl sitting above your route may seem harmless compared to the steep pillar you just pulled,but in fact it can be far more deadly.
http://bbs6.sina.com.cn/forumsoul/oldpic/41/41/2000/1010/137449.jpg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30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TechTip3(1):攀冰,编译自climbing Icecraft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08 22:05:44

声明:
1.原作者Craig Luebben,编译者Kristian Wang.
原作者和出版者拥有版权。编译者允许此中文译文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的引用和转载。商业目的的网站和传统出版物如需引用或转载本中文译文的全部或部分,请与编译者联系。
2.由于篇幅和理解原因,本编译文非原文的完全翻译。
3.由于本人水平所限,必有疏漏。随着攀登技术的发展,原来一些教条也可能会有改变。请大家批评指正。由于对本文讲述的内容进行实践所造成的责任,本人概不承担。
4.大家如果有时间和精力,还是应该看看原文,有助于把握比较精细的东西。


攀冰

启步
学习攀冰的过程是艰难和艰苦的。从攀冰到混合路线攀登,再到冬季野外技术,循序渐进。最好跟有经验的指导学习,可以帮助你避免很多错误。如果有系统的冰雪课程或讲座,就可以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并提高你的安全意识,当然不是无偿的。

教学录象、书籍和杂志中相关的文章都是知识的来源,但坐在椅子上空谈对提高技术是没有作用的。在开始了解错综复杂的冰雪状况、攀登动作以及保护技术之前,应该先通过大量的顶绳保护来学习。当你开始学习先锋攀登时,应该先从比较简单的线路着手(与你的顶绳技术比较)。开始攀登之前,一定要根据路线的当前情况和气温等因素仔细判断,如果冰况变差或变薄,以前的情况介绍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技术动作
“手劈脚踢”式的攀冰动作已经过时了。生硬的动作为灵活、效率和可靠所代替。从攀岩中借鉴很多动作,如同冰面上流畅的舞蹈。Stem(分腿侧撑),backstep(交叉步)、highstep(高跨步?)、heelhook(脚跟钩)、layback、bounce step(跳步)都是可以使用的动作。根据实际情况,找出最有效的攀爬方式。你的目标应该是控制、技巧、均衡。


冰爪和靴子
你需要一双硬式单前齿或双前齿卡式冰爪。许多高手信任单前齿冰爪,有些人甚至非它莫数。单前齿冰爪对于混合路线和薄冰特别合适,因为可以精确细致地踢入落点;在厚冰上,双前齿则更为稳定。在温度较高或者较软的冰面上,双前齿也比较适用,而单前齿会把这种冰面划成烂泥。
确保齿尖锋利。用手锉将他们锉成鲨鱼牙齿一般。然而使用的时候要小心,错误的踢冰动作很容易刮破衣服,你就只能心疼地尖叫“Gore Tex”(hehe)。

刚开始上冰的时候,你可能很难信任你的冰爪,尤其是天气很冷,使冰面很脆的情况下。很多初学者每上一步都要踢很多次冰。没必要总是让你的脚和冰面过不去- 一两次稳定、准确的踢冰足够支撑你的身体了。快速固定你的脚,然后把身体重量移过去,不过要确保安全。如果踢冰或劈冰不稳,就无法作出后面的攀登动作。

在低角度水冰或中量级的高山冰路线上,平脚掌法式技术很好用。使劲跺脚使冰爪下面的齿尖牢固地钉入冰里,扭转你的踝关节使所有的齿尖都咬住,然后侧着身体向上走(图1)。纯法式技术使小腿比较舒适,但在更陡峭的冰瀑上是难用且不安全的。休息的时候,在小的斜面上仍然要放平脚掌。普通的方法是一条腿用平脚掌方式站直,并把身体大部分重量放在这条腿上,另一只脚用前齿固定(协助保持平衡)。

使用前齿技术,要选择最好的落脚点-比如前面冰镐凿出的冰洞、平的或凹入的冰面或一个小冰棱。准确有力的踢冰一两次就可以放妥前齿。脚跟向下踩,放松你的小腿,并且使第二对前齿支撑在冰面上(图2)(编译者注:初学者出于恐惧心理,经常拼命翘着脚跟、身体前倾贴向冰壁,这样既疲劳消耗体力、还不易稳定),对于单前齿冰爪就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而双前齿则形成四点支撑。当攀登薄冰或岩石时,将前齿放到岩棱上或裂缝里,保持你的脚稳定,避免打滑。


小冰镐
冰镐是攀冰者的终极武器。利用冰镐,你可以抓冰、砍冰阶、挖硬冰、拧冰锥之前用于定位,或者在雪坡上滑坠时用于自制动。冰镐的关键部分是镐头(鹤嘴头)。镐头有三种基本形式:正曲线和直镐头用于高山攀登,反曲线用于冰瀑攀登(图3)。保持你的镐尖锋利,获得良好的性能(用手锉)。镐头的另一端是铲头或锤头。攀登冰瀑或混合路线时,一些攀冰者会选择两个锤头,这样需要敲岩钉时,可以方便操作,同时避免面部受伤(编译者注:大家不妨试验模拟一下,当一只手伸直上举固定不动,另一只手交叉在对侧操作锤子,会怎么样呢?呵呵,如果工具弹起来,正好打中自己面门!)。对于高山攀登,需要一个锤头和一个铲头,铲头用于挖冰雪,刨出步阶或平台。
镐柄是握持的部分,同时也是传递力量的部分。在陡冰上,6英尺(1.83米)以上身高的人可以选择50cm长的镐柄,较矮的人可以考虑45cm长的。弯柄比直柄在凸冰上好用,而且可以防止指关节硌在冰面上。直柄镐在高山环境下更好用,因为在做靴镐保护的时候可以更容易插入硬雪里。镐柄的尾端是锋利的尖钉,在低角度冰面上作为手杖时有用。比较钝的尾尖会在冰面上打滑,而过分锋利的又可能划破衣服,中等锋利就比较合适。

腕套也是很重要的,然而常常为人们所忽略。好的腕套应该易于单手套上和脱出,还应该牢固的系紧手腕,减少前臂的疲劳。

使用小冰镐劈冰的时候,象握球拍一样牢固的握住冰镐柄尾端,看准冰面上合适的落点,比如一个合适的凹坑、以前的镐洞或者坚固的冰片,差不多你能够到的远点,但是不要太远,如果你过分拉长距离,一旦落镐点不合适而你又想重新再来,想把镐拔出来就会非常费劲。弯曲肘部、将镐举到头后,然后向前发力(象鞭子抽打一样),将镐尖劈入落点。如果你使用的是反曲线镐尖,镐尖入冰前手腕收力,使镐尖产生向下的轨迹,获得最大的侵彻效果,减小冰面的破碎。对于初学者,做不出咬腕的动作,可以尝试在挥镐动作的末端手肘向下用力。冰镐劈入以后,手臂伸直,用腕套而不是你的手来承担体重。

劈冰的时候,注意观察冰面是否破碎。注意听“当当”的声音,并且感觉镐尖入冰时冰镐的震动。除非所有的迹象都表明冰面是坚固的,否则不要相信它。中空的冰、或者冰洞的情况下,用镐尖钩住那些洞就成了,可以节省力气;如果你是先锋攀登者,可以轻轻摇动冰镐,使镐尖下面的锯齿咬入冰里。

如果冰面不结实、或者你觉得疲劳了,应该先测试入冰情况。用你的大部分体重加在冰镐上,肩膀向下拉。对于入冰明显稳定的情况,这种测试是低效率的,然而在冰况不好的情况下,这是绝对必要的。

许多优秀的攀冰者采用双镐交错上升的方式,而不是双镐并排入冰。先劈入一只镐,双脚上移,利用这只冰镐锁住身体,另一只镐劈入更高的位置(图4)。双脚再次上移,然后下面的镐再上劈。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扩大每一步挥镐的距离,提高动作效率。同时,由于两只镐之间的距离较远,一旦由于劈冰引起冰面破碎,不会使两只镐都失去支撑。强壮的攀登者在垂直冰壁上都可以运用交错上升法。

调整身体位置,尽量使用双脚支撑体重,节省上肢力量。攀岩也是同样的道理:小于90度的斜面(俯角)可以直接站起来;尽量运用分腿侧撑(Stem)的动作;在陡壁上臀部内收、贴近岩(冰)壁;在仰角上尽量把体重向内拉,放在支撑脚上;向上移动时,低位脚发力蹬起以获得动态。充分运用双脚,稳定、放心的攀登。


冰面保护
冰锥、锤入式冰锥、冰钩等是通用的保护器材-条件是冰面足够坚固。我以前曾经幼稚的相信,冰锥总是能够成功的保护坠落。后来我在各种冰况条件下做了上百次的强度测试,现在我再也不相信差冰况上的冰锥保护了。向上倾斜或向下倾斜都是无关紧要的。如果冰锥没有完全拧进去(拧到摇柄的位置),就起不到保护的作用。做好保护点之前最好小心一点不要坠落。

根据我自己的和BD的实验室测试结论,与冰面垂直线成15至20度夹角,由下向上的方向拧入的冰锥,是最结实的(图5)。过去人们所通常采用的,由上向下设置的方法,当受拉力时,冰锥下方靠近冰面外侧的冰体会被压碎、导致冰锥弯曲折断或被拽出来。现场测试证明,以20度夹角由下向上拧进的冰锥比20度由上向下拧入的强度几乎高一倍。

拧冰锥的时候,先找一块坚固的冰面,比如平坦或稍微凹陷的冰面,不要在凸出的地方设冰锥。用冰镐将表面的脆冰渣清除,然后敲出一个浅洞用于冰锥定位。从方便操作的角度而言,拧冰锥的高度应该在胸部和腰部之间的位置(图6)。如果你的姿势合适,也可以把它的位置设的高一点,以减少冲坠的长度。如果冰锥的质量很好又足够锋利,操作起来就很容易了-只要将它拧入定位的浅洞里就可以了。拧冰锥应该一直拧到挂锁的孔,挂锁然后扣入绳子,现在可以松一口气了。如果冰层较薄、冰锥齿已经触及岩石,而整个冰锥露出冰面的部分长达两英寸(5cm)以上,应该用绳套捆在冰锥上,以减小杠杆作用。

由于旋入式冰锥设计上的进步使其更加易于使用,锤入式管冰锥很多年前就失宠了。然而还是有人会带一些锤入式冰锥,因为他们忘不了那些拧一个冰锥需要花5分钟时间的可怕的日子。冰钩可以用于冰缝、冻硬的表土、以及薄冰等情况,但是如果能稳妥的设置冰锥或者岩石保护点,就尽量不要使用冰钩。岩钉、岩塞、机械塞和绳套等在混合线路中都是有用的。

再来看看先前的岩钉和膨胀栓。由于潮湿环境,腐蚀作用对以前的固定锚点是有影响的。有时侯腐蚀破坏是看不到的。所以一定要有备份措施。

头盔
头盔保护你的头部避免落冰的伤害。一定要带头盔,攀冰不带头盔是愚蠢的。超轻型头盔节省重量,但不能够承受更多的打击。对于长期使用,还是应该选择一个结实的。最好便于调整大小,这样带上或脱下帽子比较方便。

绳子
双(这里指double rope或half rope)干绳比较适合于攀冰。它们在沾水的情况下不会冻硬。如果在攀岩的时候防水涂层磨损,就很糟糕了。所以如果可能的话,保留一对绳子专用于攀冰。如果绳子开始吸水,你可以用专用防水剂进行再生处理,一般的攀登商店有售。双绳保护将两条绳子交替扣入保护点,避免绳子拖曳,减少坠落冲击力(通过增加绳子延展)。一旦有一条绳子断了,另一条可以作为备份(编译者注:由于攀冰携带的利器较多,坠落时损伤绳子的可能性比攀岩要大的多,所以备份问题尤其重要)。一条55m或60m的10到11mm单绳也可以作为攀冰使用,单绳可以简化绳子方面的工作。


危险
不要犯错误-攀冰比攀岩要危险的多。不确定因素更多,冰面也没有岩石那样稳定,坠落常常是不可预测的。一定要注意安全,避免雪崩或落冰这样的危险。通过登山或者雪崩课程,你可以学到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不要做超出你自己能力范畴的事情。如果你没有学习过关于雪坡的知识,就不要试图去穿过它。有雪崩可能的野外环境下,应携带救援设备,比如雪崩信标机、雪铲、探杆等。关键问题是一定要知道怎样使用它们!

远征的攀冰者应该具备冬季生存、自救和急救的技术。应该有良好的衣物和装备,同时精通定向和滑雪。野外生存训练可以为攀登者提供急救和避难知识。你和搭档都应该接受训练,一旦有人出事,另外的人知道应该怎样处理。谨慎的选择你的搭档,不合适的人选是最大的危险。


-------------------------------------------------------------------------

主题:图6:拧冰锥的姿势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08 22:15:28



-------------------------------------------------------------------------

主题:图5:拧冰锥的角度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08 22:14:03



-------------------------------------------------------------------------

主题:图4:双镐交错上升法。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08 22:12:38



-------------------------------------------------------------------------

主题:图3:镐尖形态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08 22:11:12



-------------------------------------------------------------------------

主题:图2:前齿攀登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08 22:09:34



-------------------------------------------------------------------------

主题:图1:法式全脚技术上坡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08 22:07:58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30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TechTip2(1):传统攀登,编译自Climbing Rockcraft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09:30:27

声明:
1.原作者Jeff Achey,编译者Kristian Wang.
原作者和出版者拥有版权。编译者允许此中文译文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的引用和转载。商业目的的网站和传统出版物如需引用或转载本中文译文的全部或部分,请与编译者联系。
2.由于篇幅和理解原因,本编译文非原文的完全翻译。
3.由于本人水平所限,必有疏漏。随着攀登技术的发展,原来一些教条也可能会有改变。请大家批评指正。由于对本文讲述的内容进行实践所造成的责任,本人概不承担。
4.大家如果有时间和精力,还是应该看看原文,有助于把握比较精细的东西。




传统攀登的规则在各个地方是完全迥异的,唯一共同的,传统攀登就是要打破规则。
一副真正壮阔的图画、与生具来的岩石,以及某种合适的攀登方法,这就是传统攀登。如果说竞技攀登是把攀岩馆搬到了室外,传统攀登就是给大山插上了翅膀。

山峰和峭壁的精神、内在的危险和乐趣,这些都是传统攀登的感受。作为一名传统攀登者,你不能过于矫情。你挂在悬崖上,而天可能正在下雨;你使用的支点可能并不牢固;在一个好天气里,你都可能迷路、寒冷、恐惧、饥饿。而当你返回地面时,你可能觉得食物是如此的美味、营火是如此的温暖,恰如大地母亲的拥抱。

先锋攀登
传统攀登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攀登天然岩壁,自己设置保护。

以前的固定装备
膨胀栓?不要相信它们-挂片固定在一个一寸深、1/4寸直径的锈蚀的螺钉上,没准都20年了;岩锥?也可能是松的。总之不要挂上绳子就算了,要有后备的装备(图1)。要学会把握自己的攀登。

放置装备
这是传统攀登的主要挑战,不同于单纯的线路难度级别。设置保护系统是一种艺术,就如同在质朴的岩壁上用绳子编织一条华美的饰品(看起来很棒,但相当富有挑战性)。

放置装备有助于你观察岩壁的每一条褶皱和裂缝。利用各种裂缝、岩洞、尖角和把手等,利用所有的条件。快速和准确的寻找机会,提高效率,运用尽可能简单的方式,追求优雅的风格。

对于竞技攀登可达到5.10难度的攀岩者来说,如果开始传统攀登,建议从5.6的水平开始。以后可以慢慢上难度,但刚开始则需要充分学习,在平地上练习放置和测试设备。如果可能,应该找有经验的老手做搭档。

绳套
用扁带系在粗壮的树上,或者绕过卡住的石头,都是最坚固的保护(图2)。绳套是最基本的工具。可以环绕在岩角或岩片上,连接岩塞,平衡受力、组合保护系统,必要时可以解开。至少需要6条肩宽(60cm)的扁带套,斜挎在肩上。

半打或更多的快挂,还需要一些全长(120cm)的扁带套,编起来缩短长度便于携带。可以用来连接快挂,对折调整长度。通用的是半寸宽的扁带,但是还需要带一些6或7mm的绳圈,可用于岩洞或小岩角,或用作应急的抓绳结。缝制的扁带比较顺滑,同时也需要一些自己打结的扁带,你可能需要解开它们穿过什么东西,或者是下降时留在上面。

岩塞
也属于比较简单的器材,没有活动部件。
小裂缝需要钢索岩塞。1/4到3/4寸的小号和中号岩塞几乎到处都有用。坚硬的岩石可以安全的固定最小的楔型塞-黄铜头或钢头的Micro-Nuts。坚硬的砂岩或石英岩地区大量适用。不要在较软的石质上用这些小东西。

对于大多数岩壁来说,除了那些非常平行的裂缝,都可以选择一套由手指到拳头大小的六角塞。它们比机械塞轻而且便宜,在锥型槽里更好用,使你的装备简洁明晰,并且训练你对岩石轮廓的感觉。攀登一个绳段的时候,应该首先找那些可以放“被动”塞(指无活动部件的楔型塞和六角塞)的地方,这样可以省下机械塞用于普通岩塞无法工作的地方。多用扁带延伸保护,尽量保持绳子走直线,同时可以避免岩塞被拽出来(图3)。

放置保护设备的时候,猛拽几下,测试它是否牢固,同时可以使它卡的更稳定。对于被动塞,确保它与裂缝的接触面尽可能的大,避免岩塞的边角接触岩面,在受力的情况下可能会出问题(图4)。

机械塞(SLCD)
机械塞非常好用,许多攀登者只带机械塞和岩塞。机械塞放置便捷,而且有些地方只能放机械塞。放机械塞需要深思熟率,不是仅仅卡进去就算了。连杆应该向斜下方,朝着预期的拉力方向,而不是直接指向裂缝外侧。寻找“鸟巢”,即那种裂缝上下都收缩变细的地方。比较理想的状态是用凸轮边缘的中间部分接触岩面,如果张开的角度很大就特别危险(图5)。水平裂缝比较适合放置,但硬杆的机械塞可能会因受力撬在裂缝边缘上,从而发生损坏。(编译者注:硬杆的机械塞在柄上有若干绳孔,通过系绳减少杠杆效应,可以克服这个问题。钢丝杆的比较好。)

整个系统
你架设的每一件装备都是整个保护系统的一部分。放置的不好会导致意外的阻力和拖曳绳子。先锋者离开地面后,绳子从保护者通过第一个保护点延伸向上,一般都会有弯曲。这样第一个保护设备上有向外的拉力,如果它被拽出来,它上面的保护点会象拉链一样一个接一个脱落。利用相反的一对岩塞(图6)或可以承受多方向拉力的机械塞放置在这个关键位置。(在多段路线上,先锋者离开每个绳段的段保护点-编译者注:保护人所在的位置-之后,应尽快设置这样的第一个点。)
你前进的时候,应该使绳子保持顺畅。先假设它会受力拉紧,想象是否会有大角度弯曲、是否会在岩缘或屋檐边上拖曳?如果有这些问题,把相应的连接扁带加长。不过也不要盲目地加扁带。比如如果攀登路线沿着一条直裂缝上升,对于机械塞和穿纤维绳的岩塞,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直接通过一个铁锁挂绳;而对于穿钢丝绳的岩塞,则需要通过快挂挂绳,因为直接挂绳会使钢丝象杠杆一样向外撬岩塞,容易使岩塞脱落。反向设置的一对岩塞是确保安全的好方法:先按正常方向放一个岩塞,再后用扁带扣在另一个岩塞上,大头朝下反向放置,然后用双套结和正向的岩塞连接(编译者注:扁带一定要拉紧)。反向的岩塞并不保护坠落,但它可以防止另一个脱出。多多练习、掌握要领。

有些情况下,保护点在线路两侧分布很远,即使延长连接扁带也无法保证绳子顺畅地走直线,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两根保护绳-双绳技术(图7)。相应的保护技术要求更高超,用Sticht Plate(编译者注:金属圆板上有两个孔,用法类似于ATC,都适合双绳保护)可以保持绳子顺畅,如果你不慎将两条绳子绞起来,你可能再也无法将它们解开了。有些困难的线路不用双绳技术是不可能完成的。

横渡的时候要保持小心。领攀者要预见某些危险,特别要防止跟攀者发生摆荡式坠落(图8)。你在通过横渡路线时要防止一些保护设备,以防跟攀者坠落。

技术

裂缝攀登
传统攀登必须掌握全面的攀岩技术,其中最特异而又有用的是涨塞技术。可以从手指粗细的裂缝起步,模仿岩面攀登,逐步学习基本的楔塞方式。宽烟囱也是比较容易学习的。然后是全手裂缝,它们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对于初学者而言,涨塞技术容易受伤,并且有些别扭。坚持锻炼,全手裂缝很快就会成为你最好的朋友。然后是拳头裂缝、Offwidth和flare。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天地在等着你。
关于涨塞技术可以写整整一本书。这里只是一些基本动作的简单解释。

胀指
胀指最基本的技术要求你将四个手指尽可能深的插入裂缝(图9)。寻找裂缝中较宽的部分,就象放岩塞一样。拇指向上或向下,取决于你面向岩壁的姿势,以及何种扭转动作最有助于你固定手指。多做试验,找出有效的方法。涨塞技术的一个好处是,一旦固定好之后,你可以身体向外侧倾斜、同时向下拉(编译者注:如同挂在涨塞点上,身体自然稳定,手臂还可以打直休息),有助于双脚支撑在非常小的支点上,站在那些别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使用的支点上。

指尖胀塞是最困难的,同样要命的还有那些手指宽的裂缝,手指放进去很松,无法楔住。这需要比较高级的技巧。手指弯曲翘起,用大拇指顶住手指,形成涨塞。

涨手
将手伸入裂缝,姿势如同和别人握手,然后向掌心蜷起大拇指,并且弯曲手指使你的手背紧贴裂缝内壁(图10)。从你的手掌可以完全伸进去的裂缝(最简单的情况),直到拳头大小的裂缝(叫做“Cups”,非常痛苦的情况),这一技术都可以适用。对于更大些的裂缝,握紧拳头使肌肉紧张,好象攥柠檬汁一样,然后指关节向上或向下,塞入拳头。

footjams
无论手爬到哪里,脚就要跟到哪里,所以塞脚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技术。对于比较细的裂缝,膝盖向外翻,将鞋尖侧着塞进岩缝中(图11)。有时脚趾部分不一定合适,需要使用脚掌。如果没有岩面点帮助,细裂缝会比较困难。拖鞋式的攀岩鞋会比较好用。对于手掌宽的裂缝,当屈膝的时候可以将前脚掌全部塞到裂缝里去。伸直腿,脚就会牢固的卡住-有时甚至太牢固了!这样塞脚的方式,长时间的扭曲会非常难受。穿一双稍大一号的鞋子,里面套一双袜子,可以缓解你的痛苦。
对于比拳头还宽一点的裂缝,塞脚的方法就不太管用了。在这种尺寸的裂缝里,可以使用脚跟-脚趾扭曲的方法(编译者注:扭转脚掌,用脚跟和脚趾顶住裂缝的内壁两侧)。

Bodywedge
比拳头更宽的裂缝称做Offwidth。这是一个可怕的名字。这种裂缝相对较宽。要想在这种裂缝中涨塞住,将一条胳膊深入裂缝并弯曲,用手掌撑住裂缝的一侧,用肘部后面抵住另一侧。外面的一只手可以抓住裂缝的岩棱,手掌向下推起(在直角型的岩棱上特别有用),或者也可以抓住任何可见的岩面支撑点。用这种涨塞技术将身体保持住,而上升基本上是由蹬脚完成的。脚跟-脚趾技术如图12所示。

更高级的Offwidth攀登可能会用到 “Leavittation”(或者说“堆叠”)技术,这种技术用加州的攀登者Randy Leavitt的名字命名。使用Leavitt动作,要将一只手叠到另一只手上,形成涨手(图13)。这是比较容易的部分,而关键是用好脚或膝盖,可以帮助双手同时向上移动。

如果裂缝足够大,整个身体可以完全钻进去,这种裂缝叫做“烟囱”,基本上是最容易爬的了,但并不总是如此。相关的技术是多种多样的。背部顶在裂缝一侧、双手双脚顶住另一侧,或者两侧岩壁上各用一手一脚抵住,对于刚好把身体挤进去的非常窄的裂缝,只能用蠕动的办法(图 14)。对于比较窄的烟囱,借用类似Offwidth攀登中的脚跟-脚趾涨塞的方法,但要改成“T-stack”,即用一只脚的脚跟抵住另一只脚的脚踝或足弓部分形成脚跟-脚趾涨塞(图15)。烟囱裂缝技术应该熟练掌握,因为尽管攀登本身相对容易,但通常都是无法保护的。

现在你可能已经有所了解了,传统攀登绝不仅仅是向上爬那么简单。相对简陋的保护、特殊的技术、艰苦以及不确定性,等等。传统攀登是一种很个人化的行为。成功交织着困难、风格和把握。如果仅仅为了追求大的数字(指难度级别),还是去爬竞技线路吧。

其它技术
对于竞技攀登高手来说,你也许可以象蝙蝠一样挂着,并且把那些线路的难点不当回事儿,但是你会发现自己还有许多能力并不全面。比如:

选择路线
对于膨胀栓路线只要沿着挂片规划出来的路线走就可以了,而传统攀登则复杂的多。沿着一条裂缝走到尽头,然后想法移到下一段路线。但是如何选择呢?在起步之前应当通盘考虑,攀爬过程当中也一样。开始很容易的路线可能最后会把你带进死胡同。一般来说,传统攀登的领攀者考虑保护条件更甚于攀附情况。作为首攀者,想的要远一点。

处理松动的石头
你的路线是天然未清理过的,也没有打过膨胀栓。可能会有许多松动的支点、不可靠的岩片,甚至大块石头。用这些支点之前,需要重击测试,仔细听。遇到松动的石块或大片岩石,考虑绕过它们而不要穿过它们。如果你要使用可疑的支点或岩石,警告你的保护人,使他可以躲到一边去。(编译者注:如果需要清理路线,应该由跟攀者来操作,实在需要领攀者清理的情况下,要防止落石损伤绳子。任何情况下,都应该确认线路下方没有其他人。)

走投无路-下攀
传统攀登并不总是安全的。裂缝可能到走头,而攀登必须进行下去,又没有膨胀栓可用,这时攀登就变得艰难了。要牢记:货物出门、概不退换!
传统攀登者必须知道如何避免坠落的危险,如果难度太大,如何下攀摆脱困境。在竞技攀登里,很少涉及下攀,而在传统攀登里,这种情况是切实存在的,并且经常遇到。理论上,下攀比较容易,而实际上它是令人盲目和绝望的。抱石下降,或者顶绳保护爬下降路线,都是练习的好办法。

多段路线
多段路线通常都很不方便,涉及到徒步和下降,保护姿势也不舒服。你可能还需要携带庇护装备、食品和饮水。平常可以练习负重攀岩。臀包比较不错,但是挂在身后会影响安全带和粉袋。有一些小的自行车包或者跑步包比较贴身,背负位置比较高,相对更合适一些。领攀者和跟攀者可以每人带一个,分配重量。
在多段路线攀登中,速度意味着安全,但速度来自于效率,而不是匆忙。先给自己一个目标,然后完成它,中间不要停顿。如果你停下来休息,正好可以用这段时间设一个保护点。一旦领会了一个难点,就立刻起步。不要踯躅不前,而应该坚持向上。在困难面前保持你前进的动力,克服它,然后在保护点休息。

吊拉技术
在真正艰难的长距离攀登中,一般都会选择吊拉背包,而不会背着它们。吊拉背包使人疲劳,耗费时间,并且可能出问题。吊拉绳可能会纠缠起来,还要小心背包或绳子以免碰落石头砸中下面的人。但是,如果能够轻身攀登,即使多付出一些工作也是不错的。
如果路线陡直,情况就比较好。攀登的时候带一条9mm的trail line(译做“尾绳”?),到达预定位置后,可以吊起背包(将绳子先扣入保护点!)。在你的伙伴上来之前做吊拉工作,这样他上升的时候可以减少麻烦。两条绳子可能会绞在一起,如果你的保护点没有可以放绳子的平台,可以将绳子收好,搭在一条扁带上(图16)。先锋保护绳也可以这样做。
如果路线是倾斜的,背包会拖曳和阻碍;如果是横渡,它会摆动,很可能会卡在裂缝里,跟攀者也够不到。在这些情况下,可以试着上的高一点。在不同的绳段上,也可以背负和吊拉轮流使用。

辅助攀登(Aid:译做“人工攀登”?我觉得叫“辅助攀登”更体现它的特点)
应该知道怎样有效的利用辅助攀登克服自由攀岩无法通过的难点。当你决定使用一段辅助攀登,你应该做一个计划。不要把事情搞糟。不要随便抓住个什么东西就乱塞乱敲。用扁带结成绳梯,使用那些跟攀者比较容易取出的装备(机械塞就比固定岩塞好用),采用辅助攀登,这一段路线结束后再恢复成自由攀岩。你也得为你的跟攀者考虑清楚他怎样通过这些地段,因为你用来支撑的那些家什,他必须要予以清除。

应该掌握安全下降的要领。

环境保护
当你攀登的时候,保护你自己、你的伙伴,还有大山。走路要小心。扎营要离开那些脆弱的植被。废弃的装备要带走。不要试图“清理”那些裂缝中的植物。不要惊扰那些岩壁上安家的鸟类。少用镁粉,不要在岩壁上留下明显的白色痕迹。把固定锚点遮盖起来。你的行为体现你的感受,也种下你的因缘。

传统攀登,它不束缚于规则,但体现多样。它远远超出了“攀爬”的范畴,是广义上的攀岩。


主题:图16:干净利落的风格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11:11:46



-------------------------------------------------------------------------

主题:图14:烟囱攀登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11:08:06

左:宽烟囱;右:窄烟囱,“DoubleArmbar”


-------------------------------------------------------------------------

主题:图13:Leavitt动作,堆叠法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11:01:59


-------------------------------------------------------------------------

主题:图12:Offwidth的两种姿势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10:56:52

左:Chickenwing;
右:Armbar


-------------------------------------------------------------------------

主题:图11:塞脚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10:51:16

膝盖张开,将脚趾塞入裂缝,扭转脚踝。


-------------------------------------------------------------------------

主题:图10:涨手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10:48:09



-------------------------------------------------------------------------

主题:图9:涨指的两种变形方式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10:38:24



-------------------------------------------------------------------------

主题:图8:保护跟攀者横渡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10:34:47

在实际攀登中,领攀者应该预见类似的危险。


-------------------------------------------------------------------------

主题:图7:使用双绳保护系统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10:17:17

可以防止绳子走大折线,减少阻力和拖曳;
避免发生缠绕(右图)


-------------------------------------------------------------------------

主题:图6:互锁的一对岩塞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10:13:49

防止向外侧的力将其拉出。
应当熟练掌握双套结的打法,双套结在攀登中非常有用


-------------------------------------------------------------------------

主题:图5:机械塞的设置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10:07:19

左:错误,凸轮过度张开;
右:正确。注意连杆上的绳孔,可以穿Keflar绳


-------------------------------------------------------------------------

主题:图4:岩塞设置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09:59:48

左:正确;右:选用的岩塞太小了,容易脱落


-------------------------------------------------------------------------

主题:图3:通过绳套延长保护,保持绳子顺畅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09:50:42



-------------------------------------------------------------------------

主题:图2:用绳套做保护点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09:47:46



-------------------------------------------------------------------------

主题:图1:备份保护点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1-21 09:46: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30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Techtip4(1):混合路线攀登,编译自Climbing Icecraft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2-13 23:45:47

声明:
1.原作者Pete Takeda,编译者Kristian Wang.
原作者和出版者拥有版权。编译者允许此中文译文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的引用和转载。商业目的的网站和传统出版物如需引用或转载本中文译文的全部或部分,请与编译者联系。
2.由于篇幅和理解原因,本编译文非原文的完全翻译。
3.由于本人水平所限,必有疏漏。随着攀登技术的发展,原来一些教条也可能会有改变。请大家批评指正。由于对本文讲述的

内容进行实践所造成的责任,本人概不承担。
4.大家如果有时间,还是应该看看原文,有助于把握比较精细的东西。



混合路线攀冰

混合路线攀冰的技术要求
混合路线攀冰需要坚实完备的多段攀冰和攀岩的技术背景,包括架设和清除冰锥、冰钩、绳套、岩塞、机械塞和岩钉等。有效的攀登动作和绳索操作,设置安全的分段保护和下降锚点、以及选择路线和自救的技术,这些都是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还应该具备敏锐的评估环境危险的能力,比如天气、冰雪状况和你要攀登的地方。如果你打算尝试高山混合路线,还要确保冰川行走和裂缝救援技术。应该具备一定的身体条件,同时意志坚定,能够蔑视寒冷潮湿等等一切不适。

冰镐
没有必要花很多钱购置昂贵的混合路线专用冰镐,通常的攀冰冰镐就很好用了。一般为45-50cm长,略为弯曲的镐柄或者直柄,模块化结构可以更换铲头或锤头,更重要的是,可以更换磨损或损坏的镐尖。小冰镐轻一点为好,那些很重的家伙更适合纯

瀑布冰攀登,而混合路线攀冰则要求更好的接触,轻一点的冰镐最容易做到。
镐尖的形状一般采用反曲线,钩挂性能最好,而且最不容易晃动。管状镐尖打到岩石上很容易损坏,传统型镐尖比较坚固,适合冰雪应用,但钩在边缘的时候容易脱落。大多数出厂的镐尖有一个钝边,你可以自己将它磨利。在第一个锯齿后面锉出一个锋利的钩子,用于钩住岩缘。将镐尖的锯齿一侧略微磨出斜面,便于清理(图1)。



靴子
塑料靴还是皮靴?你可以使用任何已有的攀冰靴子。塑料靴更暖和、防水性能也好,适合多日攀登,但是比较笨重,走在岩石上也不方便。皮靴,特别是很多新款式,号称轻便灵活,一般要轻的多,缺点是长时间在潮湿环境里还是会浸湿。关键是你自己的选择。如果你选择皮靴,搭配完全覆盖靴面、具有隔离作用的“超级雪套”,可以提高保暖性能。但是,不要认为在真正寒冷条件下皮靴可以取代塑料靴的地位,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还是要使用塑料靴。很多比较讲究的冬季攀登者同时拥有两种靴子,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气候。不论何种靴子,都必须保持坚硬(软靴子无法踩住岩棱),前后有凹槽以便安装卡式冰爪(编译者注:绑带式冰爪不要求凹槽)。


冰爪
在混合路线攀登中,一般选择双前齿冰爪,而不是单前齿冰爪。单前齿冰爪的作用如同拖鞋式攀岩鞋主要用于竞技攀岩-这种家伙只是帮助附着在支撑点上。那些艰难的、遍布冰片、褶皱、内角,类似于竞技路线的混合攀登适合使用单前齿冰爪;而相反的,双前齿冰爪在冰面上更稳定,在松软的冰面、烂泥和雪面上抓得更牢。对于长距离路线而言,由于不同的绳段冰雪状况差异很大,双前齿冰爪的适用范围宽使得它更适合。许多冰爪可以互换这两种前齿,是不错的解决方案。现在不必再争论绑带式和卡式冰爪哪个好用了,带着卡式冰爪出发吧,不过要加上防雪垫(anti-balling),这些橡胶垫可以防止雪填塞到冰爪的框架里(编译者注:卡式冰爪由于穿脱方便的优势,特别适合于混合线路和高山攀登,而且新式的卡爪都有防脱落的系带,克服了以前人们的诟病)。


服装
混合路线攀登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服装,一般的冬季行头就可以了:合成纤维的内衣,带在头盔里的套头帽,抓绒夹克,毛线衫和裤子,特别冷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抓绒套装。防水透气的裤子和带头罩的夹克是标准的外套(防水且具备延展性的纤维,比如Schoeller在混合路线攀登中更受青睐,因为不象传统的防水透气材料那样硬且脆)。在相对暖和一点的条件下,可以考虑脱掉那些沉重的衣服,代之以竞技攀岩使用的衣物,比如轻且有弹性的套头衫等。对于手套,在保暖的情况下选择尽量薄的。

有些攀登者使用皮质手套,或者薄的涂胶工作手套,便于握紧冰镐柄、岩石或冰面。一般不考虑并指手套,除非在寒冷的条件下做保护时。

衣物的穿着方法几乎和衣物的选择一样重要。关键是不要太臃肿。把夹克和外套塞到安全带里面,这样不会妨碍你从装备环上取用东西。类似的,在你的抓绒裤子或者外罩裤外面套一副紧一点的雪套,可以减少裤腿被冰爪挂坏的可能。



保护装备
一套好的混合路线攀登装备包括一套基本的传统攀登装备(1套钢索岩塞和6个机械塞,范围从0.5到3英寸),加上3到6个中、短长度的冰锥,再加上一只冰钩,后者有多种用途,既可以作为多用途岩钉,也可以应急,只需要几秒种就可以将其打进一个以前留下的镐洞。在薄冰路线上带几个短冰锥,可以少用系扁带的方式。对于积雪的岩石路线,削减冰面保护器材,加强岩石器材,增加3到6个岩钉,由片锥到0.75英寸的角锥。如果再加上3个冰锥、一个冰钩、倍长或标准长度的绳套、以及冲击吸收绳套,你就可以无往而不利了。有些攀登者用轻且灵活的六角塞代替更重一些的机械塞。在结冰的岩缝里,敲进去的六角塞比其它所有东西都好使。RP(编译者注:状似小刀片的岩钉)和TCU(编译者注:3个凸轮的机械塞)在清洁干燥的裂缝里有用;

Tri-cam(编译者注:俗称“摆头塞”)在浅岩洞里工作的最好,别的东西都无法固定住。
对于铁锁,使用大型的弯门或钢丝门锁,便于挂绳。丝扣锁即使在结冰的情况下也可以工作,再辅以“自动”锁,非常适合下降和保护设备(编译者注:不同意见,许多自动锁结构复杂,结冰后处理困难?)。保护器必须是抗结冰的。这里禁止使用 GriGri。应该使用标准的双孔管状或板状保护器,如ATC或Sticht板等(图2)。


安全带
标准攀冰安全带就很好用。保证至少有两个大一点的装备环,便于操作(图3)。可调整的腿圈使得安全带可以配合不同的衣物。加衬垫的安全带使你挂在艰难的线路上能舒服一点。


绳子
曲折的路线或者长距离攀登需要165英尺(50米)的绳子,8-9mm的双绳,用于下降。有些攀登者使用更轻一些的7.8mm的twin ropes(依照温的译法,“孪生绳”),这种用法将两条绳子扣入同一个铁锁。由于绳子的直径比较小,容易缠绕起来。对于陡直的路线或者顶绳攀登,采用普通攀岩或竞技攀岩所使用的10-11mm的单绳更合适。从长度上来说,60米的绳子是最小的要求,因为现在的混合攀登线路经常都是用60米绳子确定出来的,你如果想顺利完成一个绳段,就应该采用同样的装备。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绳子,防水处理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应该新一些(旧的磨毛的绳子容易吸水,会冻成无法使用的冰棍)。


技术
未掌握基本的攀冰技术之前是不可能涉及到混合路线攀登的,所以我们跳过这些基本部分,直接讲述混合路线攀登的精华-drytooling。

用攀冰装备攀岩,称做“drytooling”,需要大量的练习。而且主要是在方便的地方,如风化堆积形成的小岩壁上,通过顶绳的方式进行;类似的,也可以选择风化的大抱石,或者,在室内的攀岩墙上也不错。在室内练习Drytool,先把你的镐尖、铲头和锤头都用胶带包起来,以免刮坏岩墙或者弹出来伤到自己;然后蹬上攀岩鞋、戴上头盔,就可以练习钩挂了。你很快就会发现,许多攀岩技术,比如straight-arm shoulder rolls(引体?)、layback以及crossover(交叉手)等动作都可以直接用在Drytool技术中。不过,做什么事情都不必太过分,在体育馆里训练只是学习基本的动作,而不是掌握细微的东西。

在外面的抱石或者通过顶绳在岩壁上训练时,去掉冰镐上的胶带,将镐尖磨锋利,以便可以劈入岩缝。现在练习钩住各种大小的岩棱。将镐尖放到预想的岩棱上,轻轻的施加向下的力量(图4)。做动作时注意放松。注意观察把手和沟槽,就如同攀岩一样。如果你正在钩一个视线之外的支点,可以试着用镐尖去“感觉”。不要盲目的上攀,相信镐尖能够固定住。动作应当准确果断。如果滑脱就会打中自己的头部。有时最小的浅窝也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牢固的钩挂住。尝试用一只冰镐锁住身体,同时用另一只冰镐测试不安全的岩棱。一旦你对基本的钩挂动作有了感觉,就找一些倾斜的支点,将镐尖侧着横钩在上面。可以获得最大的钢-岩接触。

下一步就是裂缝。对于裂缝,主要是涨塞(编译者注:Cam,也可称做 “别住”),而不是钩挂。将镐尖、铲头、锤头甚至镐柄插入裂缝中并扭转(图5)。本能的找出锥型或者瓶颈部分,象使用岩塞一样将冰镐的合适部位楔入。对于淤塞的裂缝,果断的挥镐,劈入期望的入镐点。这样可以使镐尖入位。练习收臀和用脚支撑体重-如同攀岩中所做的一样。


脚法
也是从方便的碎石堆或者旧砖墙开始,练习穿着靴子和冰爪的攀登脚法。目标是训练你的踢冰爪技术,所以不要用手帮忙。任何你认为可以提供支撑的东西都可以使用。尝试将前齿和第二对齿踩到棱上,而其它的齿在岩棱外。将前齿刺入小窝内,并且在转角处扭转(图6)。此外不要忘记,冰爪的其它部分用途也很多。可以用脚跟部位钩挂,在内角或裂缝中使用冰爪作脚趾-脚跟楔塞,使用整个靴子做涨塞(图7),在倾斜的坡面上可以用全部10个冰爪底齿踩牢。这些技术组合起来,你会惊奇于冰爪发挥的作用。如果需要变换脚法,松弛上肢,找一个可以分腿侧蹬的地方,膝盖锁住,腿蹬直,就可以架住身体。所有这一切,都需要练的准确、稳定-钢铁可不象橡胶鞋底,很容易打滑脱落。


领攀
你已经在地面练习过drytool和顶绳技术,并且具备了先锋攀冰的能力。你还掌握了安全、有效和连贯的风格。现在到了系到绳头上的时候了。仔细挑选你的线路,保证具备足够的保护条件,并且不超过你的顶绳能力。如果有必要的话,通过顶绳预演这条路线,牢记冰镐、冰爪的使用方法,以及保护点的设置情况。

当你最终开始领攀的时候,一定要盯紧保护系统。要牢记岩石保护点通常都比冰面保护点容易设置,而且要牢固的多。攀登的时候,保持平静、放松的前进,这一点可以通过长距离的攀岩训练来达到。同时,潜意识里要注意可能的撤退点,如果需要叫停的话,能够有所依托。尽早保护、尽量保护,这才是冒险的正途。

攀登的时候,你挥动的是不会疲劳的“金属手指”(指冰镐)。要记住,混合路线攀冰是一项心智的运动。从纯粹的运动观点而言,它并不象纯攀岩那么艰难。即使是基本的竞技攀岩的背景也有助于你完成最困难的动作。学会伸直手臂吊在冰镐上放松休息。也不要总是依赖冰镐,有时候甩掉冰镐用带手套的手抓住支点或形成涨塞会更有效(图8)。总之,保持头脑清醒、放松,另外如果事情不妙,不要不好意思,赶快撤退。


-------------------------------------------------------------------------

主题:图8:多样化的攀登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2-14 00:27:44

混合路线攀登中,要求头脑灵活、随机应变。
不拘泥于成法,根据路线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攀登方法。


-------------------------------------------------------------------------

主题:图7:将靴子塞进裂缝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2-14 00:23:58

在更宽的裂缝,可以使用前齿和鞋跟进行涨塞


-------------------------------------------------------------------------

主题:图6:冰爪前点扭塞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2-14 00:21:31



-------------------------------------------------------------------------

主题:图5:用冰镐对付裂缝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2-14 00:20:04

使用镐柄、铲头等等。
总之开动脑筋,将手中工具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

主题:图4:Drytooling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2-14 00:10:50



-------------------------------------------------------------------------

主题:图3:攀冰安全带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2-14 00:09:34

攀冰安全带的腿环应该可调,以适应不同的衣服。
有装备环和不吸水的软垫


-------------------------------------------------------------------------

主题:图2:双绳保护器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2-14 00:05:20



-------------------------------------------------------------------------

主题:Techtip2:传统攀岩的插图中有双绳保护的示意图。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2-14 16:12:46

ATC或Sticht板都和铁锁配合使用。
保护者需要仔细训练体会,才能掌握收放绳的技巧。
-------------------------------------------------------------------------

主题:看下面的正文。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2-14 18:58:26

锉出钩子是为了钩挂岩缘。
如果是仅用于攀冰,不需要自己加工。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30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Techtip5:防水透气衣物的拨水性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0-12-21 01:24:15

正确使用和维护衣物,使它们保持最好的性能。看到这篇文字,感觉会有些用处,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拨水性
拨水性使水呈滴状流走,不会浸湿纤维。既然衣物本身已经有了完全防水的内膜,为何还要在意纤维是否被浸湿呢?与一般的看法截然相反,浸水并不会妨碍那些微孔材料的透气性,而浸水又确实使人不舒适。原因在于:不论一件衣服多么“透气”,总会有一些湿气留在衣服和身体之间。浸湿的衣服纤维外层冷却下来,通过传导,内表面同样会降低温度。原先存在的水蒸气就会在内表面凝结。一旦变为液体状态,汗气就无法再通过微孔散发出去,当然同样的,雨水和融雪也无法进来。有时候,汗水积累过多,使得衣服感觉好象漏了。

维护拨水性
积累的灰尘、盐份、油渍都会降低拨水性,所以应当定期清洗衣物。按照衣服上标示的方式清洗,使用规定的洗涤剂,低于限制的水温。由于洗涤剂的作用是使水渗透到纤维中以除去污渍,所以洗后必须完全漂净。不添加洗涤剂,再多洗几遍,确保所有的残留物都清除干净。定期清洗还有另外的好处是清洁的纤维可以延长寿命。

日常使用的褶皱使得拨水层出现小缝隙。加热可以使拨水层部分融化并重新融合起来,从而封住这些小裂缝。所以当洗涤完成并且完全漂净衣物之后,可以用烘干机按标示限制的最高温度将它烘干,以及/或者以限制的最高温度熨烫。

恢复拨水性
如果你采用上述的方式尽早、尽可能的保养,拨水性可以维持相当长时间。但是最终拨水层还是会从衣物上磨损和洗掉。当衣物刚刚洗完就会湿透,就是证明。许多产品可用于部分的恢复拨水性。尽管它们都不可能象原厂的那么好,但仔细按照厂商说明操作,也可以最大程度的恢复性能。

在网上查找了一下,现在比较有名的是Nikwax的产品。有用于纤维织物的(直喷和洗入的),有用于皮革的,还有用于绳子和帐篷等装备的。http://www.nikwax-usa.com/

Gore公司自己也有一种产品ReviveX,用于它的GORE-TEX?, ACTIVENT?, DRYLOFT?等材料。

http://www.gore.com/store/revive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30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Techtip7:攀岩鞋的选择使用经验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1-08-04 15:22:17

我玩攀岩的时间不长,但穿坏的攀岩鞋不少,单位时间鞋子的磨损率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了:-)
好多涉足时间较长的攀岩爱好者,他们当年买鞋子的时候是很费劲的,贵而且可选择的余地小,现在不同了,谈攀岩鞋的选择也有意义了。

选择鞋子无非是:性能、价格和耐用性。好鞋子的价钱自然昂贵,价格方面就不在讨论范围内了,主要谈性能和耐用性。


1.系带式(lace-up)、粘扣式(valcro)和拖鞋式
系带式的鞋子特别“包脚”,对脚的支撑能力比较强,因此适合长距离的攀登,以及很小的支点,相对而言,他的敏感性较差;粘扣式的鞋子穿脱方便,脚掌的运动更灵活,但支撑力相对不足,特别是长时间的攀登后,会感觉到脚在鞋子里“滚(打滑)”。对于一般的室内人工岩壁攀登,一条线路的整个过程不过几分钟,这点并不明显,而在长距离的多段攀登中,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拖鞋式的攀岩鞋最简单,一般价格也最便宜,比较适合室内或抱石。

2.皮面和合成材料
皮质的鞋子拉伸性好,透气,选鞋的时候应该选小一点,因为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鞋子会被撑大,即变形比较严重,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有的皮质鞋子加了衬里,这样的鞋子可以选的稍微大一点;合成材料的鞋子比较轻,质地更柔软,适合竞技选手,拉伸能力不大。合成材料的鞋子可以刷洗,而皮质的不行,所以出汗是个严重的问题。市面上有清洁剂,可以试一试,还有一个偏方,用白酒喷到鞋子了,也可起到一定的杀菌除臭的作用。

3.鞋底的厚度、硬度
认真的分析起来,鞋底分两层,中底(midsole)和胶底。中底主要是支撑作用,外面的鞋胶才提供摩擦。一般一个品牌的鞋子都使用同样的橡胶,除了胶底的厚度不同外,鞋子的整体硬度感觉差异较大,主要就在于采用不同的中底。硬而厚的鞋底适合自然岩壁的长距离攀登,相对技术性较差;而薄且软的鞋底适合竞技,当然磨损也快的多。

4.鞋子的保养
鞋子最怕热,高温会使鞋子开胶,严重影响使用寿命,另外酷热的岩石使橡胶变软,加快磨损。
对于易变形的鞋子,不要穿着走路。

一点个人经验,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31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Techtip8:高山攀登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1-10-27 01:35:51

声明:
1.原作者David Pagel,编译者Kristian Wang.
原作者和出版者拥有版权。编译者允许此中文译文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的引用和转载。商业目的的网站和传统出版物如需引用或转载本中文译文的全部或部分,请与编译者联系。
2.本文的主题为Alpine climbing,指阿尔卑斯风格的技术型高山攀登,与喜玛拉雅攀登风格有较大区别。
3.由于篇幅和理解原因,本编译文非原文的完全翻译。
4.由于本人水平所限,必有疏漏。随着攀登技术的发展,原来一些教条也可能会有改变。请大家批评指正。由于对本文讲述的内容进行实践所造成的责任,本人概不承担。
5.大家如果有时间,还是应该看看原文,有助于把握比较精细的东西。


高山攀登

格言:速度就是生命

毕业时刻
成功的完成一次高山攀登如同获得一项学位。首先你需要学习和实践很多不同的技能,到时候再将它们糅合在一起,检验能否在真实的环境里发挥作用。学习的课程表包括:攀岩、攀冰、野外生存、气象学、甚至研究生级别的心理学。任何内容都马虎不得,因为山上的毕业考试是最严格的,在那里没有坚固的保护点,没有穿T-shirt的舒适天气,也没有缓冲保护。

资格要求:冰岩技术
开始进山冒险之前,你要先掌握过硬的岩石技术。要求能够快速行动、架设装备,而且是在背着背包的情况下。简单点说吧,如果你在无背包的情况下,传统攀登的技术能力最高达到5.10,那么在山里,只能考虑低于5.6的情况。也许有点贬抑自己的意思,但实际上简单的难度分级并没有考虑松动或者湿滑的岩石、石头上的冰壳、积雪的岩棱,以及其他许多无法预料的困难。

冰是高山世界的联系纽带,而它的坚固程度是不断变化的,从坚硬无比的蓝冰到砂糖一样的冰渣。你必须熟悉把握它的各种形态。增加这方面的经验、填补空白的一个好方法就是走出去寻找各种平常你都会敬而远之的冰况,用顶绳保护进行练习。比如阳光照射下变疏松的冰面,你可以试着用铲头(在软冰的情况下,比鹤嘴借力)来攀登,体会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但注意避开那些可能立刻崩塌的冰面。如果可以找到这样的低角度的山坡,可以尝试不用冰爪而通过踢冰的方式上升;如果软雪表层不够深,可以敲出步阶。练习只用一只冰镐攀登。几乎所有的冬季环境都可以作为训练场所。如果条件有限,还可以在滑雪的山坡练习自制动,以及deadman、雪锥的设置,在结冰的湖泊和河流上穿越,练习冰川行走。任何人都可以学习这些技术。


速度
高山攀登中,保护点的数量和质量当然都不及通常攀岩时的状况。原因不仅在于难以找到合适的保护点,而且时间上也不允许。浪费时间设置大量的保护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本来你可以坐在帐篷里袖手欣赏午后的风暴,而现在只能钉在岩壁上任凭雷电在四周肆虐。

高山装备应该讲求效率,带一些岩石塞、机械塞和冰锥,必要的时候还需要冒险进行一段无保护攀登。如果你没有大量的保护就不能放心大胆的动弹,你就应该放弃攀登。

注意观察路线的方式。从快速的角度勾画攀登方式。如果路线上有挑战性的难点,看是否能从它旁边找一条容易的路线绕过去;如果有两段较短的路段,就把他合并成一个绳段;如果遇到放保护的地点,也可以将它作为器械攀登的固定点。“

French-Free”技术(图1),就是很好的高山攀登的方式,利用器械克服难点。

速度意味着安全,但快速攀登和盲目冲动之间的界限也是很微妙的。每一段路线上都应该花时间刻意观察路线情况,设置稳固的保护点,观察天气的变化情况,并且考虑如何撤退。



行进
当19世纪的天文学家Dr.Jules-Cesar Janssen想在Mont Blanc峰顶进行他的观测时,他是被搬运工一路或背或拽上去的,你不可能指望有这么好的运气。你需要知道如何依靠地图和指南针前进,以及在野外生存的本领。大多数路线都是越野路线。一旦离开了徒步道路,荆棘林、碎石坡、雪坡以及冰川行进都是路程部分。冰川旅行通常需要一些特殊的技术,最好跟随登山向导或耐心的前辈进行学习。在干冰川上进行训练是相对较好的法子,这种冰川的冰呈灰色,暴露在冰川表面,所有的危险都一目了然,但是在清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分辨危险仍然比较困难。如果降雪覆盖了冰面,这时的冰川就会变成地雷场。在未熟练掌握裂缝救援技术和不结组的情况下上冰川,这种做法是非常愚蠢的。冰川行走的基本规则包括:行动的时候保持绳子松弛、通过可疑的雪桥或跳过裂缝时运用坐势或靴镐保护(图2)。手里总是持有冰镐,并且知道怎样使用它做自制动或锚点。如果有人掉进裂缝里,可以使用Prusik抓绳结自救,滑轮组吊拉技术也应该掌握。

(编译者注:冰川技术应该是登山者掌握的基本技术,99年雪宝顶的周慧霞如果拿着冰镐,2000年玉珠峰的王海亮如果能自制动,81年日本博格达登山队的白水如果和队友结组回营,...太多的错误都是如此的不值得)。


在黑暗中或者清晨的半亮环境下找路会浪费时间,使攀登者落后于既定计划。所以攀登者事先可以通过照片、或者与先前的攀登者交流,熟悉路线。认真注意本营周围的地形,比如山谷、大石、雪原等等,同时也要注意山峰自身与众不同的特色,包括裂缝系统、岩石弱点,以及石头上的水印等。利用最明显和易于辨认的地标来设计行进计划。如果可能,最好在头一天晚上能够侦察一下。
如果行进路线上有可怕的背隙窿(编译者注:背隙窿是较大的冰川裂缝,一般在冰川的上游可以见到,由于冰川向下流动,断裂的冰川体和上方的冰帽形成巨大的裂缝,下端比上端低很多,形成悬垂的外貌。背隙窿难以跳跃过去,也很难形成雪桥),这将是最具挑战性的路段。背隙窿象冰川咧着大嘴要吞掉登山者。有的情况下,从旁边可以比较容易的绕过它;更多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降到裂缝中去,直到可以分腿撑在中间(因为背隙窿上宽下窄),然后再从另一面爬上来。如果面前是斜坡,从下方进行靴镐保护通常对于领攀者也是足够安全的(图3)。背隙窿从本质上与其它裂缝并无不同,裂缝边缘下面可能是悬空的(类似雪檐),裂缝内部可能也会有悬空的雪桥,而使攀登者误判为坚实的底部。此外,它还是落石或冰崩的天然漏斗。



上升
节省时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连续行进,减少停顿。举例来说,时不时停下来穿脱冰爪就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力气,如果在冰岩混合地带能够安全的穿着冰爪行走,就可以获得很多便利。类似的,在长距离的岩石路线上,遇到少量冰面,快速刨出冰阶就比穿冰爪来得快。可以通过顶绳保护联系混合路线攀登,穿着冰爪踩岩棱和石片,用冰镐钩岩棱和裂缝。这些训练都有助于提高登山的安全性和速度。并且应该牢记,随时准备使用你的冰镐:无论是在冰雪还是岩石线路上,冰镐都是手臂的延伸,非常适合于手臂不够长的支点。

高山攀登的时候需要携带装备,但并不总是背在身上。在宽烟囱裂缝里可以用一条长绳套吊在身体下面,在峭壁路线上,可能需要到达一个好的落脚点之后再把它们吊上来。

还可以采用同步攀登法。对于相对平缓或容易的路线,同步攀登法允许两名攀登者同时前进,是主要的方式。它采用移动保护:领攀者设置保护器材,跟攀者清除。当器材快用完的时候,领攀者设置一个稳定的锚点,保护跟攀者上来,两人交换装备或先锋位置(图4)。

在难度不均的路线上,运用同步攀登法时,可能需要将绳子的一半盘起来,用8字结和两个主锁与安全带相连。这样做可以使攀登者和搭档保持较短的距离,便于保持联络,减少绳子拖曳。如果先锋者停下来放置保护,或者将要对付一段难点,后面的人需要慢下来,避免绳子形成危险的绳圈。类似的,当跟攀者回收装备或者通过艰难路段时,前面的人也需要停下来或者快速设置保护以协助他通过这里。

即使在较容易的地方,也应该在攀登者和搭档之间保留一两件保护。Uly Wyss和Heinz Gonda的命运就是例子。1953年,这个瑞士-德国两人组在距离Eiger顶峰只有几米的地方出事,其中一个开始滑坠,由于两人连在一起,两人滑坠了 1000多米直到山壁脚底。历史学家最终承认Wyss和Gonda完成了Eigerwand的第12次攀登,算是小小的安慰。


路线选择
高山路线和攀岩一样,也是寻找路线上的特殊部分或者薄弱环节,但是在高山上一切都变成了大尺度的。手指裂缝变成了十几米宽的岩沟,岩棱变成了宽阔的山脊。登山者决定最快和最安全的路线。典型而言,最好的路线就是阻碍最少的路线,但是,在不同的时候,外界条件和客观危险都是不断变化的。一条明显的角度较低的山谷可能会聚发冰崩,所以山脊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前人的固定路线绳可以指明攀登方向,但也应小心在意,避免重蹈覆辙。

作者和搭档曾经在阿尔卑斯山的 Walker Spur路线上花了数小时研究以前的固定绳,而绳子完全没用。在明确的路线上,没有运用自己的判断,拖延的代价是攀登失败。更多情况下,选择路线的问题发生在没有以前的攀登活动的明显痕迹的情况下。为避免出错,可以使用望远镜观察路线、研究
照片,在出发之前牢记路线情况。攀登的同时,尝试着将看到的情况理解清楚,并与头脑中的关于整座山峰的印象进行比对。


露宿
在一日攀登中携带露宿装备可以作为预防措施,由于附加的重量以及消除了熬夜的恐惧,通常都变成自我安慰的举动。超过一天的攀登过程中,一条露营袋、一条轻量的睡袋、以及化雪用的炉子都是必备的装备。不论你是平躺着、蜷成球,或者坐着过一整夜,最重要的是必须在身体和地面之间有一个隔离层。背包后背的泡沫垫是不错的坐垫,如果选择躺倒,可以用绳子垫在腿部下面。

在寒冷的天气或者积雪的地方,轻量的泡沫睡垫是值得携带的重量。当然,露宿过程中,保持温暖最可靠的办法是和搭档使劲挤在一起,不过大多数男性宁愿挨冻也很少这么做。

有些露营袋可以在刮风和下雨的时候作为紧急的庇护所。关键是要足够轻。(编译者注:救生铝膜也是不错的选择,体积小,重量轻,可以抵御一定的恶劣环境。)



下降
除非你爬的是Chamonix的Aiguille du Midi,到了山顶之后可以享受一顿美餐外加法国淡啤酒,还来得及赶上下一班的下山缆车。否则,登顶意味着战斗刚刚完成了一半。也许剩下的另一半并不是最困难,当通常都是最危险的。你可能觉得疲劳,警惕性也放松了,下午的阳光使山谷里遍布松石,冰川和雪原的表面也变得松软。事故往往就是在一时的疏忽或者判断失误时发生的。

如果需要绳降,通盘检查每一个绳结和锚点的安全性。如果器材短缺,只能使用单点下降锚点,就需要做一个不受力的备份,然后让体重大的人携带背包先降下去(图5)。上面的人注意观察受力的锚点,如果一切正常,后面的人就可以放心的拆掉备份。不过,尽量还是多留一些装备吧。只要想想一旦出了问题,多少钱的装备都换不回后悔。选择绳降路线时,注意路线上锋利的岩棱和松石。最后一个人下降之前,确保抽绳时绳子不会卡住。降下来抽绳时,注意有可能被绳子带下来的松石。

在雪坡上,小心软而粘的雪沾到冰爪齿间,经过一段时间会变的硬而且滑。在这种雪况下,取下冰爪,用靴子踢雪下降可能会更安全些。要特别小心由于日照或气温上升作用于冰川引起的变化,假如你跟着早晨自己的脚印返回,变软的雪桥可能不能再承担你的体重。



天气
坏天气是登山者永远摆脱不开的梦魇。每次你开始攀登的时候,在高山上都存在遭遇风暴袭击的可能。应当知道当这个严酷的考验来临时如何对付,如果能够避开它就更好了。

高卷云,有时也被称为“马尾云”,是典型的风暴来临的前兆,通常都会再12-24小时之内。使用高度表观察气压变化也有助于辨别天气趋势。高气压通常意味着稳定的天气,气压上升或下降都会带来风和天气变化。低气压代表不稳定。当然,这里的低气压是指山区中相对变化。

雷电是高山的噩梦,直接挨上一下你立马就会给烤糊了。但是即使接触到附近的入地电流也会产生严重后果,可能会导致心跳停止、肌肉痉挛,甚至融化合成纤维的衣服导致烫伤。如果石头翁翁作响或者产生劈啪放电,意味着雷电即将来临。为了保护自己,应当选择尽可能平坦的地点,注意不要躲在山洞里或岩檐下,在那些地方电弧会把你烧成微波炉里的烤肉。坐在或者蜷缩在你的背包上,与地面绝缘开来。另外应该除去身上的金属物体,比如保护器材或者冰镐等等(当然也不是把它们扔下山),因为金属物体会集中电流烧伤身体。尽可能蜷缩身体,以减少电流可能穿过身体的距离。剩下的就只有祈祷了。


头脑的竞技
高山攀登是头脑的竞技,恐惧也充斥其中。山中充满了值得敬畏的东西,以及受伤乃至死亡的潜在可能性。熟练的技术和良好的装备当然能够将这些危险尽量减小,但是比任何技术和装备都重要的是,只有坚强和理性的头脑能够应付下来。那些伟大的登山家,比如Anderl Heckmair,Walter Bonatti,以及Riccardo Cassin都是活的例证。这些老家伙们用那些现在只能在谷仓中找到的简陋工具攀登了不可思议的路线。他们会觉得恐惧吗?一定会的。在冲顶的过程中?一定会的——当他们觉得危险太大,而且还有可能撤退,他们就会转身下撤。所有这些人今天还都活着。在山中,应该知道恐惧在何时是正常的、何时是不正常的,知道每种情况下如何应对,绝不允许恐惧发展成张皇失措或者蠢行,我们想要成为这样的人,我们只能依赖这样的人。


-------------------------------------------------------------------------

主题:Techtip8-1:French-free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1-10-27 01:59:03
(编者注:内容缺)

-------------------------------------------------------------------------

主题:Techtip8-2:靴镐保护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1-10-27 02:05:03

靴镐保护的姿势有多种,这时其中之一

-------------------------------------------------------------------------

主题:Techtip8-3:背隙窿的保护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1-10-27 02:11:37

注意保护者的面前是一个上坡,即使领攀者坠落,保护者的体重也可以很好的发挥作用。

-------------------------------------------------------------------------

主题:Techtip8-4:同步攀登法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1-10-27 02:14:41

移动保护,适用于相对平缓的路线上。

-------------------------------------------------------------------------

主题:Techtip8-5:单锚点绳降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1-10-27 02:18:06

注意备份锚点是不受力的,只是作为主锚点的安全措施。
后面的人应密切注意主锚点的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31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选择高山靴的一些常识
版权所有:kristian 提交时间:2002-01-31 22:21:05

高山靴(moutaineering boot)和一般的徒步鞋比较,更加坚硬、温暖。从用途上讲,一般分成快速登山和远征探险两类。从材质上则主要分为塑料靴和皮靴,还有少数款式采用合成材料。
由于远征探险时间长、攀登进度慢,所以要求靴子的防水、保暖性能更好。塑料靴在这方面更合适。塑料靴还有个好处,进帐篷之后可以穿着内靴,晚上睡觉还可以把内靴塞到睡袋里。

塑料靴的缺点是比较臃肿笨重,运输携带不便,另外塑料靴的外壳比较坚硬,在技术难度较高的路线上,感觉不如皮靴灵敏。皮靴一般是单层的,皮面都采用了防水工艺,但在长时间的使用下,仍然有冻硬的情况。因此皮靴比较适合短时间的快速攀登或一般的攀冰活动。有少数款式的皮靴也有双层的,比如Scarpa的一些款式,以及Boreal新推出的GI,这些双层皮靴既保留了灵敏的特点,又提高了温暖舒适性。

塑料靴的选择主要注意大小要合适。太小了影响脚部血液循环,导致冻伤;太大了则影响使用,走路时晃荡、不跟脚,上坡或使用前齿攀登时踩不上力,小腿疲劳,还容易磨出水疱。一般来说,穿上厚袜子,再穿上内靴,脚趾顶到前面,脚跟处应留出1cm左右为宜。因为考虑到长时间的走路,脚部会充血肿胀,或者在特别寒冷的情况下要加袜子,事先留出一点余量。另外,一般的厂商会生产所有尺码的内靴,但外靴的尺码就有限,经常是4个尺码的内靴(2个整号、两个半号)对应一个尺码的外靴,所以内外靴的搭配并不一定合适。选择的办法是,脚踩在外靴里(不穿内靴),脚趾顶到前面,脚跟处应留出2.5cm左右的空间。因为塑料靴不会变形,所以不需要磨合;当然新鞋还是要适应一段时间,可以带点胶布以备急需。

塑料靴一般都比较宽,可以适应绝大多数人的脚型,但挑选的时候还是应该多试试:穿好靴子之后,站在一个向下的坡面上,或者脚跟下垫起来,最好再背上20kg的背包,主要感觉脚趾前面和侧面,以及足背的位置是否有挤压感,特别是脚比较宽的人应该特别注意小趾的情况,如果不合适就应该更换,千万不要对付,不然到了山上就惨了。

塑料靴基本不需要保养。

相对于塑料靴,皮靴更加轻便、样子比较漂亮。如果鞋子合适、磨合又充分,皮靴也是非常舒适的。但皮靴的挑选、使用、保养要复杂的多。

主要说一下单层皮靴。
国外的厂商生产的皮靴,定位分为登山(Alpine)和高海拔(High Altitude),前者一般适合夏季高山、冬季快速攀登(1-3天)或冰川旅行,国内能够见到的代表产品比如旗云代理的LaSportiva的Makalu和雪鸟代理的Scarpa的Matthorn,这种靴子都相对较轻,采用少量防水、保暖材料作衬里,保温性能一般。而高海拔的靴子要求就高的多,主要是大量使用保暖材料,比如
LaSportiva的经典款式 Nepal Extreme。

挑选皮靴更重要的是鞋型。尺码上来说,遵循和塑料靴一样的原则就可以(大1cm左右),而鞋型的选择就复杂的多。很多鞋子相同的尺码还分宽、窄型,可以根据自己的脚来选择。同样采用背大包走下坡的方法来测试鞋子的匹配程度。但是皮靴在充分磨合之前,总会有些别扭的感觉。看到国外有的使用者故意把皮靴沁湿了再穿着出去走,据说可以加速磨合,呵呵。

皮靴需要保养,保持鞋子干燥,可使用一些专用的些蜡或拨水剂,远离高温以免脱胶。

皮靴,特别是单层皮靴的保暖性较差,在高山应用的时候要使用全雪套,全雪套有保温层,有的是可以把整个鞋面包起来,还有连鞋底都裹起来的。

我们国家的情况与欧洲不同,除了云南和四川的少数山峰,其他大多数的雪山特别是新疆和西藏的山峰,都比较高而且寒冷(西藏的公路边6000米的雪山随处可见,随便搬一座到欧美就是最高峰),皮靴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加上我们的攀登水平决定了我们绝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缓慢围攻的攀登风格,因此塑料靴就是更合适的选择了。根据你的需要,可以考虑Koflach的Arctics Expedition或Para款,或者Scarpa的Vega款,这几款都适合高海拔攀登,但都比较重,Arctics Expedition是标准的珠峰装备,用在6000米以上都没问题。如果考虑皮靴,那么只可能是 Nepal Extreme了,比较寒冷的情况下,必须使用全雪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5-31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以前的老帖子,更罗嗦一些。
[Kristian] 于 2002-10-30 21:40:26 加贴在 游山玩水

http://www.lvye.org/bbs/showthreaded.php?Number=164938&page=2&view=expanded&sb=5&part=&PHPSESSID=2e48346ded582b

175736579af47b3f37

绳降ABC
主题绳降ABC
作者Kristian
时间2002-07-17 13:52:04

本文作者Kristian Wang。欢迎学习交流目的的引用和转载。商业目的和商业网站的引用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绳降Abseil.是快速下降的方式,但有内在的危险性。

绳降可以使用专门的下降器或绕身下降,前者易于掌握,后者因只需要最少的器材,更为灵活。

1.绳降基本装备:
最小配置:登山绳,小绳套或扁带,设置下降锚点的装备;
建议配置:安全带,带锁定装置的主锁,下降器,抓绳结(作好的小绳套),小锁。

2.绳降基本步骤:
(1).观察和规划下降路线和操作
观察岩壁或山坡的角度、高度、形态、植被等。
估测高度、角度的方法。可利用简单的3角知识。
角度小(30-60度)、距离短(一个绳距Pitch之内)的情况可以直接采用绕身下降的方式。但由于绕身下降不使用安全带,必须双手控制绳索,一旦发生意外,双手是很难腾出来的(有办法,但比较困难不易掌握)。所以这种方式必须严格训练、熟练掌握,而且对路线非常有把握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角度大、路线长的情况,就要仔细规划。
首先确定路线能够顺利的分段,每段之间的距离必须小于下降的可用绳长。确定你携带的锚点设备(以扁带、绳套为主)数目足够。

第二,确定每段都有稳妥可靠的下降锚点,比如粗壮的树(活的),大丛灌木,形状合适的岩石(岩片、岩角、穿通的岩洞等等),或者可靠的人工锚点,比如攀岩路线上的膨胀栓,或者可以自己设置坚固的锚点(利用裂缝放置岩锥、岩塞、机械塞等)。

第三,确定路线的安全性。路线上是否有不稳定的石头?是否茂密的灌木会影响下降和抽绳?路线是否不能够连成一个基本垂直的线路,而要求必须横移?是否会造成危险的摆荡,摆荡的情况下是否会切割绳子?路线上是否有明显的仰角或屋檐,使下降者脱离岩壁?上述这些问题都必须充分考虑。

(2).实施
(A)穿安全带,队友之间互相检查。即使你是菜鸟而对方是Lyn Hill(她曾经因为安全带脱开坠落20多米幸而被岩壁的一棵树挂住才得以幸存)。

(B)设置锚点。将绳套套在树上或大块的岩石上。如果岩石上的绳套看起来有向某侧滑动的趋势,就考虑用双套结系紧并加上抑制滑动的反向拉力。在岩角和岩片上的绳套都使用双套结。绕在大丛灌木的绳套,可使用单套结,或者绕2圈拉其中的一圈,这样都是绳圈越受力,树丛捆的越紧,避免只有树丛一侧受力的情况。

(C)设置备份锚点。原则上下降应使用至少2个均衡受力的锚点,但由于某些原因,比如器材不够了,被迫使用单锚点下降。这种情况下,备份锚点是不受力的。后下降的人应密切注意主锚点的情况,确认安全后,最后下降的人才拆掉备份锚点。

(D)将自己固定在锚点上。注意你的下降站可能只有很小一块地方,考虑到你同伴的数量,合理的分配空间。你可以用扁带或小绳套或菊绳将自己固定在锚点上。你的同伴也这样做。确定你们互相之间不会妨碍。特别注意:1、不要把自己的锁具直接扣入别人的锁中,否则对方如果想移动就比较困难;2、希望先移动的人的锁在上面(后扣入),避免被同伴的锁“压死”。

(E)装下降器。注意不要脱手。或者使用单环结。

(F)设置后备措施。用一个短的(15-30cm)的绳套在下降器下方绕在绳子上做一个“法式抓结”并用小锁扣入腿带中。下降时制动手(下方手)轻捋抓结即可下降,而一但手送开就可以锁住身体。法式抓结不要做的太紧,好处是锁住之后不需很大的劲就可以打开。如果是用8字或单环结的双绳下降,因为扭绳子比较严重,法式抓结可能不太好用。单根绳一般没问题。

(G)下降。

(H)到达下一个下降站。重复(B)(C)(D)。确认已将自己稳妥的固定好,解开下降器和法式抓结。

(I)所有队员依次下降。(D)。

(J)确认路线上没有卡绳子的地方,也没有会带下来的石头之类。如果路线穿过灌木丛,建议使用一根绳对折下降,因为两根绳结起的绳结可能会卡在灌木丛中。抽绳子。

(K)开始下一段下降。


3.总结和思考。
这似乎是很容易被忽略的步骤。经过漫长的提心吊胆,终于回到了塌实的地面,这时痛饮啤酒似乎是最迫切的需求了。然而你最应该做的是反思这次下降过程,是否有不当的操作,是否还有更便捷、更安全的方式?最好和你的同伴一起讨论这些问题。

作为一般的业余爱好者,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从大量的重复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但我们有更有力的工具-想象力。多提问,多思考,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在把握安全操作的原则下,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4.杂项:安全和效率
(1)绳尾打结。为了防止制动手失控的情况下一坠到底,绳尾打结是有效的办法。但在抽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解开。
(2)长头发的人应盘起来,避免绞入下降器中。
(3)建议不要使用手套,除非特别冷的天气。
(4)减小抽绳的拉力。如果绳子搭在岩台上,抽绳会比较费劲,可以通过延长扁带的方式,使绳子延伸到岩台下面。
(5)背大包的队员先下,空身和体重最轻的队员最后下。
(6)如果背包很重,会坠的上身后仰,容易出危险。可交叉背一条胸带,在胸前扣一把锁,绳子扣入锁中就可以有效的控制身体姿态。
(7)人员很多的时候,为了提高效率,可以两人各使用一根绳子同时下降。两人体重差别不大,两人之间通过绳套连接。

利用传统攀登器材设置锚点不在本文范围之内。
本人水平有限,如有错漏欢迎大家补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绳降ABC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07-17 13:52:04

本文作者Kristian Wang。欢迎学习交流目的的引用和转载。商业目的和商业网站的引用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绳降Abseil.是快速下降的方式,但有内在的危险性。

绳降可以使用专门的下降器或绕身下降,前者易于掌握,后者因只需要最少的器材,更为灵活。

1.绳降基本装备:
最小配置:登山绳,小绳套或扁带,设置下降锚点的装备;
建议配置:安全带,带锁定装置的主锁,下降器,抓绳结(作好的小绳套),小锁。

2.绳降基本步骤:
(1).观察和规划下降路线和操作
观察岩壁或山坡的角度、高度、形态、植被等。
估测高度、角度的方法。可利用简单的3角知识。
角度小(30-60度)、距离短(一个绳距Pitch之内)的情况可以直接采用绕身下降的方式。但由于绕身下降不使用安全带,必须双手控制绳索,一旦发生意外,双手是很难腾出来的(有办法,但比较困难不易掌握)。所以这种方式必须严格训练、熟练掌握,而且对路线非常有把握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角度大、路线长的情况,就要仔细规划。
首先确定路线能够顺利的分段,每段之间的距离必须小于下降的可用绳长。确定你携带的锚点设备(以扁带、绳套为主)数目足够。
第二,确定每段都有稳妥可靠的下降锚点,比如粗壮的树(活的),大丛灌木,形状合适的岩石(岩片、岩角、穿通的岩洞等等),或者可靠的人工锚点,比如攀岩路线上的膨胀栓,或者可以自己设置坚固的锚点(利用裂缝放置岩锥、岩塞、机械塞等)。
第三,确定路线的安全性。路线上是否有不稳定的石头?是否茂密的灌木会影响下降和抽绳?路线是否不能够连成一个基本垂直的线路,而要求必须横移?是否会造成危险的摆荡,摆荡的情况下是否会切割绳子?路线上是否有明显的仰角或屋檐,使下降者脱离岩壁?上述这些问题都必须充分考虑。

(2).实施
(A)穿安全带,队友之间互相检查。即使你是菜鸟而对方是Lynn Hill(她曾经因为安全带脱开坠落20多米幸而被岩壁的一棵树挂住才得以幸存)。
(B)设置锚点。将绳套套在树上或大块的岩石上。如果岩石上的绳套看起来有向某侧滑动的趋势,就考虑用双套结系紧并加上抑制滑动的反向拉力。在岩角和岩片上的绳套都使用双套结。绕在大丛灌木的绳套,可使用单套结,或者绕2圈拉其中的一圈,这样都是绳圈越受力,树丛捆的越紧,避免只有树丛一侧受力的情况。
(C)设置备份锚点。原则上下降应使用至少2个均衡受力的锚点,但由于某些原因,比如器材不够了,被迫使用单锚点下降。这种情况下,备份锚点是不受力的。后下降的人应密切注意主锚点的情况,确认安全后,最后下降的人才拆掉备份锚点。
(D)将自己固定在锚点上。注意你的下降站可能只有很小一块地方,考虑到你同伴的数量,合理的分配空间。你可以用扁带或小绳套或菊绳将自己固定在锚点上。你的同伴也这样做。确定你们互相之间不会妨碍。特别注意:1、不要把自己的锁具直接扣入别人的锁中,否则对方如果想移动就比较困难;2、希望先移动的人的锁在上面(后扣入),避免被同伴的锁“压死”。
(E)装下降器。注意不要脱手。或者使用单环结。
(F)设置后备措施。用一个短的(15- 30cm)的绳套在下降器下方绕在绳子上做一个“法式抓结”并用小锁扣入腿带中。下降时制动手(下方手)轻捋抓结即可下降,而一但手送开就可以锁住身体。法式抓结不要做的太紧,好处是锁住之后不需很大的劲就可以打开。如果是用8字或单环结的双绳下降,因为扭绳子比较严重,法式抓结可能不太好用。单根绳一般没问题。
(G)下降。
(H)到达下一个下降站。重复(B)(C)(D)。确认已将自己稳妥的固定好,解开下降器和法式抓结。
(I)所有队员依次下降。(D)。
(J)确认路线上没有卡绳子的地方,也没有会带下来的石头之类。如果路线穿过灌木丛,建议使用一根绳对折下降,因为两根绳结起的绳结可能会卡在灌木丛中。抽绳子。
(K)开始下一段下降。

3.总结和思考。
这似乎是很容易被忽略的步骤。经过漫长的提心吊胆,终于回到了塌实的地面,这时痛饮啤酒似乎是最迫切的需求了。然而你最应该做的是反思这次下降过程,是否有不当的操作,是否还有更便捷、更安全的方式?最好和你的同伴一起讨论这些问题。作为一般的业余爱好者,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从大量的重复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但我们有更有力的工具-想象力。多提问,多思考,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所以然。在把握安全操作的原则下,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4.杂项:安全和效率
(1)绳尾打结。为了防止制动手失控的情况下一坠到底,绳尾打结是有效的办法。但在抽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解开。
(2)长头发的人应盘起来,避免绞入下降器中。
(3)建议不要使用手套,除非特别冷的天气。
(4)减小抽绳的拉力。如果绳子搭在岩台上,抽绳会比较费劲,可以通过延长扁带的方式,使绳子延伸到岩台下面。
(5)背大包的队员先下,空身和体重最轻的队员最后下。
(6)如果背包很重,会坠的上身后仰,容易出危险。可交叉背一条胸带,在胸前扣一把锁,绳子扣入锁中就可以有效的控制身体姿态。
(7)人员很多的时候,为了提高效率,可以两人各使用一根绳子同时下降。两人体重差别不大,两人之间通过绳套连接。

利用传统攀登器材设置锚点不在本文范围之内。
本人水平有限,如有错漏欢迎大家补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3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登山装备的选择使用常识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0-20 11:05:48

冬天又快要到了,有志于登山的朋友门又要开始新一季的学习实践了。
下面都是以前发的一些老帖子,原来有不少错漏之处,现在大概修正了一下,炒炒冷饭,希望能给对装备不是很了解的朋友一些帮助。

声明:
1.作者Kristian Wang.
作者拥有著作权。作者允许以下各篇文章用于学习和交流目的的引用和转载。商业目的的网站和传统出版物如需引用或转载全部或部分,请与作者联系。
2.由于本人水平所限,必有疏漏。随着攀登技术的发展,原来一些教条也可能会有改变。请大家批评指正。由于对讲述的内容进行实践所造成的责任,本人概不承担。

主题        1.高山靴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0-20 11:59:32

高山靴(moutaineering boot)和一般的徒步鞋比较,更加坚硬、温暖。高山靴都有非常坚硬的鞋底(几乎是不可形变的),配合各种冰爪,对付高山的冰雪路线。

从用途上讲,一般分成快速登山和远征探险两类;从材质上则主要分为塑料靴和皮靴,还有少数款式采用复合材料。

由于远征探险时间长、攀登进度慢,所以要求靴子的防水、保暖性能更好。双层塑料靴在这方面更突出。塑料靴还有个好处,进帐篷之后可以穿着内靴,晚上睡觉还可以把内靴塞到睡袋里,使用非常方便。

塑料靴的缺点是比较臃肿笨重,运输携带不便,另外塑料靴的外壳比较坚硬,在技术难度较高的路线上,感觉不如皮靴灵敏。

皮靴一般是单层的,皮面都采用了防水工艺,有的还采用了GTX之类的防水透气隔层。但在长时间的使用下,皮面仍然有冻硬的情况。因此皮靴比较适合短时间的快速攀登或一般的冬季活动。有少数款式的皮靴也有双层的,比如Scarpa的一些款式,以及Boreal新推出的GI,这些双层皮靴既保留了灵敏的特点,又提高了温暖舒适性。

塑料靴的选择主要注意大小要合适。太小了影响脚部血液循环,导致冻伤;太大了则影响使用,走路时晃荡、不跟脚,上坡或使用前齿攀登时踩不上力,小腿易疲劳,还容易磨出水疱。一般来说,穿上厚袜子,再穿上内靴,脚趾顶到前面,脚跟处略留出一点空间为宜。因为考虑到长时间的走路,脚部会充血肿胀,或者在特别寒冷的情况下要再增加袜子,事先留出一点余量。另外,一般的厂商会生产所有尺码的内靴,但外靴的尺码就有限,经常是4个尺码的内靴(2个整号、两个半号)对应一个尺码的外靴,所以内外靴的搭配并不一定合适。选择的办法是,脚踩在外靴里(不穿内靴),脚趾顶到前面,脚跟处应留出2.5cm左右的空间。因为塑料靴不会变形,所以不需要磨合;当然新鞋还是要适应一段时间,可以带点胶布以备急需。

塑料靴一般都比较宽,可以适应绝大多数人的脚型,但挑选的时候还是应该多试试:穿好靴子之后,站在一个向下的坡面上,或者脚跟下垫起来,最好再背上20kg的背包,主要感觉脚趾前面和侧面,以及足背的位置是否有挤压感,特别是脚比较宽的人应该特别注意小趾的情况,如果不合适就应该更换,千万不要对付,不然到了山上就惨了。
塑料靴基本不需要保养。

相对于塑料靴,皮靴更加轻便、样子比较漂亮。如果鞋子合适、磨合又充分,皮靴也是非常舒适的。但皮靴的挑选、使用、保养要复杂的多。

主要说一下单层皮靴。
国外的厂商生产的皮靴,定位分为登山(Alpine)和高海拔(High Altitude),前者一般适合夏季高山、冬季快速攀登(1-3天)或冰川旅行,国内能够见到的代表产品比如旗云代理的LaSportiva的Makalu和雪鸟代理的Scarpa的Matthorn,这种靴子都相对较轻,采用少量防水、保暖材料作衬里,保温性能一般。而高海拔的靴子要求就高的多,主要是大量使用保暖材料,比如LaSportiva的经典款式 NepalExtreme,它使用了Thinsolate保暖,并使用Synergy(也是和GTX类似的聚四氟乙烯防水透气薄膜)防水。

挑选皮靴相对复杂一点。尺码上来说,皮靴因为可以磨合,所以选择时可较塑料靴略小一点。而鞋型的选择就更多。很多鞋子相同的尺码还分宽、窄型,可以根据自己的脚来选择。同样采用背大包走下坡的方法来测试鞋子的匹配程度。但是皮靴在充分磨合之前,总会有些别扭的感觉。看到国外有的使用者故意把皮靴沁湿了再穿着出去走,据说可以加速磨合,呵呵。

皮靴需要保养,保持鞋子干燥,可使用一些专用的些蜡或拨水剂,远离高温以免脱胶。
皮靴,特别是单层皮靴的保暖性较差,在高山应用的时候要使用全雪套,全雪套有保温层,有的是可以把整个鞋面包起来,还有连鞋底都裹起来的。另外全雪套还可以避免皮面浸湿,防止冻硬。

系带系统:在寒冷的冬季或高山上,每天系鞋带是一件苦刑。现在的很多高山靴都具备一些特殊的系带系统,大多可以自动锁紧鞋带,并且一定程度上调整鞋子的合脚程度,挑选的时候可以注意一下。

配合冰爪:冰爪有卡式、绑式和前绑后卡3种类型。如果用卡式冰爪,则必须使用带卡槽的高山靴; 反之,不论高山靴是否有卡槽,都可以使用绑式冰爪。另外前绑后卡的冰爪要求必须有后卡槽。根据个人经验,我觉得前绑后卡的冰爪是最方便的。因为在手指寒冷僵硬、带着手套的情况下,调整全卡冰爪的前钢丝是不方便的;而前绑后卡的就没有这个问题。

鞋底:鞋底的硬度是非常关键的。坚硬的鞋底支撑冰爪,承受前齿踢冰或走路时脚掌弯折的力量。软鞋底会影响冰爪的使用,甚至影响冰爪的寿命。

使用:我们国家的情况与欧美不同,除了云南和四川的少数山峰,其他大多数的雪山特别是新疆和西藏的山峰,都比较高而且寒冷(西藏的公路边6000米的雪山随处可见,随便搬一座到欧美就是最高峰),皮靴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加上我们的攀登水平决定了我们绝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缓慢围攻的攀登风格,因此塑料靴就是更合适的选择了。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考虑Koflach的Arctics Expedition或Para款,或者Scarpa的Vega款,这几款都适合高海拔攀登,但都比较重,Arctics Expedition是标准的珠峰装备,用在6000米以上都没问题。如果考虑皮靴,那么可以选 Nepal Extreme和Salomon SM Exp,比较寒冷的情况下,必须使用全雪套。

个人意见:我偏好短时间高密度的快速攀登风格,所以更喜欢皮靴。另外北京周遍山区包括小五台的冬季气候都是非常严酷的,不亚于一些6000米级的高山,我一般冬季活动都用高山靴,而不用徒步鞋。适合北京地区使用的冬季皮靴包括(北京的户外店可以买到的):
1.LaSportiva Nepal Extreme:高海拔、冬季、技术攀冰,防水保暖好,硬底,前后卡槽,贵;
2.LaSportiva Makalu: 冬季快速、一般冰雪攀登、重量级徒步,保暖一般,硬底,前后卡槽,较贵;
3.Scarpa Matthorn: 冬季、技术攀冰、重量级徒步,双层靴保暖好,硬底,前后卡槽,贵;
4.Salomon SM Exp: 中、高海拔、冬季、技术攀冰,保暖较好,硬底,前后卡槽,性价比高;
5.Salomon SM lite: 冬季快速、简单冰雪攀登、重量级徒步,保暖较好,半硬底,后卡槽(绑式或前绑后卡冰爪),性价比高。

主题        2.冰爪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0-20 13:49:14

冰爪的种类很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从固定方式上,有系带式(绑式)、全卡式和前绑后卡式的区别;从结构上,有硬式、半硬式和软式;从攀登用途,有登山/冰雪行走和高难度瀑布冰/混合路线攀登的区别。

先谈一下系带式和卡式:全卡式冰爪只能和有前后卡槽的登山靴搭配。这种靴子都有坚固的中底,所以能够卡住冰爪。而绑式冰爪使用范围就比较宽,可以搭配任何类型的靴子。绑式冰爪的穿脱略为麻烦一些。个人认为前绑后卡式的最方便,但要求靴子有后卡槽。

现代的冰爪都是由高性能的合金钢制成。硬式冰爪的框架一般是竖直的钢片制成,水平方向无法弯曲,如国内较多的Trango的Harpoon,多用于技术要求很高的瀑布冰和混合路线;半硬爪一般是水平方向的钢片,受力的情况下,可以稍微形变,以适合鞋底的形状,比如CharletMoser的S12,大多数的登山/攀冰冰爪是这种类型的;软式冰爪是完全可以随着鞋底弯曲的,比如CharletMoser的Ecrin,可以搭配鞋底较软的靴子,甚至某些类型的徒步鞋。这种冰爪适用于冰川行走和技术要求不高的登山。

平前齿冰爪用于登山和一般的攀冰,适合雪面和不太硬的冰面;而立前齿冰爪由于侵彻力强,特别擅长对付极硬的冰面,它的作用就是技术要求很高的硬冰和混合路线。另外挑选冰爪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就是第二对前齿的位置,越靠前,则大角度下支撑作用越好,越适合陡峭的冰壁,但走路时更费一些劲。比如CM的S12和Black Ice,后者的第二对前齿比较突出,攀冰性能就更好一点。

冰爪的稳定性问题:有人说卡抓不如绑式冰爪稳定,容易脱落。其实一般是由于冰爪和靴子没有配合好。现在的大多数卡抓为了保险起见也加了后备的绑带。

冰爪的维护:冰爪使用Ni-Mo-Cr合金钢,强度和韧性都比一般的碳钢好。使用完毕后粘上的冰雪块应清理掉,以免化成雪水腐蚀金属,造成生锈。长时间的使用冰爪尖会变钝,应及时用手锉将它们搓尖,不要使用电砂轮,因为电砂轮产生的高温会使金属退火。卡式冰爪的前面的钢丝必须和高山靴妥帖配合,如果不合适,可以用橡皮锤子敲打修改。

防粘雪板:攀登湿雪坡时,雪块特别容易沾在冰爪和鞋底之间,不长时间就会形成一个大湿雪球。这是非常危险的。一旦形成雪球,应立刻用冰镐柄敲打清理,严防打滑。使用防粘雪板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品牌有成品出售,也有人自制:找一块塑料片,比着冰爪大小裁好,固定在冰爪上就可以了。防粘雪板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粘雪问题,但仍不可掉以轻心。

另列出国内(北京)常见的冰爪,以供选择参考。

CharletMoser S12 平齿 半硬式 卡式 登山及一般攀冰 推荐登山者首选
CharletMoser BlackIce 平齿 半硬式 卡式 技术登山及技术攀冰 推荐
CharletMoser M10 立齿 硬式 卡式 高难度硬冰及混合攀登
CharletMoser G8 立齿 硬式 卡式 高难度硬冰
CharletMoser Ecrin 平齿 半硬式/软式(可调)绑式 冰川旅行及简单登山,可搭配Treking鞋
Simond Bulldog 立齿 硬式 卡式 高难度硬冰及混合攀登
Simond 410 平齿 半硬式 绑式 冰川旅行及简单登山,简单攀冰
Simond 412 平齿 半硬式 卡式 登山及一般攀冰 推荐
Trango Harpoon 立齿 硬式 卡式 高难度硬冰及混合攀登
Camp Ice Runner 立齿 硬式 卡式 硬冰(和Harpoon几乎一模一样,配件可互换)
Camp Green Ice 平齿 半硬式 卡式 登山及一般攀冰 性能较S12略差,如果价格上有优势也可以推荐

主题        能大致报一下价格吗?我们准备不久要购置这些装备
作者        rumble
时间        2002-10-25 05:29:44

主题        抱歉,我不是卖装备的。呵呵。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2-10-25 12:47:58

大概冰爪在400-800元左右;
靴子在600-1800元左右。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7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攀登绳的知识(投稿文章,请勿转贴)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4-03-01 13:48:51

1作者、著作权所有人:王茁,网名Kristian
2非经作者许可,任何传统出版物、盈利性质的网络媒体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或引用本文的全部或部分。
3任何侵犯作者著作权的行为将可能导致道义上的谴责或法律制裁。

1. 攀登绳
绳索是整个保护体系的核心,所有的保护器材都是围绕着绳索而设计的。
首先要了解绳索的基础知识。
跟攀登相关的绳子主要分两大类:动力绳(Dynamic Rope)和静力绳(Static Rope)。后者主要用于垂直工作、吊运等场合,不用于攀登保护。我们主要介绍动力绳。

动力绳是通过延展来吸收攀登者坠落产生的冲击的。有的人在挑选绳子的时候会问,“绳子的强度是多大”,似乎绳子足够结实他们的安全就有了保障,其实是个误解。想象一下,如果攀登者坠落而绳子无延展,这和落到水泥地面并没有什么区别。正确的问题应该是“绳子的坠落冲击力是多大”。UIAA的规定指明,安全的界限是1200kgF,因此,整个保护系统要达成的目标就是使坠落的攀登者受到的冲击力不超过1200公斤。绳子的冲击力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测试的。冲击力小的绳子,一般寿命也会短一些。

现代的攀登绳都是由化学纤维制成的,最主要的是尼龙。绳子分外鞘和绳芯,绳芯由多股纤维绞合在一起,提供大部分抗拉强度和缓冲作用,外鞘由比较致密坚硬的纤维编织制成,主要起到保护绳芯的作用。

绳子根据用途的差异,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单绳(Single Rope)、半绳(Half Rope)和双绳(Twin Rope)。后者使用较少,我们主要介绍单绳和半绳。

单绳的直径比较粗,一般在9.5-11毫米之间。UIAA的标记是(1),说明这种绳子是单根使用的。单绳比较多用于攀岩活动中。零售的绳子一般在50- 60米之间,重量在3、4公斤左右。绳子越粗越耐用,但重量体积也越大。一般野外攀登活动人们都乐意选择细一点的绳子,10.5毫米以上的绳子则更多用在工作负荷比较大的攀岩场馆或顶绳保护的环境下。

半绳的直径比较细,一般在8-9毫米。UIAA的标记是(1/2),说明这种绳子必须是两根一起使用的,单根重量在2-3公斤左右。半绳应用灵活,多用于复杂地形的攀登,或者冰雪攀登的环境下,当然使用操作上也有一些特殊技巧和要求。


绳子的选择
由于冰雪攀登的特殊性,建议使用有防水功能的半绳(half rope,绳子的标记是1/2)。
防吸水的绳子,俗称“干绳”。冰雪条件下,干绳的重要性。冻硬的绳子虽然性能不会有太大变化,但极难操作:系脱绳结、挂锁或通过保护器送绳,都非常困难。无论保护者还是攀登者,肯定都不希望手里攥的、身上系的是一根冰冷的钢筋吧。干绳是经过防水处理的,一般是采用覆涂或浸渍防水剂的办法加工的。如果绳子表面被严重磨毛,不但防水剂损耗,由于毛细作用纤维的吸水性也会增强。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建议爱好者使用固定的绳子进行冰雪攀登,避免用于攀岩,因为攀岩对绳子的磨损要比冰雪攀登严重的多。

第二,因为冰雪攀登使用大量的金属器械、冰镐、冰爪等等,且坠落的不可预见性也非常强,一旦出现器械损坏绳子的情况,将是非常危险的,因此半绳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由于同时使用两根绳,都被切断的可能性就小的多。

第三,半绳的使用技巧。如果路线复杂,曲折很多,用单绳会使绳子的拖曳非常沉重,这时使用半绳系统就非常方便了。仔细规划保护点的位置,然后用两条半绳分别挂入路线两侧的保护点,这样就可以避免严重的“之”字型拖曳绳子的情况。

攀登完成后,经常需要绳降回到地面,使用双绳接起来下降时每次可以降整个绳长,比单根绳子只能降一半绳长要快的多,也节省锚点的器材或操作;

另外需要考虑的是,冰雪路线上的保护普遍的不如岩石路线上的安全稳固,应尽量减小坠落时对保护器械的冲击力,半绳的直径小,延展大,冲击力相应比直径大的单绳要小很多,因此更适合用于冰雪路线的攀登。

综上所述,防水的半绳对于冰雪攀登是更好的选择。

注意:购买半绳时,应选择同一品牌款式的不同颜色的绳子,因为两根绳子的性能相同,使用时损耗较小;不同的颜色使操作时易于区分,避免绳子交叉挂错保护点。

很多时候攀登者需要知道绳子的中点在哪里,为此有些绳子在中点处有黑色的标记,或者每一半长度用不同的颜色来编织外鞘,这样的绳子用起来很方便,是不错的选择。


绳子的使用保养
首先应该明确绳子的使用历史,对自己的绳子心中有数。不要使用来历不明的绳子,也不要将自己的绳子在自己不在场的时候借给别人使用。发生过严重的坠落,或者在恶劣环境下使用过的绳子要特别注意,随时监测它的状态。

使用绳子时,尽量不要让它接触地面。细小的岩屑沙粒会进入绳子里面,慢慢破坏绳子的纤维。绳子最好放在干净的地布上,有一种绳袋可以方便的携带保管绳子,摊开就是地布,是不错的选择。

挂绳的锁具也应该保持光滑无毛刺,因为这些金属毛刺同样会损坏绳子外鞘的纤维,这些小毛刺可以用细砂纸打磨光滑。另外,不要在坚硬的地面或岩石上踩踏绳子,更不能用冰爪踩绳子,那样有可能严重损害绳芯的纤维。

绳子的抗拉能力很强,但不能抵抗剪切,尤其使绳子拉紧的情况下,锋利的岩棱、冰块、落石或者金属器械都很容易将绳子切断,所以在攀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避免可能发生的在岩棱或冰棱上切割绳子的坠落或摆荡,如果有这些可能性,可以用长扁带延长保护点,使受力的锁具位于岩棱下面。在摩擦绳子的地方垫背包或者衣服,或使用专门的保护套管。绳子不可直接穿过挂片。另外应该避免绳子和其它纤维材料直接摩擦(比如尼龙扁带),因为产生的热量不能快速散热,会造成纤维熔融,破坏绳索或其它材料。

下降和顶绳保护都会产生热量,正确的方式是缓慢平稳的放松绳子,使热量通过下降器和锁具散发出去。高速下降产生的高温会破坏绳皮;跳跃式的下降,则会对固定点和绳子造成不必要的负荷。应该避免这样的操作方式。

我们前面提到绳子吸收坠落的能量,这些能量实际上转化为热量,逐渐使绳芯的纤维熔融粘合在一起,弹性越来越小,抗拉力也变差。新绳子柔软而且容易操作,但慢慢会逐渐变硬。绳子表面会磨毛,尼龙材料也会自然老化。当它再次变柔软时,说明绳子应该报废了。

针对一般爱好者的使用频度,绳子的寿命为2-4年,经常性的使用寿命会相应缩短。冲坠系数高的坠落会产生很强的拉力,虽然很多绳子的坠落次数都在5次以上,但弹性的丧失会使人觉得难受,所以一旦在使用中觉得绳子弹性不够,就应该予以更换了。

每次使用之前,应该把绳盘打开,用手将绳子从头到尾捋一遍,一方面避免绳子自己缠绕打结带来麻烦,另一方面就是检查绳子的状况。用眼睛观察绳子的外观,看外鞘是否有明显的破损,同时用手感觉绳芯的状况,检查是否有硬度突然变软的点,一般这样的点是严重损伤造成的,为了安全应该更换绳子。

攀登绳由尼龙制成,它具有比较优良的性能,但也要注意维护保养。尼龙是稳定的高分子聚合物,汽油等有机溶剂在常温下不会对尼龙造成太大伤害,但尼龙在130摄氏度以上会转变性能,因此绳子一定要注意远离高温。另外酸碱物质都会对尼龙产生严重损害,所以绳子应远离这些物质。尼龙对紫外线比较敏感,笔者曾经见到,一根直径 1厘米的尼龙绳,在自然条件下风吹日晒了一年,其强度甚至无法抵御两只手的拉扯。除非在攀登的时候,其它时间绳子还是放在背光的地方为好。

绳子一旦沾染了泥土沙砾,应该及时清洗。如果你不能确定洗涤剂是否中性、是否确实对绳子无害,那么干脆就不要使用洗涤剂。把绳子放在清水中搅拌刷洗即可,有条件的话可以用洗车的高压水枪冲洗。清洗完毕后在阴凉通风处晾干,避免日晒,不要用高温烘干。
爱护攀登绳,它就能够保护攀登者的安全。

主题        受教了。我们在刃脊上课时,jon把半绳叫double Rope,是否有两种叫法?
作者        野猪
时间        2004-03-02 09:18:04

主题        是一回事。关于twin和half的名称,想来想去还是这样叫从字面上容易对应。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4-03-02 10:07:33

其实我也习惯把half叫双绳,但这样的话可能和twin混淆,所以干脆就教半绳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7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攀冰冰镐的知识(投稿文章,请勿转贴)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4-03-04 06:11:39

1作者、著作权所有人:王茁,网名Kristian
2非经作者许可,任何传统出版物、盈利性质的网络媒体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或引用本文的全部或部分。
3任何侵犯作者著作权的行为将可能导致道义上的谴责或法律制裁。


冰镐
冰镐(Ice Axe)是历史最悠久的登山器材。早在二百多年前,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地区,人们开始现代攀登活动的时候,冰镐就成为登山者最可依赖的工具。十九世纪中叶,登山先驱们就是靠着冰镐劈出的台阶,一步步登上了阿尔卑斯山区陡峭的顶峰;不论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征服八千米高峰的争夺中,还是科技飞速进步的新千年,在艰险的冰岩地带,冰镐始终扮演着登山“守护神”的角色。

登山冰镐结构简单,用途广泛,重量轻,一般在350-600克之间,长度在60- 75厘米,通常被称为“大冰镐”。200多年来,其形式和用途没有太大的变化。因为攀爬的坡度不大,大冰镐可以作为支撑的工具,减轻体力消耗;在硬雪坡上,大冰镐可以插入雪中作为保护点;一旦不慎滑坠,在没有保护绳可资利用的情况下,冰镐自制动是拯救生命唯一的手段;在裂缝密布、危机四伏的冰川上,大冰镐还用来作为冰川裂峰的工具;砍冰阶、挖雪洞…作用不胜枚举。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人们在攀登中追求更加艰难的路线,以往视为不可攀登的陡直冰壁开始逐渐为人们尝试,攀冰冰镐应运而生。攀冰冰镐比传统的登山冰镐短,一般长度在45-55厘米,因此经常称为“小冰镐”。国外把攀冰用小冰镐,尤其是模块化、能更换部件的小冰镐叫做Ice tool,以示区别。

近两年,竞技攀登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冰雪攀登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无腕带弯把小冰镐,它们的镐柄形状五花八门,完全脱离了传统的设计,这种产品专用于极度艰难的冰壁或冰岩混合路线,推动着冰雪攀登逐步向竞技化发展。

下面就侧重介绍新兴的攀冰运动装备和器材。

冰镐的结构性能
冰镐各组件的设计也与长冰镐不同。
现代冰镐大都采用轻质铝合金作主体材料(镐身和镐柄),个别高端产品甚至有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以减轻重量,提高强度。有些镐柄外围包有一层橡胶材料,握持更为牢固,同时可减少震动。镐尖采用钢质或合金钢,重心靠前,挥动时有更好的侵彻力。镐尖大多设计为弯曲下垂形状,以获得良好的钩挂能力。登山冰镐的镐尖与镐柄角度一般较大,从70度到接近垂直;镐头另一端有锤头或铲头,用于岩石或冰雪操作。传统登山冰镐的重要作用之一是插入深雪作为攀登的保护点,所以它的镐柄设计为直柄或者有一点点弯曲的顺滑的弯柄。镐柄末端有锋利的尾尖,便于插入雪中。一般冰镐都配备或自备连接腕带,避免冰镐脱手丢失,以及在攀登时提供悬吊支撑。

用途不同的冰镐,差异最大的就是头部的镐尖(Pick)。冰镐的整体性能大部分也是由镐尖决定的。常规登山的镐尖一般为向下弯曲的弧线,而攀冰小冰镐则为向上弯曲的弧线(reversed curve),这种镐尖是由美国人Yvon Chouinard发明的。下弧线形的镐尖会在镐把向外抬起时咬紧冰,而上弧线的在沿着镐把拉时咬紧冰面(镐把外抬时放开),这样当体重落在冰镐上时,镐尖固定的更坚实。镐尖下缘都有锋利的倒齿,防止镐尖从冰洞力脱出。这样的设计,使得攀登陡峭冰壁成为可能,可以说是给现代攀冰和登山带来一场革命。

除了镐尖的曲线,影响性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镐尖的接触角度。攀冰冰镐的镐尖击打冰面时,与冰面形成锐角,便于侵彻冰面,但这种镐尖不适合作为常规登山的滑坠自制动使用,因为它过于锋利,一下被冰面咬死,冲击力太大无法控制。

握柄是另一个差别比较大的部件。直柄的冰镐当然很适合常规登山,但在陡峭的冰壁上劈冰时,问题就比较多了。握镐的手处于垂直状态,身体的重量作用在手上,要求必须牢牢攥住冰镐,否则会自然下滑,这就增加了手指和上臂的疲劳;手指会在劈冰的时候敲在冰面上,造成疼痛和伤害;另外,由于手腕向侧面扣,加上腕带的作用,严重影响血液循环,手指会觉得冰冷,这在寒冷的环境里是个问题。为此,人们将小冰镐的镐柄设计成向前弯曲,使手掌抓握向更自然的方向转移,从而减轻上述这些问题。冰镐劈入冰面后,身体的重量通过镐柄作用在上曲线镐尖和镐尖的牙齿上,使它们获得更好的固定效果。

铲头(Blade)主要用来在硬雪面或冰面上砍出台阶。在需要清理雪面,或者挖雪洞的时候也很有用。在松软的雪面上,用镐尖进行制动往往比较困难,因为镐尖的刃部太薄,横截面很小,在软雪中无法提供足够的阻力,这时铲头也可以作为制动的工具。

锤头(Hammer)主要用来锤击各种固定点,比如在坚硬的冰冻地面上固定帐篷钉,在岩石缝里敲入岩钉作固定保护点,等等。

因为攀冰和冰岩混合路线攀登对冰镐的要求很高,这些部件都容易损坏,另外针对不同的环境,小冰镐是可以更换附件的。寒冷地区的冰硬而且脆,需要使用非常锋利尖锐的镐尖,很多标明为B(基本型)的镐尖,比T(技术型)镐尖薄而且尖利,就是用于这种硬冰的。还有的有专用的登山镐尖,与传统登山冰镐一样,是下弧线的,用于小角度冰雪面和自制动。


冰镐的选择使用
很多冰雪器材厂商都有各种款式的产品,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线。选择冰镐要根据自己的应用范围来确定。如果以攀登技术难度不大的山峰或冬季山区徒步、冰川旅行为目标,建议选用轻量型徒步镐。这种镐重量轻、握持舒适,又有足够的强度完成行走支撑、冰雪坡保护和自制动功能。

如果以攀登有技术难度的山峰或长时间、重负荷使用为目标,建议选用强度更高、重量略大的技术型(T)登山镐。这种镐可攀登有一定技术难度的冰雪路线,可承受劈冰的巨大冲击力,可作坚固的雪地锚点。更艰难的山峰路线或瀑布冰攀登、冰岩混合路线攀登就要求使用反曲线镐尖的小冰镐。镐柄弯曲程度较小的,比较适合技术登山;镐柄弯曲程度越大,越适合更陡峭的路线;另外
小冰镐的重量一般在 650至800克之间。一般来说,重量越大,入冰的侵彻力就越强,落镐也更坚固稳定,但挥动重镐需要更大的力量和控制力。

除了重量,镐身的重心设计也对入镐有很大影响:由于挥镐时镐尖的运动轨迹是圆弧形,可以看做是以镐柄为径向的转动,很多攀冰专用的小冰镐,其重心很靠前,这样的冰镐在重量相同的条件下可以获得更大的转动惯量,挥动起来后镐身的稳定性很好,不容易打偏。而一般的通用性冰镐,重心比较靠后,就不易获得这样好的入冰性能。

总的来说,冰镐的选择是根据自己的最常用的应用范围确定的,如果以高海拔技术攀登为主,可以选择略轻一些的通用型攀冰镐;而如果以瀑布冰和混合路线攀登为主,则应该在自己的控制能力之内选尽量重一些的镐。

选择小冰镐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和手。每个人的手的大小、臂长、力量和经常攀登的冰的种类不同,对小冰镐的选择也就不一样。手小的人如果用比较粗的镐柄,握持会比较困难,需要花费更多力气在攥紧冰镐上面,就会容易疲劳;另外攀登的时候会戴手套,挑选的时候要注意,看是否能够握紧,不会打滑。

使用小冰镐对上肢力量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手掌的抓握力和手腕力量。挥动冰镐之前,上臂略微后引,肘关节弯曲,冰镐位于头顶后方;利用胸部肌肉带动上臂,肘关节要伸直;镐挥出去后,利用冰镐自身的惯性击打冰面,手腕下扣,产生一个斜向下方的力量,使镐尖最尖利的部分敲入冰面;个别款式的镐尖向下钩的特别厉害,用这种镐的时候,则不需要明显的甩腕动作,但是手臂还是要有一个下拉的动作。镐尖触及冰面的瞬间,必须保证镐尖与冰面垂直,稍有偏斜,镐尖就会打“呲”了。长时间的挥动冰镐,会造成上臂的肱三头肌(手臂外侧伸展肌肉)疲劳,可以通过俯卧撑和双臂屈伸(撑双杠)来训练,效果显著。冰镐打击的震动作用到手掌上,使人觉得手掌酸软,通过握力器或攀岩训练,可以提高抓握力,对冰镐有更强的控制能力。另外,攀岩训练提高人的综合运动能力,对于攀登冰雪有很大的提高。

稳定的入镐可以通过看、听、感觉来确认。快速有效的入镐使镐尖被冰面“嘬”住,不应有不稳定的晃动,强劲有力的打镐甚至能感觉到镐身传来的震动。冰面太脆或者入镐的速度不够会导致冰面破碎,这时应该将表面的碎冰清理干净(提醒其他人员避免落冰砸伤),然后可尝试在原来的入镐点继续打镐,一般表面的脆冰打掉以后,下面的硬冰就比较坚固了。如果连续几镐都不能获得稳定的固定,那么就要考虑换一个入镐点了。

腕带的长度以手臂位于自然攀登位置时刚好托住手腕为合适。在攀登的过程中,当冰镐牢牢固定入冰面后,只要用腕带就可以吊住体重,而握镐的手就可以完全放松休息,这样可以大大减轻手臂的疲劳状况。攀登的过程中,需要腾出手做一些操作,冰镐挂在手腕上是比较碍事的,这时就需要快速解脱腕带的方法。很多冰镐都有这种速摘腕带,绝大多数都可以单手操作(因为另一只手还得攥着冰镐固定自己呢),摘腕带的时候一定要把没有连接的冰镐牢牢打入冰中,或者挂在安全带上,否则冰镐坠落丢失,可就上下不得了。

冰镐的维护保养冰镐的镐柄为空心铝合金管,受到巨大杠杆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凹陷,而凹陷的地方就成为应力最集中的地方,如果再次受到重压之下则可能会折断。所以每次使用完冰镐都应该仔细检查。

冰镐的镐尖和尾尖为钢材制成,都会生锈,要及时清理上面的泥土、锈迹,长时间不使用可涂一层防锈油保护。镐尖和尾尖应保持锋利,特别是小冰镐,变钝的镐尖严重影响攀登能力。磨镐尖只能用手锉或磨刀石进行手工研磨,一定不要使用电砂轮,因为高速研磨会使金属过热而退火,严重影响镐尖的强度和硬度。重压下的冰川断层冰面非常的坚硬,寒冷的北方山区形成的瀑布冰,不但硬而且脆。要攀登这种硬冰,或者为了抑制冰面破碎,必须将镐尖打磨的非常尖锐锋利。



主题        就具体这两个款式罗嗦一下: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4-03-04 06:24:00

因为小冰镐价格高昂,大家都希望能够一物多用,而无数的事实证明,“什么都能干,往往什么都干不好”。就攀冰而言,这两款冰镐都堪称顶级,然而技术登山都不是它们的特长,主要的问题是因为它们的握柄尾部都有一个大的“手指托”,攀冰的时候,这个“手指托”能提供对手部的保护和支撑,但登山时,就是这个东西严重妨碍冰镐插入雪中、特别是硬雪。

CM的Axar是最好的登山、攀冰通用型冰镐,但攀冰性能略逊。其实在绝大多数爱好者之间,装备都远远好于技术。国外的攀登者能用Axar爬WI5+/6-的冰壁,国内只有极少数人(赵凯、丁丁,还有别人吗?)能爬WI5。所以关键是苦练技术。

主题        应该还有陈晖、孙斌
作者        科友影业
时间        2004-03-04 09:09:30

最爱cobra,你看它多美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感觉它是有生命的。
我拥有它一年多了,它懂我,我信任它。
可惜因为生活的压力,我不能常常和它在一起,带着它出去,和它一起攀爬……
每年的大部分时间,它躺在我的箱子里,寂寞或者空虚吗?我不知道,但我常常感到内疚,感到对不起它,因为我的能力不足以带它上更高更难的地方,K2, Cerro Torre……
那里才是属于它的地方,那里才是它充分发挥它的能力的地方……
---------------------------------------------
bd关于cobra的宣传与广告词:
This year the Cobra maintains its reputation as the highest-performing, all-around tool in the world. We don’t say this lightly—we’ve witnessed the Cobra climb M11, take home World Cups and conquer Patagonia’s hardest
routes. The secret behind the Cobra is its carbon €ber shaft and torsionally-balanced design. The carbon €ber shaft provides a solid, damp feel, while a high-clearance design serves up unmatched torsional control. Most of
the Cobra’s weight is centered in its head, which means balanced swings are the norm—even when fatigue sets in. This year the Cobra is paired with the new Laser Pick. With its thinner taper and lower-volume tip, the Laser Pick penetrates easily because it displaces less ice.

U.S. Patent Nos: 5,425,176; 5,937,466; 5,996,235; 5,728,727.

Weight with Hammer: 702 g (1 lb 9 oz)
Weight with Adze: 702 g (1 lb 9 oz)

Time-proven to be the most versatile high-end tool ever
Carbon €ber shaft reduces vibration and feels great in-hand
Torsionally-balanced design for controlled swings
http://www.bdel.com/gear/alpinism/cobra.php

--------------------------------------------------------
另外,下次国外订货,帮我定一对 Laser Pick ,镐头。


主题        对了,灰灰爬过云蒙峡,孙宾爬过吗?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4-03-04 09:39:01

云蒙峡恐怕也只有 WI5-,姑且也是grade5了。别的路线都达不到,桃园仙谷的有些冰绺难度不小,但是高度不够,所以算不上grade5。双桥沟里的路线很多,只是除了赵凯别人还没有爬过。


主题        小冰镐的个人看法
作者        superkai
时间        2004-03-06 03:04:24

只用过小冰镐攀冰,并未使用它们登过山,但在approach的过程中能略微感觉到他们在alpine中的作用.作为全能型的冰镐viper和quark都是不错的选择,前者的挥动更自然后者的悬挂更稳定,且重量都很轻.trango的冰镐非常不好用,不管他宣传的有多好,价钱多便宜,都不要去买.grivil的东西很不错,但不见得比petzl和bd的好,我用过top machine感觉不如quark.以前我是个忠实的BD用户,但现在观点有所转变,更倾向于petzl的,感觉在中高级阶段petzl的东西更好一些.bd的冰镐碎冰太厉害,安全性相对降低且消耗体力更多.

这次我们一起去双桥沟攀冰的法国人就是用quark攀爬的阿妣峰的,他们评价quark是世界上最好的全能型冰镐(当然他们是petzl team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8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主题        攀岩鞋的基础知识(投稿文章,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4-04-08 00:51:27

1作者、著作权所有人:王茁,网名Kristian
2非经作者许可,任何传统出版物、盈利性质的网络媒体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或引用本文的全部或部分。
3任何侵犯作者著作权的行为将可能导致道义上的谴责或法律制裁。


攀岩鞋评测
近几年来,攀岩运动在业余爱好者中发展很快,很多年轻人乐意参与这项融惊险和趣味于一身、集心智和身体共发展的运动。随之而来的是市面上出现了很多新品牌、新款式的攀岩装备。这些装备中,对运动水平影响最大的就是攀岩鞋了。不论对于初学者选好第一双鞋,还是资深攀友进一步提高水平,充分了解攀岩鞋的知识都是有帮助的。本人玩攀岩的时间不长,但穿坏的鞋子不少,积累的一点经验愿与大家分享。

选择鞋子无非就是性能和价格。好鞋子的价钱自然贵,价格方面就不在讨论范围内了,主要谈性能。

要分析攀岩鞋,需要先了解一些攀岩的知识。攀岩的范畴比较宽,不仅仅局限于人工岩壁上的竞赛,走出钢筋水泥的丛林,在广阔的户外有一片更神奇的攀岩天空。总体上来说,攀岩分为竞技攀登(Sport Climbing)、传统攀登(Trad Climbing)以及抱石(Bouldering)等三个方面。竞技攀登以发展单纯的身体运动能力为目标,为了不断达到和突破极限,一般在有良好的膨胀钉保护的路线上攀爬,基本不考虑脱落的安全性问题。每次起步攀登一般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需要说明的是,竞技攀登并不只单纯的人工岩壁,天然岩壁上的攀登路线,才是真正的试金石,因为它们永远在那里,对所有的攀登者都一视同仁。传统攀登以裂缝攀登为主,利用自然地形(裂缝、岩角等)或者树木等设置保护,传统攀登除了身体运动能力,还需要考虑很多安全性方面的问题,为此攀登时间一般比较长。另外近年来抱石运动迅速兴起,boulder这个词就是大圆石的意思。抱石运动一般攀爬难度非常尖锐、路线不长的大石或短岩壁,趣味性强,装备简单,不需要绳索和复杂的保护器材,只需要抱石垫缓冲和朋友的保护。抱石难题基本都在攀登者的顶级攀登能力左右,所以对攀岩鞋的性能要求比较高,当然每次攀登时间都很短,只有几个动作而已。

攀岩鞋的基础知识
下面我们介绍攀岩鞋是怎样制成的,以及不同的结构如何决定鞋子的舒适和性能。

1. 系带式(Lace-up)、粘扣式(Velcro)和拖鞋式(Slipper)
系带式的鞋子可以作精细的调整,特别“包脚”。通过调整鞋带的松紧程度,还可以获得不同的鞋子支撑性能,鞋带松一些,则鞋子纵向柔软一些;反之,则提供坚硬一些的支撑。这样的鞋子可以有比较宽的使用范围。

粘扣式的鞋子穿脱方便,调整快速灵活,脚掌的运动也更自如一些,但也意味着固定力和支撑力相对不足,特别是长时间的攀登后,会感觉到脚在鞋子里“滚(打滑)”。对于一般的竞技路线或者抱石难题,一条线路的整个过程不过几分钟,这点并不明显;然而在长距离的多段攀登中,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在使用“塞脚” 或者其他需要脚部扭转的动作时,粘扣可能会意外的打开。

另外还可以见到拖鞋式的攀岩鞋,鞋口用弹力比较大的橡皮筋固定,有的辅以拉链。这种结构的鞋子最简单,一般价格也比较便宜,拖鞋式的鞋子由于没有鞋带或粘扣的束缚,脚感比较柔软,而且特别敏感,但是固定力和支撑力都有不足,受力的时候会变形(变形的程度通常是由脚丫子决定的)。一般拖鞋式攀岩鞋都用比较薄的鞋底,没有衬里,使你可以感觉到最轻微的起伏,踩点特别牢靠,用脚趾向上钩的动作也非常好用。使用拖鞋式的鞋子必须要用非常小的尺码,否则用脚跟钩的技术几乎肯定都以失败告终。通常比较适合室内岩壁训练、抱石或竞技路线。另外由于省略了鞋带和粘扣的厚度,使鞋子的整体高度更小,特别适合于细裂缝攀登,在这种情况下要用稍微大一点的尺码,以便使脚趾能够在鞋子里放平。

2. 皮面和合成材料
皮质的鞋子拉伸性好,透气,穿着舒适,新鞋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会变的更合脚。选鞋的时候应该选小一点,因为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鞋子会被撑大,即变形范围大一些;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有的皮质鞋子加了衬里,以限制鞋子的变形范围,这样的鞋子可以选的稍微大一点。合成材料的鞋子比较轻,质地更柔软,拉伸能力不大。合成材料的鞋子透气性一般都不如皮质鞋子好,长时间穿着出汗问题比较严重,好在合成材料不怕水,可以经常刷洗,而皮质的不宜频繁刷洗。市面上有专用的鞋类除臭剂,可以试一试,还有一个偏方,用白酒喷到鞋子里,也可起到一定的杀菌除臭的作用。

3. 楦型(Last)
楦型是指鞋子的形状。鞋子的形状决定了鞋子是否合适,以及性能如何。楦型是一个立体的模具,整个鞋子包裹在楦型的外面加工缝制而成。

鞋楦的形状分为普通型和拱型,基本是由鞋底(主要是足弓部位)的形状决定的。鞋底因此分为平底(Board Lasted)和拱形底(Slip Lasted)。

平底的形状就象放松的脚掌的形状,它的各个部位(脚趾、脚跟、足弓等)的形状、大小都不同。对于普通楦型的鞋子,脚面上的部分和鞋底缝合在一起,因此从鞋子里面看,是完整的脚的形状的鞋底。拱形鞋底则完全不同,基本上整个鞋子是一整块面料制成,鞋底的部位通过立体裁剪再缝合,从鞋子里面看到的是一条接缝,而不是一个闭合的鞋底形状。

平底一般都是平的,甚至微微上翘,而拱形鞋底则使鞋底产生向下、向大脚趾方向的弯曲(整个形状有一点象香蕉)。这种扭曲(或者说“不对称”结构)使攀登者的身体重量向大脚趾集中,力量集中使得竞技或抱石路线上占有优势,因为集中的力量产生更大的摩擦力,以及可以准确的踩很小的支点;但是,这种集中力量对于裂缝攀登或者长时间的穿着是比较痛苦的。平底鞋的整体受力分布于鞋子的前脚掌上,各个部分的压力比较小,而弯曲的很厉害的拱形鞋底则基本集中在大脚趾的部位,因此这样的鞋子在脚趾部位磨损的特别快,为此,建议使用者备有两双以上不同类型和用途的鞋子,这样的整体使用寿命要超过一双鞋子的两倍。

平底一般比较宽,长时间穿着比较舒适,适合长线路攀登和裂缝攀登。拱型底更加合脚,足弓较高,可以获得更好的脚感和支撑,适合难度路线的攀登,如竞技和抱石。


4. 鞋底的结构和性能
攀岩鞋根据用途的差异,鞋底结构也是有区别的。鞋底分两层,中底(midsole)和胶底。中底夹在鞋底面料和胶底之间,一般是由不同硬度、弹性的合成材料制成,主要起支撑作用,外面的胶底才提供摩擦。一般一个品牌的鞋子都使用同样的橡胶,除了胶底的厚度不同外,鞋子的整体硬度感觉差异较大,主要就在于采用不同的中底。硬而厚的中底对脚的支撑能力比较强,适合自然岩壁的长距离攀登,相对技术性较差;而薄且软的鞋底适合竞技攀岩和抱石攀登,当然磨损也快的多。甚至有的攀岩鞋为了追求极端的敏感,省略了中底这一层,而在脚底的面料之外直接粘合鞋底橡胶,这种鞋底很软,脚趾几乎能够“抠”住凸起的支点,适用于高难度的仰角或屋檐路线,或者要求摩擦面技术的的Slab(角度小于90°,但几乎没有突起的支点,完全依靠鞋底的摩擦力)攀登。



选择鞋子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了解了攀岩鞋的基本知识,下面就是利用这些知识为我们选择合适的鞋子。
作为初学者,需要的是一双比较硬一些、耐用、价格低廉的通用鞋。记住,攀岩鞋是典型的消耗品,刚开始就买所谓的“高级”鞋子实在没有必要。初学者很大的问题都在脚法上,他们还无法准确的踩点、正确的固定身体,每一次打滑,都在消耗着自己的鞋胶和钞票;所以坚硬一点的鞋子更耐用,而且在直壁上训练基本技术时,可以提供比较比较好的支撑。

当你用坏了第一双鞋,恭喜,你应该可以对自己的兴趣和目标有一个相对清晰的概念了,第二双鞋可以更好的满足你的需要。对于竞技攀登的爱好者,最能满足需要的是拱形鞋底、脚趾部位蜷曲的“竞技”鞋子,尺码略小一些,在仰角路线上这种鞋子可以最大程度的帮助脚趾“抓”住支点。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岩壁,比如攀登特别细小狭窄的岩棱(通常叫作“crimp”点),需要比较硬的鞋底;对于石灰岩上很常见的小岩洞(通常叫做 “Pocket”)则需要比较尖的脚趾尖。系带、粘扣、拖鞋式的都不错,只是前者的价格略高一些。对于裂缝攀登,平底鞋子更能发挥性能,使用“塞脚”技术时,为了保护脚部,可以考虑有衬里的鞋子,或者加一双袜子。对于人工岩壁和抱石攀登,为了易于穿脱,粘扣或者拖鞋式的鞋子是最方便的。

为了选择合适的尺码,亲自试穿是必要的。邮购也是一种方法,但往往不能选到完全合适的鞋子。不同的厂商,他们的尺码系统是不完全一样的,美国鞋码的半号相当于欧洲鞋码的2/3,比如US7=EU40,而US7.5=EU40 2/3,所以欧洲鞋码的划分更精细一些;即使同一厂商,楦型的差异也使同样尺码的鞋子有不同的感觉。一般的竞技攀登或抱石,尺码应穿比正常鞋子小二至三号,脚趾需并拢弯曲,攀岩鞋与脚间没有空隙;对于传统攀登或长路线攀爬,一般小一至二号就可以了,让你的脚平贴鞋底,脚指顶住前端、脚跟与鞋跟贴齐,穿起来不会感到不舒服。初学者选择鞋子不易太小,也应参照此标准。


鞋子的保养
每次使用完毕应该及时清理,保持清洁干燥,潮湿的鞋子易滋生真菌,并且是鞋子变形。
储存或携带的时候不要过度挤压,可以在鞋子里塞一些旧报纸,以保持鞋子的立体形状。
鞋子最怕热,高温会使鞋子开胶,严重影响使用寿命,也可能使合成材料的鞋面或者中底的支撑材料变形,影响穿着舒适和性能的发挥。

另外酷热的岩石使橡胶变软,加快磨损。夏天在炎热的岩壁上攀登会大大缩短鞋子的寿命。人们经过试验证明,在较低的温度下,鞋子的橡胶可以保持一定的硬度,从而获得更好的摩擦力。
对于易变形的鞋子,不要穿着走路。


攀岩鞋评测
? LaSportiva
LaSportiva 是享有盛誉的意大利制鞋厂商,专业生产攀登及户外用鞋类。它的产品线非常宽,从喜玛拉雅登山靴、徒步鞋、休闲鞋类到攀岩鞋等等。LaSportiva有悠久的皮鞋生产传统,它的攀岩鞋也基本上以真皮为主要材质,鞋子采用著名的Viberam橡胶作鞋底。摩擦力较好,也比较耐用。产品最主要的特点是工艺精湛,剪裁、缝制、胶粘都一丝不苟,穿着非常舒适。

cobra 拖鞋式松紧口,拱形鞋底,大脚趾扭曲。皮质,鞋底有一些硬度,敏感和支撑性能比较平均,适合从初学者到高手的各个级别的爱好者,是侧重技术性的攀岩鞋,适合竞技攀登、抱石和人工岩壁。

Mythos 这是一款有12年历史的鞋子,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里,这几乎象它的名字一样,成为一个神话。系带式,拱形鞋底但弧度不大,扭曲不严重,比较接近平底。皮质,有较厚的中底,是一款通用性很强的鞋子,适合竞技攀登、裂缝、抱石和人工岩壁。它的系带系统有一个独特的设计,鞋带从脚跟后环绕一圈,这样脚跟锁定特别结实,不容易脱出。


? Five.Ten
Five.Ten是一家美国公司,专业生产攀岩鞋。Five.Ten (5.10)象征着攀岩水平的发展。在几十年前,5.10被视为人们攀登能力的极限,而随着装备和运动本身的发展,5.10现在则被视为初学者和进阶人士的门槛。这个相对年轻的美国品牌富有朝气和革新精神,每年都推出大量的新产品,产品很多在中国、韩国生产。

Five.ten最突出的是它的Stealth C4橡胶。我个人认为,是目前综合性能最好的橡胶。这种橡胶具有很大的摩擦力,硬度适中,也比较耐用。

Dragon 是一款以竞技为目的的攀岩鞋。粘扣,拱形鞋底。由于采用了合成材料,柔软而不易变形;柔软的鞋面使得脚趾的活动自如;鞋底很柔软,非常弯曲的足弓,使得它非常适合大角度仰角和屋檐。这款鞋不适合一般初、中级爱好者使用,合成材料鞋面透气不好,比较捂脚。

Anasazi Laceup 这也是一款传奇性的鞋子,虽然它的历史不长,但却经常可以在各种媒体上看到它粉红色修长秀气的形象。系带,合成材料,拱形鞋底,鞋底软硬适中,敏感和支撑都不错,这款鞋子与Dragon比较起来更适合踩小点,所以比较适合有难度的花岗岩攀登,而Dragon更适合人工岩壁。它的楦型非常舒适,是兼顾了通用性的技术型攀岩鞋,适合竞技攀登和抱石。


? MadRock
这是一家在美国注册的企业,专业生产和攀岩相关的产品。MadRock和5.10有很深的渊源,产品也是以国内生产为主,价格上比较实惠。MadRock的合伙人之一,美籍韩裔的Young Chu,是北京攀岩爱好者的老朋友,他致力于开发北京周边的岩壁,修建了大量质量高趣味性强的新路线;除了在一起攀爬,大家还经常在一起交流,听他讲述 30年攀登经验中的故事,从风光秀丽的Yosemite山谷到荒凉壮观的Pamir高原,乃至世界上最顶尖的登山者才敢涉足的Patagonia高原,实在是令人神往。

MadRock为它的新型橡胶取名叫做MadRubber,这是一种有点极端的材料,如同它取的名字一样。MadRubber橡胶具有很强的摩擦力,橡胶质地非常软而且粘,粘着力好但磨损相当快,适合有较高水平的爱好者。如果攀岩者有出色的脚法,这种鞋胶将使你如虎添翼;反之如果脚法不行,鞋子的寿命就会很短。

Mugen 这是一款粘扣式鞋子,拱型鞋底,合成材料。采用了很多新的设计,与传统的攀岩鞋有比较大的差异。为了克服橡胶软的缺点,沿着脚趾的鞋底外圈采用厚的橡胶,而脚掌部分采用比较薄的,这样既适合攀登敏感的大仰角和摩擦面路线,也能够为小点的花岗岩路线提供足够的支撑。鞋根有波纹状的起伏,使用脚跟钩的技术时更稳固,不易打滑。粘扣位于脚背的侧面而不是传统的正面,可以获得和拖鞋式岩鞋类似的柔软和自由度,同时又有足够的固定力。适合竞技路线、抱石和人工岩壁攀登。

? Scarpa
也是一家优秀的意大利制鞋厂商,它也生产几乎所有类型的户外鞋子,甚至包括各种款式的滑雪靴。单就攀岩鞋而言,款式种类没有LaSportiva和5.10那样丰富多样,但它的几款鞋很有特色,鞋型开发较早,但由于出色的性能,较长时间内没有大的变化,只是细节性的修改,不象5.10那样每年都推出全新的款式。这可能和它作为欧洲老牌的传统有关,工艺精湛也是突出的特色之一。
Dominator 系带,拱型鞋底,薄的中底,提供一定的支撑,同时也具备足够的敏感程度。脚趾向下、向内弯曲的程度比较大,攀登仰角路线和小点的能力都比较强。适合中、高级攀岩者,竞技攀登、抱石和人工岩壁。

? Boreal
是西班牙的著名户外鞋类制造商,也生产高山靴、徒步鞋、攀岩鞋等各种产品。西班牙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多的5.14+的路线和攀岩者,他们在石灰岩竞技路线上的整体水平之高,已经俨然和法国分庭抗礼,成为竞技攀岩的两强之一。处于这样优良的环境里,Boreal的产品也具有很出色的性能。另外,由于市场和品牌原因,西班牙的产品和意大利的相比在价格上有比较强的竞争力。Boreal对攀岩鞋的生产投入很大,它有一只强大的产品测试和公关形象队伍,3届前世界年度总冠军平山裕示(Yuji Hirayama)就是Boreal赞助的顶尖攀登者之一。

Zen是一款粘扣式鞋子,拱型鞋底,皮面。Zen有比较硬的中底,提供较好的支撑作用,鞋子的鞋底边缘比较“锐利”,很适合小点和洞点。适合高级攀岩者使用,特别适合花岗岩抱石和石灰岩的竞技路线攀登。


? Trango
Trango 与前面介绍的专业生产鞋类的欧美厂商不同,它的产品几乎覆盖了技术攀登的所有领域,除了鞋子,还有纺织品、冰雪攀登器材(冰镐、冰爪等),岩石攀登器材(各种岩石塞、金属器械)等等。这是一个新兴的攀登器材生产商,也是一个国际化厂商,在韩国和美国注册,但大部分产品在韩国生产。

前几年,由于韩国在地理方面的优势,这个品牌的部分产品得以较早进入中国市场,很多北京的攀岩爱好者都是由Trango的鞋开始了攀岩之路。最初的产品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性能价格都不能令人满意,不过聊胜于无罢了;近几年欧美的产品大举登陆国内市场,Trango的攀岩鞋只是“副业”,自然没法和专业鞋类厂商竞争。但是就笔者的使用经验来看,虽然大多数鞋子没有什么吸引力,但有一款却显得鹤立鸡群,目前尚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Trango的早期产品Classic。

Classic 是一款高帮系带攀岩鞋。名为“经典”,它也确实采用了很多“传统”设计,也最适合传统攀登(Trad Climbing,即利用裂缝系统、自己设置保护的攀登方法)。平底,有一个比较厚的中底,皮面,有衬里,由于裂缝攀登使用很多“塞脚”(Foot Jaming)的技术,脚趾和脚背会受到很多磨难,而这款鞋的保护能力不错。高帮有助于保护脚踝,也有一定的保暖性能,甚至可以在比较寒冷的季节使用。鞋子的敏感度不足,不适合竞技和抱石,鞋胶的性能一般,摩擦力尚可,但比较耐用。


通过这篇文章,对攀岩鞋的基本知识和国内常见的一些品牌款式做了个简要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然而,攀登毕竟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个实践性占首要位置的运动,再多的讨论和评测,也不及实实在在的攀爬带来的乐趣多。随着经验和水平的增长,你一定能够更深的爱上这项运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8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标号和油炉无关。炊具的知识(杂志投稿,请勿转载)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4-04-23 10:26:31

1作者、著作权所有人:王茁,网名Kristian
2非经作者许可,任何传统出版物、盈利性质的网络媒体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载或引用本文的全部或部分。
3任何侵犯作者著作权的行为将可能导致道义上的谴责或法律制裁。


户外炊事装备
当我们背上背包、暂别温馨舒适的家庭生活,投身于户外活动的时候,我们秉承自助的原则,所有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过程都依赖我们自己的双手和有限的物质条件来解决。“人是铁,饭是钢 ”,一日三餐填饱肚子是保证户外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头等大事,而户外炊事装备是解决这个大事的最必要条件。

最早时期的户外炊事完全依赖于天然燃料,主要是树木、柴草,以及动物脂肪。要生火必须搜集足够的燃料,费尽力气挖掘(搭建)灶坑、以挡风拢火。不但不能马上做饭充饥,反而更加疲惫饥饿,更别提在恶劣天气下露天活动的痛苦和烟灰飞舞、双目红肿的窘况了。那个时候,无论是严肃意义上的户外活动,如长途旅行、行军、科学探险,还是一般的户外消遣,人们受炊物质条件的影响限制都是非常大的。

大约在一百多年前,随着现代石油工业的兴起,带来了取暖和炊事方式的变革。使用石油制品的炉具重量轻、热效率高,人们可以携带较少的燃料,走更远的路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炊事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可以突破了环境、距离的限制,使人们可以涉足以往不那么容易获得燃料和食物的地方,比如沙漠、高山、极地等;不但使严酷环境下的探险活动有了保障,即使对于一般的户外活动,带来的便捷舒适也是不言而喻的。

现在,一般参加户外活动的人们,只有出于纯粹的娱乐,才会象以前一样使用篝火。然而,篝火破坏景观、影响生态环境,而且在大风干燥条件下极易引起森林火灾,实在不值得提倡。现代的工业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先进方便的炊事设备,使我们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赐予、享受美食和健康,同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人为影响。

完成炊事工作,需要的基本条件是:燃料、炉具、炊具。当然你完全可以在篝火上烧烤食物,但这里我们只介绍最常规的炊事设备,而不是野外生存培训。现在最广泛使用的燃料为油料和燃气气罐,搭配它们使用的炉具则千变万化、各具特色,不同的设计带来不同的性能和适用环境。炊具则相对简单,不论你是“简约至上”的阿尔卑斯高山独行侠,还是三五成群的徒步背包客,炊具除了在份量上有差距,其它都是大同小异的。


燃料
挑选燃料的时候,我们需要比较各种燃料的效能,更重要的是根据要去的地方选择燃料和炉子。标志燃料效能的是热值:热值是指单位质量的燃料完全燃烧(氧化)所释放的热量。热值越高,意味着需要携带的燃料越少。单位一般用千卡/千克或千焦耳/千克。从下面的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丙烷气的热值是最高的,丁烷次之,汽油、煤油都差不多,酒精的效能要差不少。下面重点介绍这四种燃料。

汽油:
汽油是最方便、最廉价的燃料之一,无论在哪里旅行或者登山,路边的加油站都能随时为您提供足够的燃料。但是,汽油也是最不安全的燃料之一,燃点很低,几乎任何环境下遇明火都会燃烧;沸点也比较低,挥发性极强,和空气充分混合后会形成危险的“爆燃气”;一般的车船用的汽油,现在虽然都是无铅的,但仍然含有一些添加剂,这些添加剂燃烧时会发出刺激性气味,并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另外还有一种溶剂汽油,也称为“白汽油”,是精炼提纯的汽油,组份比较单一,不含添加剂,挥发性也不象普通汽油那样强烈,是汽油类燃料里面性能比较好的。需要指出的是,一般车船用汽油的标号是指其中的辛烷值,高辛烷值的汽油不易爆燃,但汽油标号与油炉无关,100号的高级汽油并不比93号的普通汽油更适合油炉使用。

煤油:
煤油可以说是计较安全的燃料,煤油的挥发性不象汽油那样强,因此油气爆炸的危险比较小;煤油的燃点比较高,达到30- 60℃,在常温下不易自发燃烧,储存灌装相对安全,气味也小。过去的商店里经常有简易煤油炉,它们是利用棉芯的毛细作用吸收并挥发油气,体积重量大,输出热量小,还特别怕倾覆,现在在一般的户外活动中已经很少使用了;新型的户外炉具往往都是汽油、煤油兼容的,使用方便而安全。煤油不如汽油那样随处可得,一般只能在化工商店买到。

普通气罐:
罐装的是丙烷(Propane)和丁烷(Butane)。我们知道相同质量的物质,液态通常比气态的体积小 700多倍,这些可燃气体在常温常压下是气态的,通过加压使它们变成液体,存储在耐压的金属气罐里,就可以获得大量便于携带的燃料;使用时打开阀门,液化燃料失去压力就会变成气态释出。丙烷沸点低,要在常温下液化需要更大的压力,所以不能多灌,否则气罐的金属壁要非常厚、非常结实才行;一般丙烷的含量在 10-20%。丁烷的沸点比较高,常压下在-0.5℃,这就意味着在这个温度以下,丁烷就一直保持液态,无法气化,自然也无法燃烧利用。为此,在低温环境下,气罐可以放到衣物、睡袋里保温,或者用热水和化学加热袋加热,也有用火烘烤的办法,快速有效但比较危险,不推荐这样做。

在高海拔环境里,由于外界气压降低,丁烷的沸点也随之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降低3℃,所以对于3000米高度,其气化临界点大约在零下 9℃。这一特性使气罐燃料可以适用于高山山区。

异丁烷气罐:
也就是爱好者们通常所说的“高山罐”。这种罐装气体丙烷含量较高,另外还有一部分异丁烷(Iso-butane)。异丁烷和丁烷的热值相同,但因为异丁烷比丁烷具有更低的沸点,介于丙烷和丁烷之间,所以它在低温下比较容易汽化,并且它可以作为混合丙烷和丁烷的“媒介”,使燃气在寒冷的冬季和高山上使用。这种气罐内部压力比较高,使用运输要格外注意安全。

气罐的封装形式有两种,即一般我们所说的“扁罐”和“长罐”。长罐的连接是卡口方式,配用普通气炉需要卡口-螺口转换头。长罐的价格一般比较便宜,但这种罐有两个明显的缺点:一是通过转换头连接在炉具上之后,罐体是横置的,这样罐内的液体液面可能超出出气口,导致的现象是气体流量不均匀,火焰不稳定,火力调整困难,而扁罐在正常的使用位置时都是口朝上的,输出的是气态的燃料,而不会是液体;二是长罐的单向阀设计有安全隐患,它的出气导管是突出的,比如放在背包里,被其他东西压到,可燃气体就会释出;就算卡在转换头上,也不如用螺口的扁罐那样牢靠安全。扁罐的阀体隐藏在罐体里,一般不会发生意外泄漏。运输、使用长罐应该特别予以注意。


炉具
炉具是燃烧的装置,而燃烧是一种激烈的氧化作用。任何可燃物都是在气体的状态下最为活跃,无论是木柴、煤炭,还是汽油、煤油、液化气,其实最终参与燃烧的都是可燃气体。炉具的作用其实就是将燃料充分气化、和氧气混合,它的性能高下的差异就在于汽化燃料、混合氧气的效率和利用热量的效率。燃气气罐是将丙烷、丁烷加压以液态形式存储,常温常压下它们则是以气态形式存在;而汽油、煤油等液体燃料,炉具必须将其汽化,才能正常燃烧,而这种汽化又必须是安全可控的,才能获得我们需要的火力,以及不致引发火灾危险。

气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操作安全,免维护,体积小、重量轻,购买价格相对便宜,在低温、大风、高海拔条件下效率低;

油炉结构复杂、使用操作需特别注意,使用不当有安全隐患,需要经常维护,体积重量略大。优点是燃料获取容易,特别是长途旅行时,几乎所有的公用交通工具都禁止携带任何形式的燃料(包括气罐),这样只能选择当地可以买到的油料;整体重量小,使用成本很低,在特殊条件下效率高。


炉具的结构:
分为整体和分体式。
整体式设计:
可以获得最小的体积和重量,一般气炉多数使用整体设计,部分使用分体设计,油炉很少使用整体设计。整体设计的气炉使用非常方便,只要将炉体和气罐的螺口旋紧就可以了,但是注意不要太紧,连接处使用的是橡胶密封圈,旋得太紧使密封圈压缩过度无法复原、甚至破裂,失去安全密封效果。

分体式设计:
油炉绝大多数都是分体设计。炉体和燃料瓶通过输油管连接。大多数输油管都是软管,这样燃料瓶摆放比较随意方便。

有少部分气炉也采用分体设计。这样的整体体积重量略有增加,但它带来一个很大的好处,即可以有限度的、谨慎的加热气罐,在寒冷条件下促使重组份的丁烷气化,可以大大提高燃料的使用效率。但加热气罐必须非常小心谨慎,在使用环境低于0度的情况下才可以这样做。

使用分体设计的炉具,一般的火力调节阀位于输油管靠近燃料瓶或气罐一端,这样带来一个问题,就是火力调节出现滞后现象,因为在阀门改变流量之后,输油管中仍残存一部分燃料,要待这部分燃料烧完之后,才能得到期望的火力,使用这种炉具调节火力必须慢而且有耐心。关闭阀门的时候也是这样,特别是油炉,必须让输油管中的剩余燃料用完,以免出现意外。相比之下,阀门在炉头上的,就没有这个问题。


使用和维护:
气炉的使用比较简单,基本操作过程及其注意事项如下:
1. 确定阀门关闭。

2. 让炉头底部与气罐顶部的螺纹相对,用手握住炉头轻轻的将气罐旋入,直到炉头下方的平板橡皮垫圈与气罐密合为止。注意不要旋得过紧,以免损坏气罐的单向阀和炉头的密封垫圈。旋入时气罐应保持竖立。

3. 如果怀疑气罐漏气,则不可进行点火。此时可以用肥皂水或唾液涂于气罐-炉头接缝处,检查是否有可疑气泡出现。必要时可试着将炉头与气罐再旋紧一点,若仍有漏气则应停止使用并送商店维修。

4. 将支撑臂(炉架)定位,并将炉具置于稳固的平面上,即可点火使用;简单的调节阀门,即可控制火力大小。

5. 使用完毕将阀门关好。

6. 气罐快要烧完时,由于燃料吸收气化热减少,这时挡风板反射或者炉具传导的热量会迅速导致气罐、炉具升温,要特别小心。

7. 拆卸下来的气罐,在储存之前可以用肥皂水或唾液涂抹罐口的单向阀,确保阀门完全关闭,不会有缓慢的泄漏。

气炉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基本不需要维护。有时食物的汤汁溢出会滴落在分火盘上,或者长时间使用,产生积炭堵塞出气孔,这时可以用刷子和通针清理,保持出气顺畅。


油炉的使用相对就复杂的多了。油炉为了将液体燃料转化为气态,有2个独特的部件,即气泵和汽化器。除了上面描述的一般注意事项,针对这些部件还有专门的操作。

1. 灌装油料。
油料的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偏远地区的油往往有比较多的杂质,这些杂质一旦进入炉头,特别是经过汽化器时,遇高温分解会堵塞管道或喷油嘴。为此很多油炉在输油管口设有过滤网;另外我们在灌装油料的时候也可以使用滤纸过滤,尽量减少油料的杂质。装填油料时不能灌的太满,以八分满为宜,以留出空间泵入空气。灌完油料旋紧气泵,注意将瓶嘴周围的残油擦拭干净。另外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同的液体燃料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它们的密封技术是不同的,比如装汽油和煤油的密封垫,可能不能良好的密封酒精,反之亦然。所以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规定的燃料。

2. 泵油。
气泵为燃料瓶中泵入空气,压缩的空气将燃油持续不断的压入炉头,进行燃烧。一般打气十几次就可以了,泵气次数太多使空气压力太大,不易控制燃料流量和火力。长时间连续使用使油料逐渐消耗,燃料瓶中空气压力减小,使燃料流量减小、火力不稳定,这时需要再充气以维持压力。气泵是气炉中操作最频繁的部件之一,它的质量直接决定整个炉子的性能和寿命。挑选时应注意气泵密闭良好,活塞运动顺畅、阻尼均匀,一般来说,全金属结构的气泵重量略微大一点,但寿命和可靠性要高很多。

3. 引火。
汽化器一般是穿过火焰的一段金属弯管,油料进入炉子后,通过汽化器,被火焰加热汽化膨胀,从喷嘴中喷出和空气混合燃烧。每次刚开始使用时,引火是必须的步骤。每一款炉子的设计都不相同,具体操作应依据说明书执行。基本上都是先用少量燃料在汽化器下面直接点燃加热金属管,小心打开燃料阀门,油料刚开始喷出时由于汽化不充分,燃烧也不充分,会产生不稳定的黄色火焰,并可能伴有黑烟和怪味;随着汽化器温度上升,火焰逐渐转化成稳定的蓝色,这时就可以调节火焰的大小了。由于引火过程要点燃开放环境的燃油,对于任何人都不可疏忽大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在帐篷或室外引火,待火焰稳定后再移入帐篷内。刚开始阀门不要开的太大,以免产生倏起的大火,避免烧到帐篷、衣物,引火时操作者也不要离的很近,避免燎到头发眉毛。气化之后的燃料以很高的速度喷出,引起空气啸叫,所以所有的油炉都有大小不同程度的噪声,初次使用的人可能会吃惊不小,不过没有关系,这种声音是正常的。

4. 清理和储存。
每次使用完毕,应将气泵拆卸下来,将燃料瓶的专用瓶塞旋紧。反复推拉气泵活塞几次,将气泵和输油管里的残油清理干净,妥善保存。

油炉的维护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所有的油炉都需要不同程度的维护。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油路堵塞。堵塞的部分可能发生在气泵、汽化器或者喷嘴处。很多油炉购买时都附送专用的维修工具,可以在野外迅速方面的拆解维修。油炉维护的难易度是选择购买的重要考量之一。


炉具的选择购买:
基本了解了燃料、炉具的知识,就可以着手选择购买了。
一般户外活动和常规登山,气炉和油炉都是不错的选择;但在极高海拔条件下,人们的活动能力受限,不愿意、也很难操作复杂的油炉,而倾向于使用操作简单、安全、清洁的气炉。

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软”性能,如结构、使用维护的方便性,炉子本身的一些“硬”指标也是必须考虑的,如炉具的最大输出热量,燃料消耗速度,自重等。

炉具的输出功率:
指炉具的单位时间内最大输出的热量。单位一般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瓦或千瓦。由于炉具的设计不同,主要是燃料的最大流量、空气的最大流量(风门大小)、分火盘的大小都不同,所以输出的最大热量是有限制的。将阀门逐渐旋开,观察火焰大小,当火焰不再明显增大时,就达到了炉子的最大输出;再开大阀门也不会有明显的作用,而且会浪费燃料。

炉具的煮沸时间:
对于一般的使用者,用一大堆物理名词挑选炉具似乎过于复杂了。因此,很多品牌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输出比较方法:煮沸时间,通常是指1升水煮沸所需要的时间。但是要小心这里可能出现的一个广告陷阱:水的初始温度不同,煮沸需要的热量自然不同,1 升水从20℃开始(需要加热80℃),比从60℃开始(只需要加热40℃),需要的热量多一倍。所以只有相同的初始温度才具有可比较性。

使用的火力不同,燃料的消耗速度自然也不同,一般炉具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相关数据,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炉子的燃料消耗状况。下面的几个例子说明了不同的炉具其燃料消耗速度不同,更重要的是,炉具热效率也是有差异的,我们应该尽量选择热效率高的炉具。

厂商给出的数字是统计数字,每个炉具有个体差异,我们可以通过试验的方法,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出门就不会担心燃料不够用,或者背负的燃料过多、白白消耗体力了。

除了炉具自身的设计因素,影响热效率的另外重要因素是外界环境因素。大风、缺氧都会影响炉子的热效率。在高海拔登山中,由于空气稀薄,无法为燃烧提供足够的氧气;另外外界气压降低,炉具喷嘴内外的压力差更大,使燃气喷出的速度更快,这种现象对气炉影响较大,经常出现打开阀门气体“嗤嗤”喷出、可就是无法点燃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必须小心关小阀门、减少燃料流量和流速,才能够将火点燃。大风是户外活动中经常遇到的天气,空气对流带走大量的热量,使炉具的效率严重降低。气炉受风的影响也比油炉要严重的多,可能导致加热时间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延长(正常情况下几分钟烧开的水,在3-4级风情况下要烧半个多小时)。对付这种情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使用挡风板。挡风板一般由可折叠的铝合金板或柔性的金属箔制成,将它围在燃烧的炉具周围,可以有效的挡风和反射热量。对于气罐,反射的热量还可以加热罐体,促使罐内的液体汽化,增强火力,提高燃料有效利用率。但是挡风板的热反射能力非常好,可能大大超过经验不足者的意料,使用的时候要小心注意观察罐体温度,不要过高,否则火力太大不好调节,甚至带来危险;也要注意炉头上的一些塑料部件。油炉的燃料瓶一定不能放在挡风板范围之内,以免温度过高使瓶口密封垫圈失效,或者瓶内空气受热压力过大。挡风板的重量一般在几十至上百克,多增加这点重量而带来的节省燃料、保证正常使用的好处是绝对值得的。

选择购买炉具的另外2个重要考量是重量和价格,这不光单指炉子,还包括燃料的整个炊事系统的总值。初看起来,似乎气炉要轻小很多,然而对于长时间使用来说,考虑到燃料和容器的体积重量,结论就颠倒过来了。一个最常见的容量250克(8液盎司)的扁气罐的空罐自重就达到130g,这意味着要多带60%的重量;而一个550ml的空燃油瓶自重135g。燃油瓶是重复使用的,而空气罐则成为垃圾(除非你自己想办法灌装,那是比较危险的做法,并不推荐)。再联系上面讨论过的燃料消耗速度,比如一个3人4天的户外活动,一般油炉使用约550毫升汽油,而气炉需至少2-3个气罐,总重量为385克(油)vs750克(其中包括400克废弃物)。从经济性上考虑也是如此,气炉由于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一般的气炉价格在100-400元之间;而油炉结构复杂、价格昂贵,在800-1000元以上,但考虑到燃料的价格,1升汽油约3元,而大约相同热值的4个气罐约100元。
长途的背包旅行应考虑油炉,因为可减轻整体重量和使用成本。

分火盘:
炉具的分火盘越大,一般其输出功率越高,而且火焰热量分布均匀,对炊具均匀加热,不容易烧糊锅底;而分火盘小的炉具,热量过于集中,如果是一般烧水问题不大,倘若用煎、炸食物的做法,很容易将锅底烧糊。对于一般的背包徒步旅行,人员较多、菜谱丰富的炊事活动,倾向于选择大分火盘的炉具,而重量限制严格、一切从简的快速高山攀登,能将水烧开的炉具就足够了。

炉具自身和炊具的支撑:
整体式气炉是依靠气罐的底部支撑的,它的支撑面积很小,加上炊具以后重心又高,因此最不稳定;分体式油炉和气炉的稳定性一般都好的多,它们的支撑脚一般都可以折叠,以减小打包的体积。很多炉子的炊具支撑臂和自身撑脚是金属一体的,长时间使用热量会逐渐传导到下面的撑脚上,如果直接在帐篷内使用,可能会将帐篷的底布或睡垫烫坏,所以炉子下面应该用耐热的物品垫起来,并保持炉子和炊具水平。登山过程中,在冰雪面上使用炉具时,火焰辐射的热量很快会将炉子下面的冰雪融化,炉子会慢慢的“沉”下去,应该在炉子和雪面之间垫上反射热量的金属板,或者石块。


其它炉具:
上面是现在比较常见的油炉和气炉,另外还有两种不太常见的炉具,简要介绍一下。

酒精炉:
在某些小商品市场可以看到简易酒精炉,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燃料为工业酒精。酒精填充到炉子下面的燃料罐里,直接用明火点燃,刚开始是类似油炉的“引火”过程:酒精燃烧的热量加热炉体,酒精挥发为蒸汽,火力就越来越大了,通过控制风门的通气量调节火力大小。这种炉子有很多问题:首先是安全性问题。一般的油炉,油料是密封在燃料瓶里的,而这种炉子的燃料罐是开放的,一旦发生倾覆,后果不堪设想。其次是火力控制困难,炉体的温度非常高,酒精大量挥发,虽然控制空气量可以部分调整火焰,但酒精蒸汽仍然大量溢出,造成浪费。第三是酒精燃烧的火焰颜色很浅,在白天几乎看不出炉子是否点燃,这样就存在着安全隐患;加上炉体温度高,碰到衣物或身体都会发生物毁人伤。这种炉子几十元钱的价格虽然不贵,但性价比很低,现在在户外活动领域已经基本被淘汰了,只是部分用于餐馆和日常民用。

吊炉:
是高度专业化的炉具,主要应用于大角度的技术登山活动。在极端陡峭的山峰或者大岩壁上,甚至找不出一块平坦的地方来扎帐篷,攀登者用特制的吊帐悬挂在岩壁上宿营,这种吊炉也是“吊”着用的。现在一般的户外店并不容易见到,但随着登山运动的发展,将来可能会有攀登者使用这种炉子。

吊炉其实并不神秘,爱好者甚至可以 DIY。它的主体部分就是个整体结构的气炉,炉头位于一个圆筒状吊具底部,吊具上缘有3-4根钢丝连接到吊挂点上,锅子“坐”在吊具里的炉头上面。即使一般使用,吊炉也有一些特殊的优点。首先它的吊挂点高于整个炉具系统的重心,这样非常稳固,任何时候都不会翻倒;其次在狭小的帐篷里使用的时候,由于炉具悬挂在空中,节省了宝贵的地面空间,里面的人可以坐的更舒服,不必担心一伸腿把炉子碰翻;再者,吊炉的吊具是天然的挡风板,有助于提高热效率,而它的气罐部分位于吊具下面,不必担心气罐被过分加热。


关于炉具的其他事项:
1. 不论是什么样的炉具,使用中都应该谨防CO中毒;油料中含有少量的氮、磷、硫化合物,汽油还有添加剂,燃烧后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在封闭的帐篷中使用注意通风;

2. 炉具每次使用完毕,都应该仔细检查,尤其是各个密封部位,排除安全隐患;

3. 万一使用中出现火灾,不要慌乱,首先应关闭燃料阀门,再进行扑救。事先预备一条纯棉毛巾是个好习惯(不要用化纤材料的),可以擦拭溢出的汤水,取放锅子时垫着防止烫伤,或者着火时用以扑救。

4. 仔细保管炉具的附件,避免遗失,尤其是油炉的专用维修工具;

5. 用完的气罐重新灌装的问题很普遍,而这种空罐可能达不到安全标准,是不应该再次灌装的。因为市面上的普通民用液化石油气和专用丙烷/丁烷气体差价非常大(普通15Kg液化石油气售价仅几十元,可以灌装上百个气罐),不法商人为牟取暴利,不惜以用户的安全为代价。另外,普通液化气成分比较杂驳,价格虽然便宜,但性能无法与原装气体相比,特别是沸点高的重组份较多,灌装的分量虽然够了,但实际能有效燃烧的部分却较少。有些气罐用到最后,摇晃起来好像还有不少液体在里面,可就是无法再使用。笔者甚至见过罐内含有较多水分,导致炉头的喷嘴被冻结堵塞的,由于气炉的喷嘴非常细小,只有针尖般大小,很难处理,最后通过用别的炉子烘烤的办法才解决问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长罐再次灌装比较简单,因此这样的假货更多。

6. 防止不安全灌装的办法就是:在废弃的气罐上打洞!

7. 气罐的储存。置于阴凉处,避免暴晒和高温,避免剧烈碰撞。罐内气体完全燃尽之后才能废弃。不要和普通垃圾放在一起,以免别人焚烧垃圾的时候引起爆炸。汽油是危险的油料,因为易于购买,所以平时不要储存,随用随买。


炊具
户外炊事活动由于受到燃料、食物携带量和炊具重量的限制,有自身的特点。最主要的就是,加热方式以水煮为主,较少采用以食用油为介质的煎炒方式。水作为传热介质,流动性好,热量传递快,分布均匀;而食用油加热温度高,要求锅子有一定的壁厚,储热能力强,否则很容易形成局部的高温过热点,使食物烧焦,甚至有可能损害锅子本身。这样的炊具重量比较大,不适合携带。
用于煮食的锅子结构最简单,根据使用者的人数,可选择不同的容积和炊具数量。如果你是单人登山,一切为减轻重量考虑,一只1升左右容积、有握柄的不锈钢或铝饭盆就可以作为炊具和饭碗使用。对于2-3人的小队伍,一套2只的套锅是不错的选择,一只锅子在炉火上加热,每个人轮流用另一只小锅吃饭,可以获得重量和炊事效率之间的平衡。对于人数更多的活动,可以考虑携带适合煎、炸的厚底平锅,这样可以吃上种类更丰富、味道更好的食物。大型远征登山活动,经常在大本营使用高压锅,因为高海拔气压下降,水的沸点也下降,食物不容易煮熟,用高压锅可以提高水温。无论用什么炊具,应该和自己的炉具匹配,大炉烧小锅造成浪费,小炉烧大锅加热速度太满。
最常见的圆型套锅组由大小不同的几个圆型锅、盘和碗组合而成,所有的锅子和餐具都有可折叠或拆卸的握柄。套锅依次可以收入更大号的锅中,以减小携带体积。

户外炊具所使用的材质有铝合金、不锈钢及钛合金等三种,其中最常见的是铝合金,它不但重量轻、传热快而且价格便宜,非常适合登山用。但根据研究报告,长年使用铝制炊具,可能导致阿兹海默综合症,这时由于铝离子中毒引起的。不锈钢炊具更结实耐用,对人体没有不良影响,缺点是重量略大,传热略微慢一些。钛合金制品重量和铝差不多,但性能非常好,只是价格比较昂贵。另外现在很多炊具在内表面采用了特氟龙涂层,也就是聚四氟乙烯(PTFE),这种材料有很低的表面能,抗粘性能非常好,做饭或炒菜不容易粘锅,清洗起来非常方便。

关于特氟龙“不粘锅”,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特氟龙的物理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能够耐受260℃的高温,但超过这个温度后,性质发生改变,“不沾”的特性没了,并且无法恢复。

2. 由此可以看出,一般水煮食物温度总是控制在100℃以下,而用食用油做传热介质可能达到200℃以上(食用油是混合物,没有准确的沸点),所以有损坏涂层的危险。

3. 不要使用坚硬的金属勺、叉使劲刮擦锅底,也不要用钢丝球、沙土等清洁锅子,特氟龙强度虽然比较高,但毕竟涂层很薄,这样容易损伤涂层。


关于户外炊具的清理,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 低温寒冷环境下,使用完的炊具应及时清洁,以免冻硬很难处理;

2. 野外尽量少使用表面活性剂类清洁剂,这类化学制品对环境影响比较大;可以使用纸巾、沙土等清理炊具和餐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8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主题        炒冷饭:雪崩的知识
作者        Kristian
时间        2004-05-21 00:39:51

声明:
1。编译自Climbing杂志。原作者和出版者拥有著作权,编译者禁止此中文译文用于商业目的。不禁止其它目的的引用和转载。
2。由于篇幅和理解原因,本编译文非原文的完全翻译。
3。由于本人水平所限,必有疏漏。随着攀登技术的发展,原来一些教条也可能会有改变。请大家批评指正。由于对本文讲述的内容进行实践所造成的责任,本人概不承担。

雪崩是最危险的高山灾难之一。通常的自救工具包括信标机、探杆和铲子(译注:新型的雪崩甲克也能增加遇难者获救的机会)。
雪崩在高山线路上是致命的。登山者可能被扫下去,或被冰雪砸中(译注:大型雪崩的气浪就足以致人死命)。最有效的工具还是学会如何辨识和避开雪崩坡。有很多技术。

如果可能,还是带上信标机、探杆和铲子。一定要熟悉使用它们。一旦有人被埋了,可能是唯一生还的机会。(译注:雪崩飘带也非常有用)

估测路线上可能的雪况(稳定性)。向最近到过那里的人了解情况。如果最近下过雪,小心了!新雪增加了原来雪层的重量,连接性也很差。此外,如果气温突然回升,或可能艳阳高照,也会导致积雪融化,连接性变差。应该选择一条没有雪崩危险的路线。如果非要上,应该选一个寒冷、阴云、冰点以下的天气,并且一段时间内不会有降雪。对于夏季高山攀登来说,应该在黎明之间动身,在上午之前离开陡峭的雪坡。

注意观察雪况。包括最近的雪崩痕迹,脚下的雪崩塌时发出“怦怦”声,敲鼓一样的声音说明硬雪层下有空洞。用铲子向下挖,寻找有雪崩倾向的“雪板”-松雪上面的硬雪层。

考量线路的雪坡。30度的雪碗(译注:碗状雪崩槽,上大下小)比陡峭的岩柱更危险。在这里只能猜测雪况。是否雪崩会落到头上?是否日照很长时间使雪层变差?如果有疑问,就不要上。正确的判断是唯一的预防!

如果别无选择必须穿过可疑的雪坡,遵循:尽可能保护通过。如果雪坡太宽无法设保护,首先应该测试雪况。先用一个遮蔽的、坚固的锚点(比如树或石头)设保护,测试者走到雪坡的上端,跳向陡峭的部分。然后在安全的地方解开保护,一次一个快速通过。从高处走,减少被上方下来的雪埋起来的危险。互相之间注意观察,一旦出事,多少可以了解一些遇难者的位置信息。

雪的稳定性是个复杂的问题。应该系统学习雪崩预防和救援课程。

第二部分

主要有4种类型的雪崩。

1。雪板雪崩
不稳定且致命的雪板通常位于30至45度的开放坡面上-看起来很好的路线。通常由于体重的作用引发,发出“怦”的声音,同时破碎。如果运气好,发生在你的下面,但很大可能是破碎就在你周围,裹挟着受害者。雪板雪崩也可能由自然因素引发,扫过数千尺,甚至经过平坦的路线。避免的方法就是大雪后呆几天让雪层之间冻结实(但危险的雪板仍可能存在很长时间)。走路的时候注意空洞的“怦怦”声,这是不结实雪层的信号。

2。松雪塌陷
通常位于更陡峭的路线上,这种路线雪板留不住。这种雪崩是可预测的。开始下
雪后雪坡就会崩陷。这种雪崩比较小,但是大的也很危险。最好的防范是,一旦看起来要下雪,就离开这种陡峭路线。如果下雪时在峡谷里或陡峭的坡面上,就在有遮蔽的地方设保护,并且爬到雪流走的主要通道那一面。

3。湿雪下滑
是湿且重的表层雪崩,发生在春夏解冻或夏天的大风雪之后。相对容易预测,由于日照或0度以上的气温使雪变暖,一般发生在30度以上的雪坡。特别有可能是由于夜间的雪没有冻住。湿雪下滑通常由于攀登者引发,由一点向下成三角形扇面发生。一般下方的人被扫走,比上方引发雪崩的人处境更危险。避免湿雪下滑就要夜里攀登,上午之前离开雪坡。如果穿过一个可疑的坡面,记得保护下方的人。

4。冰崩
包括冰塔和冰壁崩塌,通常由于中午较热或冰川运动引发。可能引发下方雪坡的大规模雪板雪崩,从而导致整面山体的巨大雪崩。无法预料冰崩的时间和规模,但是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可以大概预料这座山的冰崩的情况。如果要从看来不稳定的冰塔或悬冰川下通过,要快!这种路线极度危险!

要学习辨识雪崩路线,需要经年的实践。即使有经验,雪崩预测也不是准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盗版岩与酒 ( 京ICP备05053585号 )

GMT+8, 2024-11-23 08:37 , Processed in 0.13573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