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2 发表于 2010-10-24 19:36

关于难度

本帖最后由 w2 于 2010-10-24 11:49 编辑

祝贺大岩壁版开通!
首先就是想聊聊难度,有助于各色BIGWALL情节者挑选目标,慎用……:lol
资料来自《BIGWALL CLIMBING--ELITE TECHNIQUE by Jade Ogden》
所有的攀登路线难度都可以用以下3个类别来标定:
1 GRADE:攀爬路线可能需要的时长(不包括approach时间)以及投入度的级别
GRADE Ⅰ:1--3小时
GRADE Ⅱ:3--5小时
GRADE Ⅲ:5--8小时
GRADE Ⅳ:一整天
GRADE Ⅴ:非常长的一天(凌晨到天黑?)至两天
GRADE Ⅵ:最少两天,最多一周
GRADE Ⅶ:极端条件下超过一周的

2 CLASS:关于徒步,自由攀登,人工攀登,清洁人工攀登的技术难度。CLASS 5的延伸就是YDS,CLASS 6的延伸就是人工攀登难度系数。
CLASS 1:小路上的简单徒步。
CLASS 2:更费力的徒步,更陡峭的地形
CLASS 3:手脚并用的陡峭地形,但不使用绳索。
CLASS 4:简单的攀登,使用绳索和保护器材。可以快速攀登通过的地形,一般使用行进间保护。
CLASS 5:更难的自由攀登,有限的手点与脚点,必须使用绳索与保护器材,设置保护点的时间也更长。
CLASS 6:攀登者不再能借助天然的手点脚点进行自由攀登,必须变更攀登方式为人工攀登。

3 SERIOUSNESS:任何攀登路线上保护点的可设置数量,可设置难度与发生冲坠后的可靠程度。
PG-13:非常容易设置保护点(完整的裂缝系统?),几乎每个保护点都能够承受冲坠的路线。
R:路线上的某些部分很难设置或者无法设置保护点;每个安全可靠的保护点之间距离很远;一次冲坠可能导致先锋者受伤或死亡。
X:路线上的保护点--如果有的话或者很难找到设置保护点的地方或者设置后并不可靠,冲坠的直接结果会是死亡。

仅供参考。对难度有谱的好处是能让我们最低限度的脱离致命的危险。

小河 发表于 2010-10-25 13:28

本帖最后由 小河 于 2010-10-25 05:32 编辑

是否可以这么理解:
Grade V也就是需要住一晚上的,但所有的保暖东西还都是干的。
Grade VI也就是需要住二个晚上的,保暖的东西在第二个晚上就潮了。

第3条应该与第2条对应着看。
如果线路难度低,比如5.6,保护符合R里的描述,但爬起来并不可怕。
5.1的线路,保护符合X里的描述,也可以爬。

我自己的看法:放置的保护一定要可靠,不放不可靠的保护,这是放保护时的态度,也就是每一个保护点都要能经得起发生在这里的冲坠(Aid用的除外)。
在这个前提下:保护点就是指可靠的保护点。用保护点的个数来描述很清楚,同时结合技术难度看。

举个例子:Pns前的数字代表保护点个数,用YDS表示技术难度。
P5,55m,5.8,10pns。
这一段应该是最难的地方是5.8,可以放10个保护,差不多5米一个,保护很好。
P6,40m,5.10c,A0,16Pns。
这一段整体都比较难,但保护很好。
P7,45m,5.10c,A0,5Pns。
这一段的表述就有问题。是不是难点只有一个,其他地方都是5.1,所以保护放得很少,是很平常的一段;或者整体难度均匀,但可放保护的地方很少,是很恐怖的一段。

这个问题是技术难度Class 5采用的YDS的问题。那么是否可以用几个字母加在5前面表示。
S表示单个难点
T表示两个难点
M表示多个难点
C表示难度均匀

回头看,表示为P7,45m,S5.10c,A0,5Pns。
那么就知道线路就一个难点,其他地方保护少但可以接受。
表示为P7,45m,T5.10c,A0,5Pns。
2个难点,5个保护,有点难以接受!
表示为P7,45m,M5.10c,A0,5Pns。
超过2个以上的难点只有5个保护,还有A0,无法接受。
表示为P7,45m,C5.10c,A0,5Pns。
无法想象这是谁爬的?


欢迎讨论!

gump 发表于 2010-10-25 14:50

这个想法主观因素太强。因为首攀者的水平和风格差异会很大。
假如是有力哥爬P7,那可能是P7,45M,5.10c,A0,1Pns,可能12以下他不觉得是难点,并且不需要放保护。

小河 发表于 2010-10-25 15:11

本帖最后由 小河 于 2010-10-25 07:14 编辑

P7,45M,5.10c,A0,1Pns。
这是支持证明。这就知道他在Aid的时候用了一个保护,其他的地方都没有放。如果再有技术难点的分布情况,后面的人更容易参考。如果写成这样,还能猜到保护站可能也不错。
总的来说是:增加了技术难点分布情况信息,和保护点数量信息。使信息更实用。

mh 发表于 2010-10-25 15:35

> Pns前的数字代表保护点个数
不好用。比如一段裂缝通到一个平台。裂缝里能放无数保护,平台以上全是大点但无法保护,要是掉下来就拍在平台上。你的路线难度是5.8 100pns ?

数难点和攀登人的偏好和攀爬能力太有关了,每个人会有个自己的结论。

你要是对线路有评论,不如就用白话写在beta(线路介绍)里,放到能google到的地方,就一了百了了。

CookieMania 发表于 2010-10-25 16:10

本帖最后由 CookieMania 于 2010-10-25 16:11 编辑

"Grade VI也就是需要住二个晚上的,保暖的东西在第二个晚上就潮了。"
潮点不是问题,我们在南方沿海的一年最少有3个月都处在潮湿的环境下。

对羽绒制品来说潮是会引至保温性能下降,但不是尽失。但羽绒制品大量进水后是基本完全失去保温能力的,所以用羽绒时要用尽方法不让水进入羽绒内。

小河 发表于 2010-10-25 16:11

“不好用。比如一段裂缝通到一个平台。裂缝里能放无数保护,平台以上全是大点但无法保护,要是掉下来就拍在平台上。你的路线难度是5.8 100pns ?”
再往细了想。假设没有看到缝和平台这些文字描述,不知道有缝还是平台。100pns,这信息就很有参考价值。
现实中碰到了你说的情况,那么5.8的难度的缝需要放100pns,那么后面的无保护路段是什么情况可以进行推测。也很有参考价值。
我认为这东西之用处在于真实的反映了攀爬的过程。

个人主观因素相关度,数难点个数比定难度数字要小,在不同人之间也更容易统一(经常讨论线路时能感觉到,对难点个数的认识比难度数字的认识要清晰得多)。

定这些数字的出发点就是要在没有白话说明的情况下反映线路的情况。

gump 发表于 2010-10-25 16:18

本帖最后由 gump 于 2010-10-25 08:19 编辑

确实还是公认的线路信息方式比较靠谱,再加上TOPO的图片描述就更清楚了。


例如 the nose 的 king swing,我以前无法想象 lynn hill 是怎么通过那段 flak 衔接到裂缝的,并且不知道接下来的 bolt ladder 是否可攀,从这个图可以看出,她从picth 13开始,横切一段5.12,然后经过一段有两个挂片的段落衔接到裂缝,再经过两个段落回到原始线路;那段 bolt ladder 是死磕的,5.12。

至于难点数量和保护,我觉得写得太多反而失去意义,因为能力和风格原因,每个人爬法都会不同。如果想写得更细致可以写到攀登报告或回忆录里。

小河 发表于 2010-10-25 16:46

YDS的不足我想也是公认的。如果没人想着去改善,那就没有进步。

Topo图确实信息量大,Topo图里也经常标注难点在哪里,保护点在哪里。

“至于难点数量和保护,我觉得写得太多反而失去意义,因为能力和风格原因,每个人爬法都会不同。如果想写得更细致可以写到攀登报告或回忆录里”

知道难点个数和保护点个数确实对于Onsight和探索的追求不利,但不会告诉你该怎么爬,没有告诉你这段是裂缝,这段是Face,你该怎么爬还怎么爬。我们要讨论的是如何准确反应路线信息,现有的标准方法是否还可以改进和提高。还要明白这些信息只是参考,不是模具!

当你看到攀登报告题目的时候你就Out了。

mh 发表于 2010-10-25 17:41

难点个数和保护个数都是因人而异的主观指标,张三的3个难点李四觉得是一个。王五只找到5个放保护的地方,找六却能放8个,一个路线上这两个指标到底由谁定呢?怎么保证各处线路的可比性呢?BD发明了一个新保护东东,使原来不能保护的小于3mm的裂缝能保护,那是不是所有的线路pns都要重新核查是否有小于3mm裂缝然后把这个指标重新改写呢?
最后这真是大岩壁攀登的话题吗?小岩壁就不适用吗?

小河 发表于 2010-10-25 19:34

Pns还真是大岩壁的话题,不适合小岩壁。或者说适合那种很少有人攀登的岩壁,这里的线路基本是Onsight或Flash,没有Redpoint。那么它的信息标示并不力求统一,只是为了提供一个参考,这种参考的有无比数据的一致更重要,或者说追求这种数据的一致是不恰当的。某个线路3年后才有人去重复,重复的人说P5难点只有一个,不是张三说的两个,他们这种差异肯定存在,但张三的信息给了重复线路的李四极大的参考。
保护点的数据6Pns是说张三爬的时候放了6个,并不是只能放6个。李四知道张三放了6个保护就爬完了这一段。完整的信息里还包括攀爬者是谁。

后来的攀爬者是要靠自身爬上去的,而不是这些线路信息。不同攀爬者的不一致信息,还能促进交流和沟通。

w2 发表于 2010-10-25 21:44

回复 2# 小河
“是否可以这么理解:
Grade V也就是需要住一晚上的,但所有的保暖东西还都是干的。
Grade VI也就是需要住二个晚上的,保暖的东西在第二个晚上就潮了。”

住几晚和东西干潮没关系,但住几晚和要带的吃喝有关系。

“第3条应该与第2条对应着看。
如果线路难度低,比如5.6,保护符合R里的描述,但爬起来并不可怕。
5.1的线路,保护符合X里的描述,也可以爬。”

可以这么假想:一条5.6,但中间有一段长达30米无法设置保护或者无法设置可靠的保护……;没说x的不能爬,只是爬之前想好。其实什么SERIOUSNESS就是心理难度,类似GB的e。前几天看progression的extra,里边有个13d/14a x,但人家爬前用背包做过冲坠测试,在冲坠容易拍墙的地方还设置上抱石垫……。

“我自己的看法:放置的保护一定要可靠,不放不可靠的保护,这是放保护时的态度,也就是每一个保护点都要能经得起发生在这里的冲坠(Aid用的除外)。
在这个前提下:保护点就是指可靠的保护点。用保护点的个数来描述很清楚,同时结合技术难度看。”

有时候放个不可靠的保护点实际是为了有个缓冲,记得01年春节的时候在西山爬一条线,最后一个保护点放了以后就觉得不靠谱,但倒数第2个是个石柱,当时就努了,一掉之后把最后一个拽出来,掉了接近20米,离地2米时被石柱那个保护点拽住了,途中还顺便砸断了几根树杈。还有,几个不靠谱的保护点连接起来会形成一个相对靠谱的保护点不?像GB那些片儿里,几个钩子一连,还真能经得起冲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