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 发表于 2011-10-26 13:27

一些有意思的攀登

本帖最后由 mh 于 2011-10-26 05:35 编辑

在roof的资料收集基础上,我在这里列出了些有意思的攀登

http://earth.bao.ac.cn/mh/hills/alpine.htm

选择标准基本是已经发表的国内阿尔卑斯风格或接近阿式风格的有新意、有影响的攀登,尤其是小队伍完成的。未完成路线一般不收。

里面少不了遗漏错误,请在这里跟帖指正。建议新条目,无论是新旧条目,也请再这里说。尤其欢迎攀登团队成员本人纠正细节。

注意收录的条目都是要有攀登报告的,这个表主要是收集整理,没有详细内容的攀登不会在这里收。报告至少说明谁(到顶队员实名名单)在什么时间攀登上了什么路线,每天都干了什么(包括下山到大本营),接近性的情况(多少天从外界到大本营),还有每个营地海拔有多高,不知道高度的说明营地在哪里,最好有照片。技术性路线最好包括技术部分有多高(高差),岩石、冰、混合、雪、综合难度(I~VI) 等级,是否修了路、是否事先建立了营地。虽然纯粹阿尔卑斯风格是从下到上一次完成,但攀登不是体育竞技,根据条件理性地保证安全和效率比追求纯粹性更重要。如果是业务攀登也应说明。

mh 发表于 2011-10-26 13:55

本帖最后由 mh 于 2011-10-26 06:16 编辑

简单观察:从90年代末以来,一般攀登高差从1000多米上升到3000多米,攀登难度(和路线上技术部分的高度,现在表里还没反应出)在逐渐增加,所用时间反而从3天以上降到2天左右,队伍缩减为2-3人,所以攀登效率明显提高了。完成这些一流攀登的个人一般活跃4-6年,原因多样。

04 - 06年刃脊的业务攀登和成员的攀登唱主角,显示出职业攀登者具有的优势。但2007年3月刘喜男遇难后,刃脊有了麻烦,从表中能看到之后一年多高水平攀登频率低迷,直到2009年才恢复,近一两年再度爆发。也许通过把很多人”比下去“或吸引入盟,刃脊抑制了普通个人攀登者,在其消亡后,原来的成员分散到各地,加上CMDI等机构的不断播种,"绿色有机"的个人攀登才得以疯长。正如大树倒下为新苗留下了养分和空间。希望这个机构、商业、个人攀登者组成的生态系统能不断繁衍壮大。

小河 发表于 2011-10-26 14:13

干得好!高差数据应该把纯技术部分的高差标出来。但如何界定纯技术部分?必须使用双手双脚攀爬可以做为一个界定的标准。
倒钩西首登见下。
Daogou West (5,422m),2006? 。In late September Kester Brown (New Zealand) and Vaughn Thomas (Australia) made the first ascent of Daogou West (5,422m) via the South Face. This granite peak lies in a side valley that drains west into the upper Shuangqiao Gou, the most westerly of the valleys flowing south in the Siguniang Massif. The weather was quite unstable throughout their stay with the only good weather windows occurring at the end of September and the start of October. The pair made two attempts, succeeding on the second. They climbed nine quality pitches, plus some scrambling to a foresummit at the top of the 600m face. From here they followed the connecting ridge eastward for three more pitches to the main summit, which they climbed in a further two pitches. The total vertical interval of the climb was 700m. They made one small pendulum and a 10m rappel to avoid a gendarme in the upper section, finding superb rock throughout and difficulties of 5.10 and A0. The route was climbed in a day from a bivouac at the foot of the face, and descended, mostly by rappel, via a slightly different line to avoid reversing the summit ridge. A single anchor was left on each stance.

mh 发表于 2011-10-26 14:27

下一步就是把某次攀登的技术路线高差也统计出来。

国外资料只用来收集数据。这个表基本不收国外攀登者作为首要攀登人员的攀登,因为我统计不过来,材料也太分散。尤其是非英语国家,比如西班牙、意大利、东欧国家的。之所以收录曾山打头的攀是因为刃脊在国内,攀登队伍国内成员多,列出来为国内攀登发展提供参考背景。

裂缝 发表于 2011-10-26 14:54

纯技术部分的高差一般攀登报告里都没有吧, 如何统计?

mh 发表于 2011-10-26 15:16

裂缝:
> 纯技术部分的高差一般攀登报告里都没有吧, 如何统计?

有几个报告里面已经有了。表里列出来后可能会有人报告,后人也会留意在报告里写出来。个人评判标准会有差异,这不稀奇。

豌豆 发表于 2011-10-26 17:55

好像缺刘勇的几个.比如:
http://q.sohu.com/forum/17/topic/50046635

他还有别的一些,但我也不知道哪里找

豌豆 发表于 2011-10-26 17:57

本帖最后由 豌豆 于 2011-10-26 10:03 编辑

冬冬这次两个攀登的报告里的难度描述很标准的.

mh 发表于 2011-10-26 19:07

[豌豆]
> 好像缺刘勇的几个

还没有看到刘勇、张秋华、杨兴勇关于的西南壁线路的详细报告。6个绳距需要确保,一天内完成,5000米以上:确实是高端但要再看细节才能确定是否是新难度。刘喜男他们的婆缪竖立一天内400多米高差,起点是5.10a这样的标杆,王二他们的扎金甲博、冬冬他们的五色山攀登基本把一日内攀登500-600米的确立为连续5.8 - 5.9岩石路线(偶尔5.10)当今水平。
另外似乎他们的路线不是V级的。不过表中有好几个是定IV级还是V级我觉得有问题。应该是一整天(上下)算IV级,V级是2天上下。不过只要有详细报告,怎么定级并不很重要。问题是很多攀登没有详细报告。

小河 发表于 2011-10-27 09:49

下一步就是把某次攀登的技术路线高差也统计出来。

国外资料只用来收集数据。这个表基本不收国外攀登者作为 ...
mh 发表于 2011-10-26 06:27 http://bbs.rockbeer.org/images/common/back.gif

不收国外但不能忽略国外的攀登,尤其是在写首登时!不能说国人首登之类的。

mh 发表于 2011-10-27 11:04

之所以有的地方在"首登”前加一个"国内"就是区别于真正意义上的“首登”,表示国外已首登过。要是这点不确定会有个问号什么的。真正意义的首登而比如幺妹南壁只写首登不写国内首登。也许把这点应该在说明中明确写出来。这种区别更精确地描述事实。
对攀登者个人来说,要是他不知已有首登情况下攀登成功,他的攀登难度的确对于他就是首攀,但对于其他知道真正首登情况的人来说当然不是。对攀登界影响来说,国内首登的影响经常大得多。

自由的风 发表于 2011-10-27 12:03

本帖最后由 自由的风 于 2011-10-27 04:06 编辑

回复 11# mh
我同意小河的观点,首登就是首登,加了定语就变得没意义。
如果“国内”首登可以,那么“西城区”首登是不是可以?老伍首登是不是可以?
“早在1978年,老伍首登了海淀区最高峰香山”——这句话是不违背事实的,但是相当误导。
首登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是条汉子就光明磊落。
如果不确定自己是不是首登,就老老实实说,“我不确定是不是首登。”
模糊化玩文字游戏,我们都明白不过是背后有某些商业利益或者虚荣在作怪。
我相当鄙视这种人这种行为。

小河 发表于 2011-10-27 12:36

回复 11# mh
严重同意登顶后才知道有首登的状况下的攀登和首登难度上没区别。
在我看来开辟新线路和首登所谓意义上差别并不大,很多时候开辟新线路比首登或已有线路难度更大。
如果真在乎攀登的质量,那就去多搞些新线路,这样的机会在国内太多了,比盯着未登峰的路子宽多了。
适当强调新线路,也是不错的引导!
在冰雪山峰上线路变化大且快,哪怕是同一条线路,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的变化也不小,有不少新东西的,没登顶再爬也还有点意思;岩石山峰的变化相对较小,差一点登顶,就不愿意再爬了。

mh 发表于 2011-10-27 12:45

我回小河删了句,现在补回来:“就是说'张家村首登'也能是事实,但'xx首登'的含金量有多少就是另一回事了。"

把国内首登有意造成首登印象是一回事(你深恶痛绝的模糊化游戏),在知道只是国内首登时有区别地加注"国内"是另一回事(我认为该做的精确描述)。只要说清楚,是请是浊大家都看得见。你要是看看现在表里,唯一提到国内的地方还加了个问号。

更多的问题是难度的评估。可能是有些攀登者对难度等级的理解不准确,还有就是高海拔感觉技术难度比实际要高,再加上其他因素,难度宣称得过高时常有的事。我只说一句就够了:先是攀登者给路线定级,然后是大家给攀登者定级。因为以后路线一被重攀,你的定级过高过低就清楚了。以后大家定级就会小心了。这个机制是能自我完善的,就不用人为在里面搅合。

既然大家很在乎,这样怎么样:在表里加上说明:“‘国内首攀’是指已经有国外攀登者首攀但我又找不到(中、英文)资料的情况下国内攀登者第一次攀登成功的标注。”所以谁要是看不惯‘国内首攀’,请把以发表的资料给我,最好是链接,贴在这里也行。我在最后加一栏信息。怎么样?对大家都有益吧?

mh 发表于 2011-10-27 13:03

[小河]
> 如果真在乎攀登的质量,那就去多搞些新线路,这样的机会在国内太多了,比盯着未登峰的路子宽多了。

找最简单的路线首登山峰还是有意义的,因为那一般是最好的下山路线。我支持刚开始时提山峰首登,路线多了会混淆时才提路线,因为过早提了会有问题。比如首攀的是西壁,要是你叫西壁路线了,下一队在西壁爬了另一个路线,那只好改原来“西壁路线”,但原来的名字已经传播出去了,改了又增加了混乱。

想登顶的话差一点还是要爬上去,别怕麻烦,麻烦也是难度的一部分。不想登顶就用地形命名--壁、脊、柱、或起个名字。攀登者自己不起名,从国外传统看,后人一般会用地形或攀登者的名字叫这个路线。

豌豆 发表于 2011-10-27 21:17

不叫“首攀”,叫“新路线”就可以了。
现在都流行给路线起名字,那样的话就不会混淆了:http://thefreespirits.blog.sohu.com/188682732.html

w2 发表于 2011-10-27 23:31

回复 12# 自由的风
有忽悠的,有实在的。叫新路线不错,国外首登国内相同路线完成的叫重复路线。譬如扎金甲博就是重复路线。:)

mh 发表于 2011-10-27 23:40

谢谢豌豆。几天没看,又有新内容。这个表快成日报了。

叫新路线也不完全解决问题,因为经常大家不约而同选一样的线路。
起名字也不是没坏处,因为早先觉得很酷的名字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变得不咋地。

冬冬 发表于 2011-11-3 02:02

古纳峰不是首登,基本也可以确定不是新路线,没必要列进去。
前天跟周鹏和李爽登顶了小贡嘎,但是比较倒霉,最后200米一路都有韩国人的路绳,不可能是新路线了。韩国人发在AAJ上的报告文字和图片内容自相矛盾,我们相信了图片,没有料到他们是按文字走的南壁。

mh 发表于 2011-11-3 15:39

祝贺你们爬得这么痛快。勒多漫因和嘉子是北壁、西壁首攀吗?
希望早日看到报告。

小毛驴0024 发表于 2011-11-3 15:45

两个都是新线路。嘉子西壁有其他线路以前有人登过,勒多曼因北壁是首登。
片子很好。今年很热闹。

冬冬 发表于 2011-11-3 17:36

1982年Fred Beckey队的Pat Callis等三人沿南山脊(我们此次的下撤线路)首登嘉子峰,这支队伍的另外两人(Dave Stutzman与Jim Williams)沿西壁左侧上到了顶峰山脊6400多米处,但没有通过刃脊到达顶峰。2008年法国人尝试西壁右侧路线未果,09年法国人沿更右侧上到了顶峰山脊海拔约6200米的位置,但不知为什么也没有继续往上登顶。也就是说,美国人和法国人都爬完了西壁上到了顶峰山脊,只是并没有到达6540米顶峰。我们的路线跟之前这三次并没有重合。
勒多曼因北壁之前应该除了老布、Chris和我去年2月的尝试之外就没有别人尝试过了,悬冰川确实乍看上去挺危险的,可能高手会觉得不值吧。

mh 发表于 2011-11-3 18:20

差300米到顶还是很不少的,即使前队原计划上到山脊顶就返回,那也只是完成了山脊路线的攀登,西壁没完成。要是真想区别,也许你们的路线是叫West face integral (西壁全程),但现在情况看你们的是完成西壁,前队是完成xx脊。
勒多曼因北壁路线估计难有很多重复,因为悬冰川,大多数人不能飞快地爬过去。

冬冬 发表于 2011-11-4 00:53

收到了AAJ Lindsay Griffin的确认信,如果附件的韩国人路线属实,那我们的小贡嘎路线前2/3跟他们是不重合的。不知道这种情况是不是可以作为新路线命名&定级,我们有意愿把这条路线叫做“爽”纪念李爽的第一次技术攀登。

(下面是我们的路线,到两段M4之间开始发现韩国人路绳,刚好在那个headwall下面,这也能跟韩国人路线图对应上)

豌豆 发表于 2011-11-4 08:58

可以叫爽了三分之二:lol

mh 发表于 2011-11-4 13:42

有很大“工作量”不重合就应该取个名字,名字的意义就在于(除了让自己舒坦;-)给后人用。你们的路线和韩国的起点都不一样,显然应该有个名字,要不就乱了,你们不起名字估计线路以后人们也会用你们队员的名字叫你们爬的路线。我看开始2/3部分可能有别的走法,最便捷的甚至可能还没被发现。最知名的名字要看以后哪个线路走的人最多。如果head wall的“工作量”远大于开始的2/3的话,而韩国的走法确实被证明是最有效的,那大家会把这一段叫head wall上的韩国路线。
总而言之,说明道理大家会认同新名字,但最后大家叫什么那要看后来发展。

mdm53 发表于 2011-11-4 14:34

一些今后可以纳入的攀登统计要素
纳入者首先重要考虑阿式攀登,小队伍、默契的配合、借助最少的工具攀登一条美丽的路线。
基本要素为富有探险精神、攀登信仰及相当的技术难度。
选择标准遵循阿尔卑斯道德规范。
对山峰的尊重,攀登所具有的美感,及蕴涵的精神是最根本的准则。
开辟新路线,旧路线快速重复或单人攀登。
以“单次冲击”方式重复经典路线。
陌生攀登地形的探索表现的只是自然环境层面的新,而不间断攀登路线是对人类攀登心理的全新领域的探索。
攀登方式和方法比登顶这个目标显得更为重要,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新路线上,凭借丰富的经验,借助了最少量的装备进行攀登。
除了攀登难度之外,需要考虑对于人的尊重(包括攀登过程中参与的协作和当地其他雇员);对环境的尊重;对后来登山者的尊重。
关注攀登方式:阿尔卑斯式高山攀登。
关注轻量化:以最简单的路线攀登最难的路线。
关注创新性攀登:单人、冬攀、下山方式、不间断攀登、单次冲击。
关注探索区域:陌生的攀登区域探索。

冬冬 发表于 2011-11-5 02:16

回复 26# mh
那就叫“爽”(Thrill)咯...M6/50度雪坡(平台前一段确实有50度,今天在成都机场跟周鹏聊了这个),600m
韩国人的围攻规模还不是一般的大:

Lindsay Griffin mountaininfo@btinternet.com
17:50 (6 小时前)

发送至 我
HI Dongdong

Well in that case I think you are justified in giving it a name,
particularly as it was a clean, alpine-style ascent.

The report says 23 Korean members on the expedition. If they
were all climbers and worked on the face, then it sounds like this
was full-scale warfare. Nine reached the summit.

mh 发表于 2011-11-5 02:30

回复mh
那就叫“爽”(Thrill)咯...M6/50度雪坡(平台前一段确实有50度,今天在成都机场跟周鹏聊了这个 ...
冬冬 发表于 2011-11-4 18:16 http://bbs.rockbeer.org/images/common/back.gif

好,不过这些信息还是不够能填表的。还是写个报告。
不管怎么说,希望韩国人也爽着,开了个巨大的party。

mh 发表于 2011-11-5 03:00

本帖最后由 mh 于 2011-11-4 19:04 编辑

一些今后可以纳入的攀登统计要素
纳入者首先重要考虑阿式攀登,小队伍、默契的配合、借助最少的工具攀登一 ...
mdm53 发表于 2011-11-4 06:34 http://bbs.rockbeer.org/images/common/back.gif

多谢roof多年的积累,也谢谢杨波杂志关于阿尔卑斯攀登的专题讨论,否则整理这个工作不知道还要拖到什么时候。希望能搜集到大家已经开始遗忘的攀登,比如2000年左右的一些攀登,比如曹俊和陈俊池两人当年在玉珠峰附近的“地毯式”攀登。也希望近年出色攀登能出报告。有积累和回顾才有方向。
你说的具体标准确实把阿尔卑斯攀登的理念说得比较全。我明确一下追求单次冲击和进行多次远征去尝试同一路线不发生矛盾,很多漂亮的单次攀登的背后是之前多次平淡甚至是狼狈的尝试。"on-sight"新路线总令人赞赏,但具有超越水平的的成功"红点"也照样有价值。另外就收集这个表来说,理念和目的并不是重点要素因为难掌握客观判定依据,还有轻量化是追求高效率的结果,但不是目的和评判标准,有人要用自己的沉重旧装备,或非要背一瓶啤酒上山顶,这不是认定该攀登水平不高的理由。

树叉儿 发表于 2011-11-6 21:56

央莫龙 首登 英版报告发在美国 Alpinist 杂志 的官网
Chinese American Team Makes First Ascent of 6060m Mt. Yangmolonghttp://www.alpinist.com/doc/web11f/newswire-otto

冬冬 发表于 2011-11-6 22:26

本帖最后由 冬冬 于 2011-11-6 22:28 编辑

回复 29# mh
贴出了10月攀登报告的小贡嘎部分:http://thefreespirits.blog.sohu.com/190257909.html
回过来整理照片才发现较难的那些绳距我这里一张攀爬照片都没有...等片子剪出来视频会有体现的

mh 发表于 2011-11-7 22:08

央莫龙 首登 英版报告发在美国 Alpinist 杂志 的官网
Chinese American Team Makes First Ascent of 6060m...
树叉儿 发表于 2011-11-6 13:56 http://bbs.rockbeer.org/images/common/back.gif

多谢。说是报告更是故事。细节还要再找一下。

mh 发表于 2011-11-8 02:02

回复 32# 冬冬

你们在顶上测高度了吗?是的话是海拔表还是GPS?
你们登顶嘉子峰后什么时候回前进营地的?

冬冬 发表于 2011-11-8 10:19

本帖最后由 冬冬 于 2011-11-8 10:24 编辑

回复 34# mh

在小贡嘎顶峰是用手表+修正(我的表读数大约加上200m,周鹏的300m),测出结果跟5928的数据比较吻合,这也是国内1:10万等高图上的标注数据,应该6027的说法有误,5928比较准确。

嘉子我们21日中午登顶后沿南脊-南壁下撤(其中南壁降12段)到与日乌且之间的垭口,往东走一小段在嘉子/日乌且/爱德加之间的雪盆边缘扎营,22日从垭口再下降4段,中午回到前进营地,下午返回本营。

mh 发表于 2011-11-9 03:51

知道了。900米3天或600米2天上下。小贡嘎看来没有突破嘉子峰的水平,进不了表了,成绩总是取至今最好的。
要是没有之前向你们这样在嘉子、勒多漫因的铺垫,一上来就爬小贡嘎估计远没有你们这么快。看你们在这个路线的记录是不是会保持一阵。

mh 发表于 2011-11-9 04:11

本帖最后由 mh 于 2011-11-8 20:21 编辑

这个也值得一提 http://bbs.8264.com/thread-953408-1-1.html
2011年9月10日 牛心山 南壁,刘勇、扎西、杨兴勇 900米高差,600米技术攀登。2天上下。4100米起步。11段,5.11+(但似乎距离很短)。没各段难度报告暂无法得知。

虽然最高技术难度较高,但岩石类型的技术路线上找路更重要,在有以后的重复攀登确认5.11+是obl.前我认为短暂的尖锐难点并不是评判难度的主要依据。需要细节确认路线难度是足够超过“另一天”。

mh 发表于 2011-11-13 18:59

接待去年韩国队攀登小贡嘎的俱乐部在这里上了不少照片 http://bbs.8264.com/thread-1045715-1-1.html
很多国外的攀登信息在国内是有的,但如果没有交流的话,对于普通攀登者却很难找到。

最爱易安 发表于 2011-12-13 02:08

看到了楼上各位的严谨专业的态度……要好好学习啊!

华仔 发表于 2011-12-24 02:59

勒都曼因07年有次北壁尝试,差一点到顶。比冬冬他们线路更靠西一些
报告在这里http://www.summitpost.org/chinese-climbing-odyssey/335843

mh 发表于 2011-12-24 13:15

那个季节大雪之后高处的雪恐怕要一个星期才稳定下来,不像他们家乡雪很湿,经过几个昼夜就稳定了。他们过了几天就爬这个壁能活着回来够不错了。

jane 发表于 2012-1-22 16:45

孙斌、李宗利沿南壁直上转西南山脊新路线登顶幺妹峰。http://www.8264.com/viewnews-71724-page-7.html

mh 发表于 2012-1-23 17:28

谢谢,加进去了。这次攀登当然很有挑战性,在很高的地方还很难,客观难度应该是高于自由之魂。两人都是攀登指导,相信他们的成功给会很多人立下了参考标尺。但有些因素降低了这次攀登的冲击力。一是路线下部和Batoux未完成的路线接近,路线上部他们花了较长时间,虽然天气是耽搁的主要原因,但也和攀登者没预料到路线上很高、很暴露地段的难度有关。二是在自由之魂完成后,幺妹的心理难度有所降低。孙斌他们2009年尝试是收录的,因为那时幺妹还是基本未知的巨人。还有,发生冻伤也留下了点不完美(当然别的攀登也有)。

mh 发表于 2012-8-2 11:50

留个记录先 http://bianers.blog.sohu.com/230614192.html2012.7 四姑娘山区5672峰攀登祥报
线路:思考人生:700m/AI3/M5
呵呵和落石太近的确让人思考人生!刘洋的这一篇 也很值得推荐!
http://bianers.blog.sohu.com/209826617.html

bince 发表于 2012-8-2 23:09

留个记录先   2012.7 四姑娘山区5672峰攀登祥报
线路:思考人生:700m/AI3/M5
呵呵和落石太近的确让人思考人 ...
mh 发表于 2012-8-2 03:50 http://bbs.rockbeer.org/images/common/back.gif


    风,这一篇和我们的经历几乎一样,呵呵。

mh 发表于 2012-9-6 18:10

李宗利、迪力、康华8月博格达三峰攀登报告
http://bbs.8264.com/forum-viewthread-tid-1384816-page-1-authorid-33818318.html
很有趣,虽然没登顶。炉头掉了太:dizzy:

mh 发表于 2012-12-22 23:05

今年的几次婆缪攀登都很有趣

西壁转西南山脊
何川(“小河”)、叶峰(“五香”)、张允平(“裂缝”)
7/28 (4050米营地)9点出发
7/29 早上9点登顶,10点多开始下撤
7/30 下午3点多到底
http://www.emg.com.cn/showtxt.asp?id1=2&id=245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Q0MDMwNDcy.html
攀登队伍用24小时从BC登顶,得益于积累经验,优化攀登策略。整个过程跌宕起伏但结局很好。

自由扶梯2号线
郑朝辉("晕晕狼")、李渊 ("默-竽")
9/5 日隆-BC(~3900米 )-宿4460营地
9/68:40 出发 宿 4950 岩洞营地
9/7 14:00 登顶
9/8 BC-日隆
http://bbs.8264.com/forum-viewthread-tid-1414625-page-1-authorid-23240.html
http://bbs.8264.com/forum-viewthread-tid-1481707-page-1-authorid-16835997.html

攀登队伍对路线很熟悉,效率很高,从日隆出发,登顶,回日隆,很专业,没有什么惊讶发生。(中间使用了以前的路绳。)

冬季路线
陈辉(”灰灰“)、?(“上兵伐谋”)
11/17 12:35 BC
11/24 16:00 登顶
11/26 15:00 回BC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kxMjU0MjI4.html

这次攀登不但是国内少见的冬季阿式攀登,而且小队伍7天上2天下是攀登意志的证明。领攀者因为经常要在领攀后下去背装备,所以上下了比高差高得多的高度。

jane 发表于 2012-12-28 05:39

本帖最后由 jane 于 2012-12-27 21:41 编辑

@孙斌的攀登生活
10月14日,我和@贝贝家的土著 (脱大为)完成了白马山域扎拉雀尼南峰山脊路线,往返14小时,路线高度700,Alpine rock 5.9/m4/50度雪坡。这是@贝贝家的土著 第一次攀登类似路线,因此命名为”成长之路”,之路系列的延续。@TheNorthFace @意大利CAMP @半袋饼干 我在:http://t.cn/zlTSbH1

还有赵兴政的扎拉雀尼的攀登。

mh 发表于 2012-12-28 16:00

除了简报还没看见有攀登细节的报告。

jane 发表于 2013-1-23 10:16

http://www.emg.com.cn/showtxt.asp?id1=2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一些有意思的攀登